六 科学技术
明后期的医学、农学、科学技术和地理学 明代中叶以后,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写作了很多有关医学、水利、农业、天算各方面的科学巨著,他们创造性地总结了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科学经验,在我国科学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时珍(1518—1593年),湖广蕲州人,“好读医书”,“三十年间阅书八百余家”[431],著成《本草纲目》52卷。他在这本书里,对前人鉴定过的药物1558种,重新作了一番精密的审查,又增添了新药374种。他对这些药物加以科学的分类,对它们的名称、形态、性质、功能和制作方法都有详细的解释,并且绘制成图。这本书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徐光启(1562—1633年)字玄扈,松江府上海县人,科学知识极为广博,举凡天文、历算、水利、测量、农桑、物理无不研究,他所写的《农政全书》保存了历代以来的农业科学资料,同时也反映了当代深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水平。在这本书里,作者对于农耕工具、农业技术、土壤、水利、施肥、选种、播种、果木接嫁、植桑养蚕各方面都有详尽的记录,特别对于番薯和棉花的种植技术与经营方法,作了重点的介绍。这本书还反映了徐光启的一些开明的思想。他反对传统的“风土论”,认为只要钻研技术,北方也可以种稻,薄地也可以种棉[432]。他又主张一切择种栽培都需要试验,并把试验的成效向农民推广。
与徐光启同时的科学家宋应星,号长庚,江西奉新人。他编写的《天工开物》,除了介绍一般的农业生产经验之外,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包括纺织、染色、制盐、造纸、烧瓷、冶铜、炼铁、炼钢、采煤、榨油、制造军器火药等等的生产技术。这本书对每种手工业从原料到制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和工序都有较详细的说明,对于一些应用化学的原理也作了分析,还附录了很多精巧的画图,使我们了解当时各种生产工具的构造,也反映出明代一些手工作坊或工场的面貌。
明朝末年,江阴人徐宏祖(1585—1640年)周游全国,考察山川地形,编有《徐霞客游记》一书。徐宏祖不仅是文学家、探险家,也是一个地理学家,对云、贵、川、广的地理考察极为详核。在他的游记里还揭示了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溶蚀地貌的特征,他是世界上在这方面进行考察的第一人。
此外,明代后期潘季驯的《河防一览》、王徵的《泰西奇器图说》、徐光启和西洋传教士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等书,在水利测量、天文历算以及机械原理各方面都作出一定的贡献,其中大部分还受到西方科学知识传入的影响。
清朝的医学和天文历算地图的测绘 清朝的医学也有发展。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征集家藏秘笈及世传经验良方,采其精萃,补其未备,并对医学经典《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等书做了不少考订工作,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名著。嘉庆、道光间,著名医学家王清任编有《医林改错》。王清任,直隶玉田人,有丰富的医学经验,他通过对尸体的精密考察,对于人身的构造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433]。
清朝自然科学成就最大的是天文历算。康熙帝对天算学有很深的造诣,并聘请西方耶稣会教士南怀仁等制订康熙《永年历》、《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书。当时最著名的历算家有王锡阐、梅文鼎等人。王锡阐(1628—1682年),号晓菴,苏州吴江人,精通中西历法,对两家异说“皆能条其原委,考镜其得失”,所著《晓菴新法》六卷,推算金星过日颇为精确。梅文鼎(1633—1721年),号定九,宣城人,所著历算书达八十余种,其中《古今历法通考》,对回历、西洋历作了许多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历学史。清人论历算学“王氏精而核,梅氏博而大,各造其极,难分轩轾”[434],以后历算学者云起,大率皆宗王、梅。乾隆时蒙族历算家明安图在北京钦天监任职,他写了一本《割圜密率捷法》,在数学上有新的发明。
清朝在地图测绘方面也有一定的成绩。康熙时任用一些人,其中也包括西方传教士白晋等人,经过30年测量,制成《皇舆全览图》。乾隆时,又派人赴新疆等地测量,制成《乾隆内府皇舆全图》,这两个地图至今还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