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延安日记(1940-1945)- 萧军 >
- 一九四四年 >
- 八月
八月一日 星期二
读完一篇《托尔斯泰的创作途径》(苏联.爱德巴·乌门著,蒋路译。青年文艺一卷三期三十二年一月十日出版)从此我知道一些大作家他们底历程是摸索的、曲折的,同时有些计划底实现常常是偶然的。托氏主要描写的手法是如何现示一个灵魂进行、转变的过程。数学、历史学及《战争与和平》的影响。
叔本华厌世宿命哲学及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响。无有思想也就无有语言―托氏的主张。
“托尔斯泰见解中的矛盾,并不是他的纯个人思想的矛盾,是那些社会影响历史传统的反映,改革之后、革命之前的那个时代,俄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和各个阶层的心理,即是由它们(条件、影响等)决定的”―伊里基。
“高尔基不是把托氏作为相信自己的学识底真理的传道者,而是作为一个怀疑的、体验着悲剧式的绝望天才的人物:‘最深奥,最激愤的虚无主义,那是在无穷的,无论如何不能排除绝望与孤独的、而且在此人以前大抵是谁也不曾以为非常明了从来经验过的、基础之上长起来的。”,
我对于托氏底探讨没有厌倦,因为我偏爱于他。读完了《爱与死的搏斗》(罗曼罗兰著,李健吾译。文化生活社版)这是一本使人灵魂宽大和提高的书,使人懂得革命进行中残忍的故事,虽然人物性格流于概念,过程近于匆忙,以及有些人物在戏剧中就戏剧来看,他们几乎失掉作用……这也正是作者自己所说,这是“‘大革命’表册的一叶。”
从这两篇文章,它又唤起我一种近乎“倦怠”的感情,人生是不能有倦怠的,倦怠就要死亡。
中国文坛底浮薄、芜杂……这确是需要自己好好工作一番,鲁迅先生已经坚实地奠下了它第一列基石,我应该更坚实地把它们底支柱―像希腊的巴特农庙的大理石的支柱似的―好好竖立起来罢!我不能容忍这样伟大的众多的民族,在世界文坛上,人类历史上永作为一株小草,一条不足轻重的小河那般被欣赏味地在看。我时时感觉我正积蓄着这犷野的力量,它们时时在鼓荡着我,燃烧着我……在我面前正有一片荒芜而广大的旷野等待我开垦、播种、以至于建筑那雄伟辉煌不朽的殿堂。只是还要等待一个期间。我感觉自己正是一具不得已停在一片平静的船坞里的载重舰船,它正被装载着远航的煤和水和各项货物……等在它前面的正是一片可以任意航行的海洋以及一些生命地.搏斗!虽然有时要寂寞,要烦躁,要不安……但这等待、忍耐、积蓄力量、备理机件还是必要的啊!希腊、中国、印度底《圣经》、诗经,佛经中寻找文学写法的根据;用《第三代》―农村、都市、军中、祖国、世界―作为主流贯串我写作底一生;用传记、歌剧、童话作为这主导旋律的和音。坚定的智慧,深沉的感情,无穷的意志,博大的美丽的灵魂底引导和铸造,对于中国人以及此番战后的人类是多么迫切地需要啊!我是不忧愁人类对我底不理解,不接取,以至不在我底作品精神下面被屈服,被改造的。
人不独为了对恶战斗,更重要地是要彻底战胜它,消灭卑俗的人之中底兽性!
一些无远见的,根基不坚定的共产党员作家们,他们是悲惨的做了一些卑俗的政治教条的牺牲了。
我只有沉默地“走自己的路”。
昨夜间芬告诉我,艾青夫妻底争吵还未完结,他们已经伤害了爱情底根,恐怕不会再有爱(?)底生活了。芬很喜欢韦要,她说她有着艺术底感觉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