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天朝的崩溃 - 茅海建 >
- 第8章 历史的诉说
四 衰老的道光帝
道光帝得到英军退出长江的消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两年多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天下终于太平了。他对此的第一反应颇合其禀性:立即下令沿海各省撤军,以节省浩繁的军费。
由林则徐辑录京中来信而编的《软尘私议》,其中一则描绘了战后北京景象:
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语之禁。【16】
这些自然与君主的好恶相关。尽管战争的结局是残酷的,但道光帝并没有作深刻的自我反省,仍是一如既往地将一切责任卸于下属。牛鉴逮问后,他又将奕山、奕经、文蔚等前敌主将送上刑部大堂,统统定为斩监候。他在内心中认定,战败的原因在于这批奴才未能实心实力办事,“天朝”的厄运在于缺乏忠贤智良之臣。1842年10月2日,李星沅在日记中写道:
楞香(程庭桂)书,于进见时,蒙谕及英夷,辄以用人不明,深自悔恨,至于握拳槌心。【17】
尽管悔恨至“握拳槌心”,但他只承认一条错误,“用人不明”。一年多后,邓廷桢由伊犁释放回京,道光帝召见时仍称“用错了人”(指用林则徐)。【18】基于这种检讨,他在战争中得到的教训仅仅是慎选良臣。耆英即是他此期发现的人才之一。
战争结束后,道光帝曾下令各省修筑海防工事,但因未有军事学上的检讨,各地竟然旧样复制,全无改进。奕山于1842年10月奏报广东仿造西式战舰一艘,并提议停造旧式师船,经费改用于建造西式战舰。道光帝颇为欣赏,命奕山将图样交闽、浙、苏三省官员参考。【19】然造西式战舰有材料、技术诸难,更有经费之艰,各地官员假词推托,他便不再追问。祁于1842年11月因仿造火轮船,“内地匠役往往不得其法”,提议从澳门雇觅“夷匠”。这可一下子触动了他的神经,宁可不要火轮船,也不能让这些危险的“夷匠”入境,连忙下旨阻止。【20】耆英于1843年进呈新式击发枪,道光帝爱不释手,但对耆英提出的仿造一事作朱批曰:“卿云仿造二字,朕知其必成望洋之叹也。”【21】本来战败的事实,最易使人从器物着眼,进行革新,从而产生波纹扩大式的变化,可就这一步都迈不出去,又遑论其他。
道光帝老了。战争结束那年他已60岁。连续执政20年,日夜辛劳,克勤克俭,衰老也比常人更早降至。万岁爷总不能万岁。就连臣子们都看出他精力不济,恶闻洋务及灾荒盗贼事,便一味哄骗。他像所有的老年人一样,希望天下平静,耳边安静,不再像从前那样细究静静水面下的湍湍暗流了。
在一切都上轨道的社会中,无所作为是中国传统政治学的最高境界;而在战后中国面临西方威逼的险恶环境中,无所作为是一种最坏的政治。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22】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
可是,就在他临死前,广东又传来了使他兴奋的好消息。
依据耆英照会,英国获得了从1849年4月6日起自由进入广州城的权利(后将叙述)。时限将至,道光帝看到两广总督徐广缙奏折中有“拒之过峻,难免激成事端”一语,下旨“暂准入城以践前约”。【23】可这道谕旨到达广州时,民众激越的反入城情绪已使徐广缙无法执行。于是,徐一面制造伪诏对付英人,一面将拒绝入城的情况奏报道光帝。当道光帝听到英人放弃入城(实为暂时搁置)的消息时,感受到开战以来从未有过的喜悦。他封徐广缙为子爵,封广东巡抚叶名琛为男爵,赏给荷包、扳指、烟壶等物品,并在谕旨中大大称赞粤东百姓“深明大义,有勇知方”,【24】他以为找到了制“夷”的新方法,即联络民众,利用民气,驱血肉以抗枪炮的力量。
尽管今天的人们对广州反入城斗争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我以为,它确实不代表中国前进的真方向。尽管今天许多人对民众斗争有着很高的评价,但我以为,它难阻西方列强军事、经济、政治的攻势。中国欲抵御西方,须自身强大,其必由之途在于学习西方,如同日本一样。那种强烈的与西方势不两立的情绪,自然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充分理由,但由此产生的对抗,至多也只是低级形式的斗争,且易使当时的人们看不清真正的历史使命和民族前程。
由于道光帝的巨奖,朝野上下一派对外强硬的姿态。这并非来自对世界态势的真实判断,而是与战前的盲目性相联。他们只想报前次战争之仇,却忘了前次战争之教训。几年后,恶果毕现。
可是,充满喜悦的道光帝已看不到这一后果了。反入城胜利后仅半年,1850年2月,他去世了,将这一切痛苦留给他的儿子咸丰帝奕詝,而他平生最喜爱且驾崩于此的当时世界上最华观秀美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也在10年后由英军点燃的冲天大火中化为灰烬。
伊里布于1843年3月在广州病故,未留下对国是的遗言。
杨芳于1841年7月即广州战败后,获准回湖南提督本任养病,道光帝下旨曰:“务当仰体朕心,加意调摄,报国宣猷,日正长也。”【25】可他后来未能“报国宣猷”,而是1843年以老病获准开缺,回贵州家乡度晚年。1846年病故,享年76岁。史籍称其“著有《平平录》等书凡十余种”。【26】但没有听说他对战后中国有何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