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卷Ⅰ
1930年秋,萧红摄于北平
萧红到北平后,租住在二龙坑西巷的民房,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读书。
萧红祖父张维祯(1849—1929),他读过私塾,虽不善农商,但极为善良。
萧红祖母范氏(1848—1917),在所有张家亲戚的记忆中,她都是一个神神道道的人。
萧红父亲张廷举(1888—1959),他是个兼容新旧的小知识分子,经历四个政治时期,安然活到古稀之年。
萧红母亲姜玉兰(1886—1919),她手一分,嘴一分,能说能做,深得范氏的欢心。
萧红继母梁亚兰(1898—1972),她是满族,性格活泼。
萧红弟弟张秀珂(1916—1956),在所有的家人中,萧红与其关系最好,也非常疼爱他。
日本投降之后,萧红的胞弟张秀珂回呼兰同家人团聚的时候,张廷举在自家大门上贴过这样一副对联:惜小女宣传革命粤南殁去,幸长男抗战胜利苏北归来。横批写了“革命家庭”四个大字。
呼兰龙王庙小学旧址——1920年秋龙王庙小学设立女生部,萧红当年入此校学习。
哈尔滨“东特女一中”旧址——1927年秋萧红考入该校学习。她用笔名“悄吟”在校刊上发表作品。
北平女师大附中旧址
呼兰西岗公园旧照——萧红童年常去公园游玩,少年时曾在此参加过募捐义演。
福昌号屯村头碑石——1931年萧红曾在此村中张家腰院遭软禁。
福昌号虽然由萧红的二伯父张廷选当家,大伯父张廷蓂不太参与家政,但长兄如父,大伯父的威信颇高。一向脾气暴躁的张廷蓂面对萧红的种种“忤逆”之举,十分愤怒。在这种情况下,七婶和姑姑担心她的命运,就悄悄地安排她藏在往阿城送大白菜的车子里逃出。由此,萧红彻底断绝了与家族的联系。
哈尔滨道里公园大门和拱桥
1932年秋,萧红、萧军在哈尔滨道里公园。
1933年夏,萧红、萧军在哈尔滨道里公园。
1933年冬,萧红、萧军在哈尔滨道里公园。
1933年,萧红与友人摄于哈尔滨。左起:白朗、关大为、萧红。
1933年,萧红与友人摄于哈尔滨。左起:梁山丁、罗烽、萧军、萧红。
1933年,萧红与友人在哈尔滨道里公园。左起:萧红、萧军、金人、舒群、黄之明、老斐、樵夫。
白朗忆萧红
红是一个神经质的聪明人,她有着超人的才气,我尤其敬爱她那种既温柔又爽朗的性格,和那颗忠于事业、忠于爱情的心;但我却不大喜欢她那太能忍让的“美德”,这也许正是她的弱点。红是很少把她的隐痛向我诉说的,慢慢地我体验出来了,她的真挚的、爱人的热情没有得到真挚的答报,相反的,正常常遇到无情的挫伤;她的温柔和忍让没有换来体贴和恩爱,在强暴者面前只显得无能和怯懦。
《国际协报》报头
《朦胧的期待》初刊书影
萧红为《朦胧的期待》题写的篇名
《麦场》初刊书影
鲁迅《〈生死场〉序》手稿
《生死场》的原稿是用薄绵纸复写的,字迹又小又密,所以鲁迅看时非常吃力。许广平曾对萧军说:你们的原稿确是曾使鲁迅先生吃过苦头。鲁迅还主动提出看小样。萧红将清样给鲁迅送去,自己满有把握,经过几次反复校对,不可能再有错字,结果经鲁迅校读,又为校样改正了几处错字,使萧红十分惊讶和敬佩。
《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11月初版
《牛车上》,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5月初版
《生死场》,上海容光书局1935年12月初版
《生死场》,上海容光书局1945年11月第10版
《生死场》,哈尔滨鲁迅文化出版社1947年初版
《生死场》,上海生活书店1947年2月初版
凡例
一、本全集收入目前所发现的作者生前全部创作和书信。其中,作者生前口述、后由骆宾基整理的《红玻璃的故事》,亦作为短篇小说收入。是迄今已出版《萧红全集》中,收入作品最全的一套。
二、本全集所收作品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书信等文体编排。小说部分:将短篇小说以发表时间先后分为三组,分别与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搭配编排;散文部分:以公开发表的先后编排,其中《商市街》系列散文以此书出版时所排定的顺序编排;诗歌部分:公开发表的,以发表的先后顺序编排,未公开发表的,以作者生前编定的《自集诗稿》先后顺序编排;书信部分:按收信人姓名分别编排,同一收信人书信,按书写日期依次编排。
三、本全集的校勘:作者生前公开发表和出版的部分,以初刊本和初版本为底本校勘;作者生前发表且有修订的,以修订本校勘;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的作品和书信,以作者手稿和书信影印件校勘;无手稿和影印件的作品和书信,以公开刊发的初刊、初版资料进行校勘。校勘作品和书信时,亦参考权威版本,务求准确。
四、为保存作品的原貌,作品中的部分字词、数字、计量单位、标点符号以及篇末写作时间等,虽与现代汉语规范不尽一致,一般保留原文原貌,不作修改。如“幽美”、“年青”、“粮栈”、“检”、“那”、“靡”、“底”、“像”、“尔”、“大卯星”等,没有修改为“优美”、“年轻”、“粮站”、“拣”、“哪”、“没”、“的”、“象”、“而”、“大昴星”等。
五、本全集篇首题注、首刊日期、报刊名称、作者署名等,系编者所加;作者标注时间有误时,编者不作改动,在题注中另作说明。为方便阅读,对全集中的方言、外来词、人名、地名、作品、重要事件等作简要注释。
六、为便于阅读和了解全集内容,各分卷后收录了部分文字作为附录。附录文字分为三个部分:一为作者生前出版文集时,文集中原有的“序”或“跋”;二为与分卷内容相对应的作品解读或评论;三为部分作家、学者撰写的关于萧红的文字。本全集末卷还收录了《萧红谈话录》以及新修订的《萧红年谱》、《萧红创作年表》、《萧红作品版本简目》、《萧红作品篇目索引》等资料。
编者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卷首说明
本卷收入萧红短篇小说二十六篇和中篇小说一篇。
短篇小说中,《看风筝》、《夜风》、《王阿嫂的死》三篇选自文集《跋涉》;《离去》、《手》、《桥》三篇选自文集《桥》;《红的果园》、《王四的故事》、《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四篇选自文集《牛车上》;《朦胧的期待》、《逃难》、《黄河》三篇选自文集《旷野的呼喊》;《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两个青蛙》、《哑老人》、《叶子》、《清晨的马路上》、《渺茫中》、《患难中》、《出嫁》、《马房之夜》、《亚丽》、《两朋友》、《汾河的圆月》十三篇来自集外的散篇。
中篇小说《生死场》,一九三四年九月九日完稿,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作为“奴隶丛书”之三,以上海容光书局之名自费印刷,署名萧红。全书十七章,前两章《麦场》、《菜圃》曾连载于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十七日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刊发于《国际协报》的部分文字与该书的前两章略有不同。
本卷“附录”收录了鲁迅的《<生死场>序言》、胡风的《<生死场>读后记》、萧军的《<生死场>重版前记》、陈思和的《<生死场>的文本解读》和梁鸿的《挣脱泥淖后的萧红》五篇辅助阅读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