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凡战之道:用寡固,用众治(1)。寡利烦,众利正(2)。用众进止,用寡进退(3)。众以合寡,则远裹而阙之(4)。若分而迭击,寡以待众,若众疑之,则自用之(5)。擅利,则释旗,迎而反之(6)。敌若众,则相众而受裹(7)。敌若寡,若畏,则避之开之(8)。
【注释】
(1)用寡固,用众治:意谓若可用的兵力少,就应采取坚固防守之术;若可用的兵力多,就应整治阵地以防敌人扰乱。施子美曰:“孙子曰:‘识众寡之用者胜。’然则兵之为用,皆可以取胜也,恃患乎不知所以用之耳。此以下皆言用众寡之术也。夫寡则易散,不可不固其心;众则易乱,不可不治其法。寡则力不足,不固则无以为援;众则力有余,不治则人得以轻进。”刘寅曰:“凡战陈之道,若用寡,宜坚固其陈;若用众,宜整治其陈。”朱墉引《大全》曰:“寡易于乘,固则可保无虞;众难为理,治则纷不乱。故善用兵者,寡则坚固之,众则整理之,斯寡不至弱,众不至溃,此用寡用众之道也。”又引《翼注》曰:“战而或寡,不固则力薄;战而既众,不治则势纷。寡固众治,亦各从其重者为言耳。究竟治之中未尝不固,固之中正未尝外治也。”又引《指南》曰:“阵固,敌不得以强乘之也。治严,敌不得以扰乱之也。”又引《通义》曰:“用寡不固,其势易散;用众不治,其势易乱。固者心志一,治者分数明,而后众寡可用也。”徐勇说:“作者提出‘用寡固,用众治’的用兵原则,并具体分析了兵员众寡不同的施战方法。兵员少,宜灵活多变地作战,宜递次袭敌及众相扶助击敌之一点;兵员多,宜打包围战全歼敌军。《孙子·虚实》:‘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其意与本篇‘敌若众则相众而受裹’相通。”
(2)寡利烦,众利正:意谓兵力少则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兵力多则宜采用一般作战原则。烦,多,指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正,指采用一般作战原则。《孙子兵法·势篇》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施子美曰:“寡则利烦,谓其杂以示强也,如更衣而出入是也。众则利正,谓其治以明法也。烦则可以自固,正则可以自治。”刘寅曰:“兵寡宜频变化,出奇以制胜;兵众宜践墨随敌利以正合而制胜,是正亦胜,奇亦胜也。”朱墉引《通义》曰:“寡利烦,不可穷以变也;众利正,不可诱以谲。”
(3)用众进止,用寡进退:意谓可用的兵力多,就要能进能止;可用的兵力少,就要能进能退。施子美曰:“若夫用之之际,则有进有止。人既众可以进,难以退,故进则进,不可进则止者,所以自固也。若退则恐其烦乱而难止。苻坚百万败于淮淝者,以其挥军以退,乱莫能止也。寡则人少,故可进,不可进则退,易于进退也。李陵三千败于匈奴,不知退而自固,所以败也。”刘寅曰:“用众要知进知止,所谓‘五伐六伐乃止齐焉’;用寡要知进知退,所谓‘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是也。”朱墉引《通义》曰:“用众曰进止,止者屹立不动之义。用寡曰进退,退者出没不测之义。”
(4)众以合寡,则远裹而阙之:意谓强大兵力与弱小兵力交战,就要从远处形成包围,并给敌人留出一个逃跑的缺口。合,交战。裹,包围。远裹,《太平御览》卷三一八引作“追裹”。施子美曰:“众以合寡,则我强而彼弱。法曰:‘十则围之。’又曰:‘倍则分之。’故远围而阙其一,而使敌人分散离其心。”刘寅曰:“我众以合敌人之寡,则远围而阙其二面,所谓‘围师必阙’是也。”朱墉引《通义》曰:“我以众合寡,则远裹而阙之。围师必阙也。阙之者,恐其聚而有谋也。”
(5)“若分而迭击”四句:意谓如果兵力分散,就要采用连续打击敌人的战术;我军弱小兵力与敌人强大兵力作战,如果士卒有所疑惧,将领就要采用灵活方法以出奇制胜。施子美曰:“又且分兵迭击,然后可以胜之也。若以寡而当彼之众,我不足而彼有余,士见其众必生疑心,吾当自用以决其疑。”刘寅曰:“若分兵而更迭击之,是寡以待众也;若众有所疑惧,则自用权以制胜。”朱墉引《通义》曰:“若分则迭击之可也,我以寡待众,必有所以形敌者。若众疑之则可击矣,曰自用者,事不师古,更为不测之用也。”李零说:“‘分出而迭击’,《左传》昭公三十年,伍员答吴王问,曰:‘若为三师以肆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肆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其计与此类似。”
(6)“擅利”三句:此数句疑有错漏。意谓如果敌人占据战场上的有利形势,我军就要卷起战旗示弱,诱敌深入后再反击敌人。施子美曰:“我既得其利,则示弱以诱敌,去其旗,迎敌之来,而反与之战。韩信伐赵,信弃旗,走水上军,击破陈馀,是也。”刘寅曰:“若专欲争利,则释旗迎而反击之。此疑有阙文误字。”朱墉引《通义》曰:“兵以利动,若利专在敌,则有退而已。释旗者,疑之也。迎而反之,所谓进驱者退也。”
