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官村

字数:804

秦岭之北的渭河两岸,由潼关到宝鸡东西八百里之地,称关中、秦川,自古就是富饶之地,政治、文化、历史的大舞台,关中的中部就更是所谓的“白菜心”了。西安、宝鸡的正中间,有个武功县,武功县的最西边,黄土高原上有个大土堆,是隋文帝的坟墓——杨陵。杨陵周边三十几个村都归杨陵公社管。这地方虽不是县城,但全国知名,非同小可。这里有1934年建立的西北农学院和下属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解放后又在此建立了西北农林科学院、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西北水利专科学校、西北土壤研究所,后又迁来了西北植物研究所,原本要成为一个农业科研和教学的中心,“文化大革命”时被停止了,改革开放后又得以恢复,现在称为“杨陵农业高新技术示范特区”,正着手扩建为一个不小的“杨陵市”。杨陵镇是因西北农学院的建立才有的,它在陇海铁路上,站名为武功,而真正的武功老城离此还有三十多里,那是爱国名将杨虎城的故乡。解放后的县政府又在二十多里外的普集镇,不知情的人往往下错了车站,抱怨不已。杨陵成了特区后,火车站改称杨陵站,普集镇改称武功站,也算“拨乱反正”了。

杨陵区的西北塬上有个上千人的大村,就是官村,旧时属于扶风县,60年代才改归武功县。村前是一片黄土平原,村后陡峭的黄土崖下有一条小河,叫小苇河,又称后河,河北面就归扶风县了。

这村的人绝大多数姓魏,传说来源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六个魏姓的兄弟被强迫移民来这里的,所以这村就分了六个族系:上二家、下二家、左二家、右二家、中二家和心二家。每个族系里又分了好些家系,譬如心二家里又有刀客家、染坊家、先生家等按其家庭从事的职业而起的名字。这些“家”内的人就是一“门”人。埋葬用的人多,就是全族系出动。结婚就只用门内的人,条条框框分得很清楚。旧时村里有个大祠堂,每年在别处安家的魏姓族人都有代表回来祭祀,“文化大革命”时把祠堂拆了,老规矩去掉不少,但宗族观念还是根深蒂固。

当地有个调侃官村的民谣:“上了官村坡,举人比驴多。”原来这村出过两个武举人。虽没有文举人,但村里有学堂,有教书的先生,还有在衙门供职的官员,文化水平比一般的小村要高。还有在全县都开着连锁店的大商人。解放后,出了好几个大学生。“文化大革命”后重新开考,还是官村被录取的学生最多。


第二章 一户农家的往事2兆庆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