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罚第十一

字数:1088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206]。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207]。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208]。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209]?”

【注释】

[206]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意谓赏赐是为了存德劝善,刑罚是为了警示恶行。施子美曰:“赏罚二柄,励世磨钝之术。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不能化天下,况于治兵驭众之际,独能舍是哉?是以孙子则有‘赏罚孰行’之说,尉子则有‘明赏决罚’之说,卫公则有‘先爱后威’之说,言二者不可偏废也如此。然人君执权以驭臣下,不徒设也,有意存焉。赏罚者权也,劝惩者意也。《传》曰:‘赏当功则臣下劝。’非赏以示劝乎?《书》曰:‘罚及汝身弗可悔。’非罚以示惩乎?……赏罚惟可以示劝惩,故赏一可以劝百。罚一必欲可以惩众,以其所及者寡而所化者众也。欲人有所感化,则所以用是权者。”国英曰:“赏虽牧养小卒,微劳必录,如陈馀之厮养卒是也。罚虽贵近之人,有犯必惩,如孔子之诛少正卯是也。孙子云:赏贵小,罚贵大。所以能赏一劝百,罚一惩众。”

[207]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意谓赏赐贵在讲求信用,惩罚贵在一定要实行。必,表示一定要实行。施子美曰:“惟诚则人必有所劝惩矣。信其赏者,言赏之不虚也;必其罚者,言罚之不疑也。齐威王一烹阿大夫,赏即墨大夫,而诸侯以服。汉宣帝一信赏必罚,而单于请臣。信必之效,其施于天下也如是,况驭军乎?此汤于誓众之际,既曰‘大赉汝’、‘奴戮汝’,而后继之曰‘朕不食言’者,盖欲示其信必也。”

[208]“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三句:意谓要对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到的事情做到奖赏守信与惩罚必行,这样对于人们没有听到、见到的事情,就无一不潜移默化了。阴化,潜移默化。施子美曰:“惟其信必,故其所用,虽及于人之所闻见,而所不闻见者,亦将得于闻见,而有所劝惩矣。何者?天地虽远,神明虽幽,而诚之所至,尚可以感格之,况于赏罚之用既诚,人独不为之阴化邪?”

[209]“夫诚畅于天地”三句:意谓诚信能畅行于天地之间,通达于神灵之处,更何况是人呢。朱墉引《翼注》曰:“赏信罚必,至公无私,至实无伪,是之谓诚。天地神明,极是至公至正的。人君之赏罚全以至诚行之,是其至公至正,一与天地神明相合,而何不畅满之有?”又引《指南》曰:“天地无私,神明无欺,无私无欺即诚也。赏信罚必全以至诚之道行之,则我之所赏是天地鬼神之所欲赏,我之所罚是天地鬼神之所欲罚,岂不畅快?”又引《开宗》曰:“此言赏罚必信而后可以劝惩。”朱墉《全旨》曰:“此章言赏罚必信,可以极天地之大而无所不通。信赏必罚,人每知之,人又实昧之,欲穷于耳目之外而遗于闻见之真,则人未必其通畅。惟于所见闻毋吝惜,毋留刑,则赏罚之所及者显为服,而赏罚之所不及者默然化矣。”

【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赏赐是为了存德劝善,刑罚是为了警示恶行。我打算用奖赏一个人来鼓励一百个人,处罚一个人来警示众多的人,这样做怎么样呢?”

太公答道:“赏赐贵在讲求信用,惩罚贵在一定要实行。要对耳朵能听到、眼睛能看到的事情做到奖赏守信与惩罚必行,这样对于人们没有听到、见到的事情,就无一不潜移默化了。诚信能畅行于天地之间,通达于神灵之处,更何况是人呢?”


举贤第十兵道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