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整理和发展毛泽东时代的文化遗产

字数:3173

在文化艺术领域,当代作家和艺术家们对毛泽东时代是否定多于肯定。画家被迫放弃传统国画,而改去画宣传画;作曲家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创作革命歌曲;曲艺大师们放弃传统的表现手法而投入到革命样板戏的行列;作家没机会去写儿女情长和生活的哀愁(使得他们“强作愁"的能耐难以发挥)而改写人民的革命热情和冲天干劲……。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不免带着历史和艺术创作的悲情,回顾过去的这段历史。

不可否认,毛泽东时代在强调艺术的使命时,始终围绕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则指出了新中国文艺的创作手法。使得艺术家不得不将他们的兴趣随时代进行调整。如果因此而认为毛泽东时代的这种调整是对中国艺术的摧残,或认为是中国文艺创作的损失的话,那么,当今艺术家们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反省;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是:艺术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为什么人服务?《讲话》的精神是否正确?直到今天,中国的艺术家们在抨击过去的文艺路线时,却没人否定《讲话》的正确性,谈话使得昔日的戏子成了人民的艺术家,这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对艺术发展方向在再反思的基点。

中国传统的国画大师们,他们骄傲于自己细腻的笔法,丰富的想象,协调的布局,创造出一幅幅美仑美奂的艺术精品。高山流水,小桥残雪,青松古柏,茅屋亭台;如果说生命的内涵,不外乎彩蝶飞舞,猛虎下山,水牛牧童,老者远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创作形式。但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对“人”和时代刻画的轻描淡写,中国画创作的千年发展中,始终没有将“人”纳入主要的范畴,更别提对平民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刻画了。一直到毛泽东时代,中国骄傲的画家们才开始了以人物刻画为核心的时代,这是政治使然,也是中国蒂家被迫进行的一场划时代的艺术革命。

今天重新翻开昔日的政治宣传画,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无法否认:这些画作所表现的人物形象,能现了一个时代人民的乐观主义和冲天革命干劲的精神风貌;辅导学生的农村女教师、田野里的赤脚医生、拼命工作的石油工人、学习雷锋的解放军战士,满面沧桑的农民老汉的微笑……,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难道他们不值得艺术家们的刻画和歌颂吗?和奔马、毛驴、老虎相比,中国各行业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有着更深厚的人文内涵。金黄的麦田,雪白的棉花,连绵的工厂,和青山、翠柏、冬梅、荷花、青竹比起来,有着别样的活力。至于这些画作的艺术水平,就让那些批评毛泽东耽误了他们艺术生命的艺术家们去评判吧;如果这些画作的艺术水平低的话,只能说明中国艺术家们的专业造诣还没有到家。看来,他们除了参考前辈画家的作品进行发挥,似乎缺少绘画内涵革命的能力和勇气。而对刻画的主题进行责备,幷不是强者所为。

当今中国的艺术家们已没有多大兴趣将目光盯在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他们要么选择回归风险较小的传统技法,要么在一个少女的裸体上涂点油彩,然后在''人体”、“行为”后面强奸式地加上“艺术”两个字;它除了说明当今艺术家们创造力的枯竭,要么昭示了部分艺术家的人格颓废。

固然,画幅山水,可以让艺术家和评论家们语无伦次地评价一番,但一幅过于贴近现实的作品,他们再也不敢随意评判。当代画家也越来越精明,一幅山水画要比刻画一位老人的表情容易的多。这就是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的道理。当他们评论一幅画时,首先会看一下画家的身份。

中国的曲剧创作在毛泽东时代来了个翻天征地的变革,以“十大样板戏"为代表的“现代革命X剧”(其中的X代表各剧种的名字)开创了中国传统曲剧的伟大创新时代。中国百姓总算从《捉放曹?、《苏三起解》、《打金枝》的百听已厌中,找到了换换口味的机会,无论是《红灯记》、《沙家浜》、《朝阳沟》、《人欢马叫》等,都很快风靡全国。就连当时的老人也发现,哼上几句阿庆嫂、银环栓宝的段子,丝毫也不亚于“花木兰”所带来的享受。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有人指责为“高大全”,但“高大全''难道不该是艺术化加工的方向之一吗?当然,让现代一些艺术家再去创作“高大全"的作品已难为他们,因为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欣赏口味,已离“高大全”过分遥远,创造点“矮小黑”才是他们的专长。

