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拓展:让知识“可视化”

字数:1238

思维导图的最大作用是可以让我们对知识进行横向的拓展,把不同的点以列表、图像、分支的形式展现在一张纸上,让知识的主要节点一目了然。通过视觉表征的方式,刺激大脑的图像化思考,如同在城市中拥有了一种“直升机视野”,看到知识的关键部分。

当知识可视化时,我们能以较低的成本高效学习。因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想提高效率,第一时间了解到最重要的内容,抓住知识的重点,提高大脑对知识的感知速度和效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感官实现,眼睛是获取知识最主要的一条通道。为知识画一张思维导图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扩大眼睛的作用,让知识变得立体化,使它的整体结构通过眼睛传输到大脑,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精力。

那么,为何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还会本能地排斥思维导图的形式呢?有人觉得画一张图太过麻烦,要准备纸,准备笔,还要启动大脑进行深入思考,分析知识的结构,标注知识的要点。这让他觉得有难度。问题是,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你不可能像喝咖啡一样随随便便就能掌握一本书,或者不费吹灰之力就记住一门语言,并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自如地使用它。如果你不想认真对待,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思维导图的第一个作用,是把我们的注意力指向实质与最关键的信息,加深我们对于知识的印象。这不仅有利于把握本质,也有助于记忆。比如,你可以先对自己要读的一本书画一张概念图,把主题、用途等要素图形化,突出这本书的理论和观点;再画一张结构图,揭示目录、大章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把书的不同板块分类,形成一个简明的层次结构,有利于针对性的阅读;还可以画一张因果图,列出书中的观点的前因后果,论据与推理逻辑之间的关系,这能为你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窗口。你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书中的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还需要寻找更多的论据来支撑他的观点。这就让我们的学习拥有了一种富有广度和深度的宏观视野。

知识场景的可视化

通过特定的图像化的方式,我们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很容易感同身受,迅速融入这个知识的场景中,在与场景的互动中,记住那些关键的要素。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是英语角,人们凑到一起,全程用英语沟通,创造了一个深厚的集体氛围。这种方式无论是对记住单个的单词还是练就流利的口语,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有位同学在学习古诗词时,特意配上了一些诗情画意的视频和图片,这也是将知识场景可视化的好方法。

知识关系的可视化

如果我们不理解不同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无法理解知识本身。把知识关系可视化,能助你揭示不同的信息、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它们的不同来源,互相的因果和比证关系——在碎片化的知识中建立联系,形成完整的系统,最终站在整体的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像概念导图、要点图示和要素展示图等,都是有效的展示知识关系的可视化方式。

学习过程的可视化

这是费曼格外推崇的方法,他建议人们采用动图、视频等方法了解知识的原理,尤其在物理学的教授中,他鼓励学生观察一项物理原理实现的视频过程。比如火箭发动机的燃烧推力的产生,弹子锁的工作原理。如果只是用语言描述和阅读文字,你听到和看到的是枯燥无味的文字组合,夹杂着一堆晦涩难懂的学术用语,你要反复背诵和琢磨才能理解。但如果用视频呢?你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几秒钟的时间便恍然大悟,懂得了相关的知识。


第八章 形成一张思维和流程导图画出一个“学习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