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天朝的崩溃 - 茅海建 >
- 第8章 历史的诉说
注释
【1】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第1页。本节对明治维新的论说,除参考该书外,还参阅〔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1册,周启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2】 张喜:《抚夷日记》,《丛刊·鸦片战争》第5册,第353页。
【3】 《软尘私议》,《丛刊·鸦片战争》第5册,第533—534页。
【4】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第127—129页。
【5】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第117—118页。
【6】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第759—762、789—790、803—804、824—825页。
【7】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6册,第561页。
【8】 杨国桢编:《林则徐书简》,第200页。
【9】 杨国桢编:《林则徐书简》,第193页。
【10】 同上书,第210、216页。
【11】 同上书,第203页。
【12】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25—26页。
【13】 《南京条约》中文本第2款载:“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通商贸易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领官,住该五处城邑。”据此,英国民人只能居住于“港口”,官员可居住“城邑”。南京条约英文本,此段措辞不同。原文为:“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grees, that British Subjects, with their families and establishments, shall be allowed to reside, for the purpose of carrying on their mercantil pursuits, without molestation or restraint at the Cities and Towns of Canton, Amoy, Foochow-fu, Ningpo and Shanghai, and Her Majesty the Queen of Great Britain, etc., will appoint Superintendents, Consular officers, to reside at each of the above-named Cities and Towns...”直译为现代汉语,当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英国臣民及家人仆从,从今以后获准居住广州、厦门、福州府、宁波和上海的城市或镇,以进行通商贸易,不受阻挠和限制;统治大不列颠及各处的女王陛下,将指派监督或领事官员,驻扎上述城市和镇……”从英文本来看,英国民人和官员都可以入城。从南京条约该款的执行情况来看,上海已实现入城,后因租界的设立,反从城中搬了出来。宁波亦实现入城。厦门城只是一个直径为2华里的军事要塞,故未有入城之举。广州因民众反对,坚拒英国官员和民人入城。
【14】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第1006—1007页。相同的议论又可见林致长女婿刘齐衔的书信(见王铁藩:《林则徐两封未曾发表的书信》,《福建学刊》1992年第3期)。
【15】 《林则徐集·奏稿》下册,第1181—1182页。
【16】 《软尘私议》,《丛刊·鸦片战争》第5册,第529页。
【17】 《李星沅日记》上册,第432页。
【18】 《林则徐寄陕寓家书》,《岭南文史》1985年第1期。
【19】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5册,第2394—2399页。
【20】 同上书,第2470—2471页。
【21】 《道光朝留中密奏》,《丛刊·鸦片战争》第3册,第472页。
【22】 陈旭麓:《道光是怎样一个皇帝》,《陈旭麓学术文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19—722页。
【23】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6册,第3164—3169页。
【24】 同上书,第3183、3190页。
【25】 《清史列传》第10册,第3068页。
【26】 李元度:《杨勤勇公事略》,钱仪吉、缪荃孙等纂:《清朝碑传全集》第3册,第2549—2551页。
【27】 以下诸节,我参阅了余绳武等人:《沙俄侵华史》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8、1981年。
【28】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1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2—8页。
【29】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165—169页。
【30】 从另一方面来看,奕山也只是奉旨行事。当时黑龙江的驻军已抽调内地参加镇压太平天国,咸丰帝不愿北方开战,且不久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一直谕令黑龙江、吉林官员避免衅端。
【31】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第3编中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411—426页。
【32】 《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第3编中册,第507页。
【33】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第66页。
【34】 《清史列传》第12册,第3770页。
【35】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5册,第407、443、483—484、761—762;第6册,第79—80页。
【36】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6册,第740页;第7册,第224—237页。
【37】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第302—320页。
【38】 以上三节,我参考了郦永庆先生的出色论文:《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福州问题考辩》(《历史档案》1990年第2期)。所据资料见《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第560—568页。
【39】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37页。
【40】 佐々木正哉編:《鴉片戰爭後の中英抗爭:資料篇稿》,東京:近代中國研究委員會,1964年,第20页。
【41】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卷,第70页。
【42】 未查到中文本,英文本据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Treaties, conventions, etc.,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states, vol.1, p. 210。
【43】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第825—828页。
【44】 〔法〕卫青心:《法国对华传教政策》上册,第311页。
【45】 黄恩彤:《抚夷论》,《丛刊·鸦片战争》第5册,第436页。
【46】 佐々木正哉編:《鴉片戰爭後の中英抗爭:資料篇稿》,第286页。
【47】 《清实录》第39册,第466页。
【48】 《郭嵩焘日记》第1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6—189页。俄国赠书的书目可见于何秋涛:《朔方备陈》。羽离子的论文:《俄罗斯首次对清政府赠书始末》(《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4期)对此也有具体的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