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外贸体制改革大力推进
根据中共十四大“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的要求,1994年1月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从此,中国外贸体制加快了向贸易自由化阶段的迈进。当时外贸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有以下四点。
一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1994年1月1日,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8.72∶1,双轨制终于画上休止符。通过此次改革,人民币回归到按市场定价的价格线,有利于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此后,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各类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
二是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1994年5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草案)》颁布,对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出口退税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及法规做出统一政策性规定,以保证中国对外贸易按客观经济规律运行,将对外贸易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与国际贸易规则相适应,1994年以后中国连续对关税及非关税壁垒措施进行大幅度削减,使价格机制的作用逐步取代数量限制手段。1996年4月1日,中国对4000多种商品进口关税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总水平降至23%。
三是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及一些相应的实施细则,取消了外贸承包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外贸企业,扩大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权力,外贸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国有外贸企业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综合商社和设立监事会、内部职工持股等试点,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微观基础。同时,不再给进出口企业下达外贸承包指令性计划指标,继续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促进出口增长,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继续拓展业已形成的进出口贸易的格局,发挥进口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是加强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加快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实行一业为主,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行进出口代理制,转变经营作风,搞好代理服务,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发挥进出口商会等中介机构的协调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贸行业的律师、会计和审计事务所及咨询服务机制。
随着上述几项改革措施实施,汇率基本并轨,出口补贴全部取消,关税幅度大大降低,中国外贸领域经历了一次市场化的彻底变革,外贸体制逐步由严格的计划体制转向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化体制,从高度的进口保护与出口歧视,转向出口促进下的进口保护,贸易体制向贸易自由化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