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组讨论的机会

字数:1734

我很喜欢在跟朋友周末聚会时讨论自己正在读或刚读完的一本书,推荐给他们。我会说:“最近有一本新书写得很好,是讲……的,书的主题是……,其中最值得读的内容是……。你们感兴趣吗?”这是第二次复述的完美场景,它最好是多个人,大家的时间充裕,人们愿意耐心地听你阐述一本书、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些学术问题。如果听者没有时间或缺乏心情,这种复述的意义也不大。在第二次复述中,我们不需要乏味的个人表演。

这是分组讨论的特点。一方面,分组讨论在我们学习中出现的机会不多,即便在学校中,也往往只在特定的情形下出现,比如由老师、社团组织,要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另一方面,参与讨论的人在听你阐述时,他们扮演着反馈、沟通、质疑等多种角色,有助于你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比自己检查的效果更好。

第一,“分组讨论”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高效方式。

学习的“效能”永远是我们追求的很重要的一个目标,这是费曼学习法主张“以教代学”的根本原因,因为这样做能最大限度地加快学习的速度,提升学习的效能。你可以对一个人输出,也可以对一群人输出。所以我在教学工作中经常尝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我做一个引导者,然后鼓励他们在小组中主动发言,表达自己所学的知识,甚至互相争论。我也希望学生能定期自己组织这种讨论,而不是由外界推动。比如,最好成立针对某一学科乃至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小组。

当他们在校外、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以后的自主学习中,也一定要尽可能地创造分组讨论的氛围,将此养成良好的终生习惯。这种多人参与、互相帮助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去企业参观时发现,企业在开会时让员工当众解释自己的创意,向同事推演自己的思路,这也是以教代学的一种方式,能促进他自己的进步。

第二,帮助你设计复述提纲并且准备一些问题。

分组讨论和一个人对自己复述不同,容错率很小,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个人对自己复述知识时,你可以天马行空,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说错了也没关系。在那种自说自话的场景中,你扮演的是“万能上帝”的角色,随心所欲,无所不知。但对众人阐述你对知识的见解时,就要注意方方面面的问题。你不再是上帝,而是接受检验的演说家。你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有严密的叙述逻辑,有清晰的立场和观点,有精练的语言和表达,有准确的定位,有深刻的个人见解。分组讨论的场景要求你提前设计好复述的提纲,还要准备好一系列的能与听者展开互动的问题。

因此,要带着一个优质的清单做第二次的复述。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针对提纲中的概要和一系列的问题,条理分明地讲述给别人,引发人们的讨论,然后各自发言,互相提出问题,再进一步了解所学的知识,更正自己的错误认知。绝大多数的分组讨论都是有益的,最后你能自己进行总结:学会了哪些内容,理解了哪些观点,收获了哪些新的知识。

第三,从听者那里获得中肯的评价和异议。

第二次复述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从听者那里收取评价,最好是异议。我在跟朋友讨论一本书、一种理论或概念时,除了阐述我的看法,最希望听到的就是激烈的、相反的观点。越尖锐越好,越矛盾越好。这能打开一扇全新的窗口,引发我做进一步的突破性的思考。

我会思考:

他们为什么反对我的看法,是因为我的讲述方式,还是知识本身的观点?

他们的评价基于什么理由,那些理由是否站得住脚?

为了验证他们的观点与我的矛盾,我需要怎样复习相关的知识?

这些思考将我的学习提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进入了更高的境界。从朋友正面的肯定和反面的否定中,我能清楚地看到彼此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哪方面的差异。这就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差异意味着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在获得智慧。

每个人不管做什么,做得好不好,内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不想听到反对和批评的声音。因为肯定带来的是成就感,反对和批评带来的是挫败感。尤其在学习中,别人的肯定能让人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会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反之,就会打击学习的动力和自信。但是,如果全是肯定甚至是吹捧,这种掺满水分的“成就感”也会让人自我麻痹,误以为自己已经学透学精,还可能自我感觉良好,误以为自己的智力已经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了。

什么是中肯的评价?第一,评价的质量高。听完你的复述后,对方经过认真的思考,说出他自己的真实看法,评价里面有干货,有他自己的逻辑,这能激发我们在沟通交流中的二次思考。第二,评价客观。对方在做出反馈时不带倾向性,既不有意地示好,也不故意地找碴,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给出他的见解,这能与你形成良性的互动。异议的标准也是如此,对方的反对和批评意见可以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帮助你弥补自己在思考方面的软肋。没有人能事事面面俱到,天才也不行,小组讨论就是为了利用他人的思考为我们的学习查漏补缺,插上一对有力的翅膀。


第十四章 第二次复述为知识注入你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