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随想:重建中华文化的自信¹
¹附录内容在第二版基本维持不变。虽然其中部分内容已经与今天的贾际有所不同,比如附录一所探讨的文化自信问题,但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作为原貌的记录值得保留。随着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制造业和部分服务业等迅速逹到国际一流水平,中国人的自信心大增,但幷不意味着我们曾经发生的一幕可以忘记。自《河殃》之后三十年中国人具普遍性的时代精神症候群,即便以后彻底改观,仍然不能忘记那个曾经精神残缺的自我。
笔者按:在华者关注过去二十年中国社会变迁和否定毛泽东的现象时,总有个“中国人的心态"问题,或者说一种文化现象总在头脑盘旋。关注毛泽东的过去和当今,实际上已远远超越政治意识形态范畴,而不可避免地涉及对文化和中华文明走向的思考。尤其是毛泽东在中国人经一百多年惨败后信心无存的时代横空出世,再现唐汉的威势,从极弱一举托至强势,更能为当今和未来的中国人提供思考的坐标。毛泽东的研究不能没有文化的探索,围绕毛泽东的一生构成了续纷的文化景观。由于他的出现,将中国文化多方面、多层域的展现出来,而且线条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鲜明。遗憾的是,更深层次的文化探讨是本人的弱项,本书的部分章节如第八章等只是作浅显地思考。
本附录的内容是自己在观察毛泽东现象时的随想,谈不上深入和成熟,只望能抛砖引玉。原本准备作为该书的第十四章,但因它的不成熟性而只好列入附录,同时也可避免把本书的主题拉得太远。
对于大多数否定或不公正批评毛泽东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幷没有其它的政治目的,而是由于受舆论导向,学术界和政界对毛泽东时代认识的偏差,或个人和亲友在毛泽东时代的痛苦记忆,以及个人的知识局限和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足等,导致他们对毛泽东及其时代抱持否定的态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来说,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其它的要素在发挥作用呢?
在海外生活多年,对海外生活的中国人、海外华人,以及外国人的生活形态,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对中国自身的认识,也得以置身“庐山之外”,以识其真面目。当思考一个志士仁人百年深思的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似乎撞到了笔者的某根神经,由此导致对该章内容的遐想(您有权理解为“瞎想”)。
尤其是最近几年,一些中国人以否定中国的英雄为乐(如认为雷锋过时了,拿萤存瑞开侮辱性的玩笑),将否定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视之为“科学”和“客观”(如南方某文学刊物上的新编《沙家浜》将阿庆嫂描写成荡妇,嗨,中国文人的人格实在有必要做个清洗),这种心态上的疾病,在否定毛泽东的时候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得笔者没法回避这一涉及未来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心态走向的大课题。很显然,这既影响到中国人对毛泽东的评价心态,也远远超越之。
毛泽东身上那强健的人格力量和国际事物中的强烈自信,尤其为后世树立了参考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