毛泽东时期这些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作品,歌颂了中国人民真善美的精神风貌。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完全消除了剧情和百姓的距离,使得《讲话》的精神真正转化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实践。其意义就如同小说创作史上,《金瓶梅》开创了以日常生活为描述对象的世情小说时代一样伟大非凡。但《金瓶梅》的色情成份丝毫没有阻碍它对后代世情小说的巨大推动,幷直接导致一百年后《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但样板戏的政治背景,却使它在毛泽东之后即被束之高阁,中国曲剧创作的黄金时代也因此变得遥遥无期,因为我们放弃了曲剧发展史上最辉煌和最集中的创造,除了翻翻老祖宗的发黄剧本,再也拿不出新的篇章。每当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请一些所谓的“大腕”唱一腔除了老段子还是老段子,除了老票友还是老票友,您就知道传统曲艺界在毛泽东之后变得多么无聊。改革开放以后二十多年,中国艺术发展的乏善可陈,很能说明了问题。而年轻观众对传统曲剧的敬而远之,无疑敲响了不思进取、墨守陈规的中国传统曲剧衰微的警钟。

(图)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

(图)革命现代京剧《平原作战》

毛泽东时代的革命歌曲,丝毫没有埋没作曲家们的才华,这些了亮高亢的曲调,不少已进入经典歌曲的宝库,至今被广泛传唱。这些昔日的“戯子”们用他们优美的歌喉,唤醒和鼓励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赞美和对献身精神的讴歌。令某些歌手遗憾的是,他们的青春年华用来歌颂雷锋和工农兵,而没有用来歌颂爱情,虽然他们连爱情是什么还没有搞懂。

毛泽东时代的宛影,虽然技术上比较落后,情节上也未必完美,但导演和演员的真情投入,体现了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使得当今最傲慢的电影明星相形见紬。现在这米电影和侣视剧艺术家越活越邪门,他们的电影作品恨不得囊括人类的全部哲璃插入他们对男女关系的所有风流体验:可以在客厅里进行的对白,非搬到床上进行,然后以一个拥抱卧倒结束;一个普通的对白非加入一些挑逗;拥抱-•下可以表达的深情和别离,非加入一个接吻的镜头他们不顾中国人喜欢举家看电视的习惯,这帮“戏子”什么都敢拍。把电影和电视剧拍得更象是导演和编剧旁若无人的自慰中国电影已经发展到什么都有的地步,唯独缺少观赏性和健康的娱乐性,以及积极而不太肉麻的教育性。看当代中国的电影,幷不比''文革''时期的电影舒服。而满足中国亿万农民和儿童需要的电影作品几乎绝述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工作者的颓废人生在他们的作品中暴露无遗。中国艺术界出现那么多“大腕”时,却少有大艺术家的身影。他们的作为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毛泽东“修理”知识分子的运动在理论上不算离谱。如果毛泽东重新从纪念堂里走岀来,中国当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今的作家和艺术家们,不少人都会被打倒而不会引起任何的同情。《讲话》告诉他们如何成为人民艺术家,可他们不知好歹地非要重作“戏子”。

(图)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中国作家在过去20年的作品始终离不开性、颓废、政治悲情、故作一鸣惊人的无聊。不说《京华烟云》或《家》《春》《秋》,甚至比得上《艶阳天》的又有几部?过去二十年中,除了个别,如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值得摆在书架上,十年后还能让人一翻的著作有几部?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不同的时期,总有带朝代标志的文化创造: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铸造了中国的人文基础;秦汉奠定了大一统的政治文化,汉晋时期道家的兴盛和佛教传播,唐朝之诗、宋朝之词、元之曲剧、明朝之小说、清代小说繁盛、民国之新文化运动,那么,共和国几十年来的主要文化创造是什么呢?如果将本节所谈之以《讲话》精神指引下的文艺革命完全否定,那么,共和国交出来的将是白卷。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毛泽东是唯一的“统治者”,强力揪着中国文人骚客那高傲的脑袋,去主动引导中国文艺发展的方向——文艺必须为民众服务。

笔者无意否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但在原汁原味传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艺术家们必须放弃固步自封的,唯传统马首是瞻的•贯作风,应以满腔热情投入对新生活的体验和发掘。中国文化复兴的目标幷不全是复古,更重要的是在传统精华基础上的创造。毛泽东时代已经为我们作了虽不完美,但确是最具创造性的开端。

“阳春白雪”未必比“下里巴人”更具价值。“和众'者未必一定“他高”。艺术幷不总是能让多数人欣赏,但艺术不能总不让多数人欣赏。否则,艺术的价值和艺术家的人生价值必将大打折扣。

艺术家们以维护传统为理由而对现时代的逃避,实际上是对自己有限创造能力的苍白掩护。“向江青同志学习",不是学她在政治上的作为,而是学她对“样板戏"的革命性推动和积极的创造精神。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一、弘扬毛泽东时代的精神遗产三、自觉维护毛泽东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