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字数:1588

1993年之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两权分离两个阶段。但是,这两阶段的改革只解决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权问题,改革措施只有短期效果,企业的短期投机行为很严重,只负盈不负亏,没有摆脱对国家的依赖。进入90年代,国有企业处于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之中,长期沉淀下来的冗员、债务、社保等历史问题,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竞争局面中深陷困境。人们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出路,就是制度创新,即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初步确立,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要求进行了现代化股份制改造,同时实施了“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

为了落实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精神,1994年,国务院选择了100户不同类型的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试点内容包括七个方面:确定企业法人财产权,健全企业法人制度;建立、明确国有产权运营主体;建立和完善企业组织制度;完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体制;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新的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制度;实行政企分开,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同时,企业分别按三种类型改制:多元股东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国有独资的集团公司;国有投资控股公司。

1995年开始,有关部门又集中抓了国务院批准的四项试点工作。一是抓了百户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二是抓了18个城市“优化资本结构”的试点工作,这项试点后来增加到58个城市,1997年又扩大到111个城市;三是抓了56家企业集团和三户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工作,1997年企业集团试点扩大到120户;四是在重点抓好试点的同时,积极推动面上的改革。包括各项试点在内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以中央直接抓的100户试点企业而言,除一户解体、一户被兼并外,其余98户已经改制完毕。

在上述试点中发现,仅仅从企业层次着眼是建立不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必须着眼于搞好国有经济,完成改革的任务。为此,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思路。全会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 (15)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个指导思想,并做出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决策。会议提出,用三年的时间使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亏损企业走出困境,在此基础上,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由于国有企业债务包袱沉重,1997年之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从早期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为后期的国有企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1997—1999年间,主要在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兼并破产、减员增效、抓大放小、增资减债、技术进步、市场开拓、加强管理等方面采取了措施。到1999年上半年,国企经营状况开始改变,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43亿元,同比增加2.8倍,全国31个省区市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好于1998年的有26个。石化、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多数行业均出现增利、扭亏为盈或减亏的势头。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也由上年亏损26.87亿元转为盈利96.63亿元,减亏增利达123.5亿元。 (16)

到2000年底,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有力推进。国有中小型企业先是“减员增效”,接着通过兼并、拍卖和中国特色的MBO(经营者收购)等方式,从范围广阔的竞争领域纷纷退出。从1990年到2000年,工业经济中国有经济的比重从54.6%下降到47%,所有制结构的变动非常剧烈。二是国有大型和特大型企业也通过股权转让减持国有资本,许多企业出让了国有资本的控股权。在国家统计局调查的2473家试点企业中,已有2016家企业进行了改制。列入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514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有430户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基本形成。 (17) 三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三年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当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比1997年增长了1.97倍;国有小企业结束了连续六年净亏损的局面。

作为市场重要主体的国有企业的活力增强,从微观技术层面解决了国企与市场接轨的问题。应该说,1990年代后期国有企业为实现三年脱困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斗。经过了三年脱困也就是市场化改造后,国有企业竞争实力大大增强了。


四、外贸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