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本第一
【题解】
本篇首句为“古者,以仁为本”,故择取“仁本”二字作为“标题”。《司马法》一书崇尚仁义的战争观,由这一标题极为醒目地彰显了出来。作者认为战争是实现理想政治的手段。“仁”被视为理想政治的根本,所谓“以仁为本”;“仁”的主要表现是“爱民”。只要能实现“安人”“爱民”的目的,就可以动用战争这种暴力手段。在这一语境下,作者提出了著名的“以战止战”的思想。以战争的方式制止战争,既意味着战争是实现和平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意味着要想实现和平,就必须拥有战胜敌人的强大军力。从“爱民”思想出发,本篇提出了“不加丧”“不历民病”的出兵原则,以及震撼千古的名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一方面警示大国君主切勿“好战”,否则国家“必亡”,另一方面警示统治者切勿在和平时期“忘战”,否则国家“必危”。
本篇还记录了春秋中期以前的某些“军礼”,如“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成列而鼓”,“又能舍服”,以及“入罪人之地,无暴神祇,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等。上述“军礼”所彰显的军事法规与战场纪律,主要源自于春秋以前的政治格局与战争目的。务求对方臣服的战争目的,使得当时战争的实施者,有可能制定并贯彻闪现着原始人道主义光芒的“军礼”。作者认为落实“军礼”是为了追求军人的“六德”,即“礼”“仁”“信”“义”“勇”“智”。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还将“知”“仁”“勇”称为“三达德”(《礼记·中庸》)。孟子把“仁”“义”“礼”“智”说成是人的“四端”(《孟子·告子上》),董仲舒则将“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贤良对策》)。联系本篇开端便强调的“以仁为本”的思想,可知作者是利用了儒家最核心的概念去追想并记述春秋以前的治国治军情形,并进而揭示军人修养必备的“六德”的。
对于古今政治发展的历史,本篇划分为“圣德之治”“贤王之治”与“王霸之治”三个阶段。首先是想象中的远古时代的“圣德之治”,其时代特征是“诸侯说怀,海外来服,狱弭而兵寝”,可谓达到了理想政治的最高境界,为作者所倾心歌颂。其后是“贤王之治”,其时代特征是“礼乐法度”的制定,以及“作五刑,兴甲兵,以讨不义”;作者还介绍了贤王兴兵讨伐不义诸侯的程序。再后是“王霸之治”,指的应是春秋以来的政治,作者记述了天子与霸主整治各地诸侯的六种方法,即“以土地形诸侯,以政令平诸侯,以礼信亲诸侯,以材力说诸侯,以谋人维诸侯,以兵革服诸侯”;还记述了天子与霸主向各地诸侯颁发的九条禁令,分别是“凭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禽兽行则灭之”。春秋以来天子失势,霸主迭兴,他们主导着“国际”秩序,联合受其控制的诸侯组成联军,以威慑、惩罚征讨对象。本篇所记述的“六种方法”与“九条禁令”,大都能在记述春秋史的《左传》等书中找到史实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