(7)敌若众,则相众而受裹:意谓敌人如果兵力强大,就要观察敌人的情况,在被包围的情况下谋划突围良策。相,观察,察明。施子美曰:“敌人若用众,则相视我一人,而视敌之里,吾之心必坚。”刘寅曰:“敌人若众,则相视彼众如何而受其围,如张辽突入吴众而受围是也。”朱墉引《通义》曰:“敌众而受裹,置之死地以一其志也。”
(8)“敌若寡”三句:意谓敌人如果兵力弱小,且小心谨慎,我军就要退让,并给敌人留出一条活路,以避免敌人死战。若畏,指敌人小心谨慎。施子美曰:“敌如寡而无援,又且有畏惧之心,吾能避之,恐其死战而致败也。”刘寅曰:“敌人若寡少,若谨畏,则且避之开之,以伺其变。”朱墉引《通义》曰:“敌寡而有畏心,恐其致死于我,故避之开之。开之者,开其生路,令无固志也。”又引《开宗》曰:“此言用众用寡之法。”田旭东说:“这一段关于众寡的论述大约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开宗明义,先敲明了众寡运用的要谛,兵之用众或用寡,本是一种谋略,兵寡则易散,应坚固其心;兵众则易乱,不可不治其法。寡则力不足,若不坚固则无以为援,众则力有余,不治则人得以轻进,这就是说,指挥小部队应力求稳固,指挥大部队应力求严整。兵寡利于频繁出没,容易机动,出奇制胜;兵众则利于正规作战。古代所谓正规作战即按正常的战法,循规蹈矩,以正合取胜;反之,以变换莫测的作战手段,实施出敌意外攻击,即以奇为胜。用兵众者应知进止,要有进有止,人既众可以进,难以退,故可进则进,不可进则止,方可自固。若退则恐其烦乱而难止,淝水之战,苻坚百万之众之所以败,即其挥军以退而乱莫能止,不可收拾,就是一例。用寡者人少,可进则进,不可进则退,方便容易,李陵率军三千败于匈奴,即不知灵活运用退而自固的原则,所以战败。第二个含义是讲我于有利或不利之时如何应敌。若我以优势兵力击寡弱之敌,我强而敌弱,就应如《孙子·谋攻》所言:‘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若包围,则遵循‘围师必缺’之原则,并非完全包围以彻底截断敌人的退路,而是给敌人一条退路,欲擒故纵,欲歼故放,从精神上给敌人造成败势,使敌人争相贪生而分散离心,我又分兵迭击,使我军对敌交互发动攻击,避免使我疲劳而持久作战,然后方可取胜。这个原则体现了辩证法,包含了积极歼敌,以求全胜的思绪。若我寡而当敌之众,我不足而敌有余,敌又专擅有利地势之时,士见敌众必生疑心,我则临机应变,有意示我之弱而诱敌,佯装丢弃而败走,敌必舍弃坚固的阵地追击于我,我则又迎敌而反与敌战。楚汉之争时,韩信击赵,赵将陈馀集二十万兵于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韩信以万人背水立阵,有意引起赵军之轻视,诱赵军出来,又佯装败退,弃旗进入背水阵,又迎击赵军以破陈馀,这就是一个令敌舍弃有利地势转而为败的战例。敌若兵众,我之受围,还可相机采用突围的方法,使敌人分散本来较密集的战斗力,我则乘敌部署变换纷乱之机,使自身巩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拼死而战,并寻敌之薄弱点强行突破。第三种含义是在我众敌寡的情况下避免敌军决死之斗。对敌实施包围时,要开其去道,敌寡、畏惧之时则又避之、开之,目的是不使敌人决以死战。《孙子·军争篇》有‘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与此同一道理。敌兵力少而我军众多对敌实行包围之时,给敌人留后路,开去道,这是分散敌心,摧毁敌人意志,使敌趋向贪生之路,从精神上战胜敌人的一种手段。否则就可能使敌人团结一致,决心与我死战到底,反而使我致败或力量受到消耗,这就是所谓的置于死地而后生,所以古人十分注意这一点。”
【译文】
作战的原则是:若可用的兵力少,就应采取坚固防守之术;若可用的兵力多,就应整治阵地以严防敌人扰乱。兵力少则宜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兵力多则宜采用一般作战原则。可用的兵力多,就要能进能止;可用的兵力少,就要能进能退。强大兵力与弱小兵力交战,就要从远处形成包围,并给敌人留出一个逃跑的缺口。如果兵力分散,就要采用连续打击敌人的战术;我军弱小兵力与敌人强大兵力作战,如果士卒有所疑惧,将领就要采用灵活方法以出奇制胜。如果敌人占据战场上的有利形势,我军就要卷起战旗示弱,诱敌深入后再反击敌人。敌人如果兵力强大,就要观察敌人的情况,在被包围的情况下谋划突围良策。敌人如果兵力弱小,且小心谨慎,我军就要退让,并给敌人开出一条活路,以避免敌人拼死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