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效益和人民生活指标仍有欠账

字数:814

由于“二五”计划头三年经济折腾所造成的损失过于沉重,不仅伤及经济总量,而且伤及内部结构。因此,即便用了五年的时间来进行医治,到1965年也尚未完全弥补回来。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指标仍低于1958年前。

一是由于只注重固定资产的外延扩大,片面追求产值和产量,因而投资效果很差。1958年至196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一五”时期增加195.4%,但是大中型项目的建成投产率由“一五”时期的15.6%,下降到“二五”时期的8.1%和三年调整时期的10.4%。

二是微观经济效益在许多方面同样不及“一五”时期。1965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大部分都低于1957年的水平。例如,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利润、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税、每百元固定资产净值实现的利税(均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1957年分别为23.8元、34.8元、42.5元,1962年分别为38.7元、76.5元,1965年分别为20.9元、29.8元、39.8元;每百元产值所占用的流动资金、每百元销售收入成本,1957年分别为19.4元、68.1元,1965年分别为25.5元和69.0元。 (64)

三是宏观经济效益指标也低于1957年。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社会总产值、农业产值、工业产值中物耗所占的比重,1957年分别为43.5%、20.9%、63.5%,1962年分别为48.5%、24.0%、67.1%,1965年分别为48.5%、23.0%、64.0%;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1962年和1965年分别为559元、734元,均低于1957年的942元。 (65)

四是人民生活仍没有达到“一五”末的水平。据统计,从1958年到1965年的八年,全部职工平均实际工资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低于“一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以1952年为100),全部低于1957年的水平。 (66) 在以工资为主要甚至唯一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低水平工资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在1958年后的八年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按可比价格计算),除1958年和1965年高于1957年,其余年份均低于1957年。 (67) 到1965年,粮食、食用油、牛羊肉、家禽、水产品、卷烟、酒、各种布匹等生活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均低于1957年的水平。 (68)

因此,1958—1965年间中国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开始拉大了。1957年同1952年相比,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比美国、英国、法国的同期增幅都要大;而1965年同1957年相比,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反比美国、英国、法国同期的增幅小了。据统计研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57年中国相当于联邦德国的6.81%,英国的5.72%,法国的5.23%;到1965年,中国只相当于联邦德国的4.8%,英国的5.3%,法国的4.8%。

“一五”时期,中国大陆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台湾和香港地区;但1958—1965年间,中国大陆反比台湾和香港增幅小。这就说明,“二五”时期中国经济体制“去苏”创新不成功,失去了一次有利的发展机遇,教训极其沉重。


一、经济总量和比例关系基本恢复三、重工业发展战略转变机遇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