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声迈过价格关

字数:77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价格改革则是其中的关键。但是,改革开放后的较长时期内,由于价格改革没有得到综合配套的推进,同时也由于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强,“双轨”并为“一轨”的任务一直没有完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治理整顿中商品供求关系发生很大变化,人们心理承受能力也得到增强,为进一步进行价格改革创造了较好机遇。在邓小平的推动下,中国于1992年再度勇闯价格关。是年,新放开的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达648种,农产品价格50种,其中包括在全国844个县(市)的范围内,放开了长达几十年由国家统购的粮食价格,并放开了除盐和药品以外全部轻工业产品的价格。到1993年,中国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95%、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的90%以及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的85%,全部放开由市场供求决定。 (14) 这样,提出多年但又没有闯过去的价格“关”,现在却比较轻松地闯了过去。“价格闯关”最终成行,“用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从此成为中国经济制度的一个基础。国家实行价格控制的商品越来越少,1994年只保留了约34种重要商品和劳务的定价权,到1998年国家只对石油、成品油、天然气和汽车等五种商品保留定价权。

在价格改革中,农产品价格的理顺值得大书特书。1993年是中国粮食购销制度改革最彻底的一年,政府逐步放开国家粮食定购计划和城镇居民的粮食销价,实行“保量放价”政策,即保持粮食定购数量不变,价格随行就市,这就彻底告别了统购统销制度,继续朝市场化改革方向发展。同时,也对其他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制度改革创造了条件。

在1994—1997年间,原定于1994年实行的“保价放粮”政策,因为1993年下半年粮食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而没有得到落实,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改革受阻。为保证城镇粮食供给,国家一方面加强了对粮食收购市场的管理,如规定粮食由国家经营,禁止私商经营粮食;抛售中央储备粮稳定粮价;较大幅度地提高定购价并缩小和市场价的差距等。另一方面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依靠行政力量强化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粮食、棉花和其他农产品出现了供给增加、价格下降甚至低迷的状况。趁此时机,1998年农副产品价格完全放开。


第二节 经济体制转型的整体推进二、财税体制的重大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