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之义第二

字数:1021

【题解】

本篇首句为“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故以“天子之义”为标题。作者实际上未将很多笔墨花在天子如何才能行为适宜上,而是更多聚焦于“士庶之义”。这是本篇的主要论题之一。如何使芸芸百姓行为适宜?需通过教育。本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如果不事先训练民众,不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士兵,就把他们投入战场,这样的军队是不可能具有战斗力的。作者非常重视军事教育中的伦理思想内容,强调“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必立贵贱之伦经”,使百姓在家遵从父母,在外听命天子,严守尊卑等级秩序。作者认为只有让民众接受教育,他们才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习贯成则民体俗”,良好的社会习俗一经形成,也会影响、规范人们的言行,大家依从良俗行事,此可谓“教化之至”。本篇还提出了“既胜之后,其教可复”的军事教育原则,认为教育要反复进行,再三训导,只有这样士卒才能真正入脑入心,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各项指令。

正是在军事教育的语境下,本篇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认为军队的礼仪法规不用于朝廷,反之亦然。军队法纪森严,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士卒通过教育明了于此,就不敢违规乱纪,恃勇胡为。本篇还从维护与培养军人尚武精神的角度,重申了这一命题,认为治国与治军各有其不同的方法与要求,不能将治国的模式用于治军,也不能将治军的模式用于治国,因为“军容入国则民德废,国容入军则民德弱”,并进而深刻指出了礼与法、文与武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所谓“故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

围绕将领的治军艺术,本篇论述了将领既不能“多威”也不能“少威”的观点。将领过于威严,士卒就会感到压抑而畏惧不安;将领缺乏威严,士卒就会不听指挥而难以控制,两者都无法使军队克敌制胜。

首篇《仁义第一》从追求军人“六德”的角度,解释了何以要贯彻“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等古代军礼;本篇再次重申“逐奔不远,纵绥不及”的军礼,揭示了制定该条军礼的军事思想依据是避免被敌诱骗或遭敌伏击。此外,本篇还记录了“军旅以舒为主”的作战指导原则,反映了西周时期以车战为主的战场实际。当时的军事行动只有做到以舒缓为主,才有可能“徒不趋,车不驰”,使作战队形保持整齐,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部队的战斗力。我们不能以其后战争对“兵贵神速”的强调,就耻笑古人的这一作战指导思想。

本篇还运用比较的方法,记录了夏、商、周三个时代各不相同的誓师活动、兵器水平、战车特性、军旗内涵、赏罚措施等。特别需要介绍的是,篇中论述了统治者实施赏罚时应遵循的四条原则:一是“赏不逾时”,行赏不要越过时限;二是“罚不迁列”,施罚不要等人走出队列;三是“大捷不赏”,大胜之后不行赏;四是“大败不诛”,大败之后不责罚。这些原则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