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詞(九) 91字
諂諛誣辯訴 憐閔吊 除拜 營務 積聚尋 反覆運算替 成遂 系累羈系牽縣結絕 擅披拉
奸回 雅俗 公私 偏全 獨特 醜陋穢 玄素白 方夙惟
霄漢 景曜 都邑鄙 邊塞 殷周 胡虜戎 倡優伎皂宦豎臧獲 祿位 產業 貨賂資財賄 性情 聲響 拳腳 端緒節度
546.【諂】
巴結,奉承。論語學而:“貧而無~。”又八佾:“事君盡禮,人以為~也。”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今人主沈~諛之辭。”
547.【諛】
恭維,奉承。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
[辨]諂,諛。諛是用言語奉承,諂則不限於言語。如“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諂”字就不能換成“諛”字。“諂諛”二字連用時,不再有這種細微的區別。
548.【誣】
言語不真實,欺騙。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乎!”莊子秋水:“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也。”司馬遷報任安書:“因為~上,卒從吏議。”引申為虛構罪惡以陷害別人(後起義)。如“~陷”,“~蔑”。
549.【辯】
(一)辯論。孟子滕文公下:“予豈好~哉?予不得已也。”
(二)形容詞。動聽。荀子非相:“言雖~,君子不聽。”韓非子五蠹:“子言非不~也。”引申為口才好,有辯才。史記淮陰侯列傳:“是齊之~士也。”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夫以孔墨之~,不能自免於讒諛。”
(三)通“辨”。辨別。莊子逍遙遊:“此小大之~也。”又:“~乎榮辱之境。”
[辨]辯,辨。辯是辯論,辨是辨別。但在上古時代,二字常常混用。“辯”當辨別講已見上面所舉莊子逍遙遊的例子;“辨”當“辯論”講則如戰國策趙策三:“鄂侯爭之急,辨之疾。”
550.【訴】(訴)
訴說[痛苦,冤屈]。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於王。”司馬遷報任安書:“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者。”蕭統文選序:“壹鬱之懷靡~。”李密陳情表:“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注意:古代所謂“告訴”(告訴),不等於現代所謂“告訴”。前者是訴說痛苦或冤屈,後者只是告知。
551.【憐】
(一)憐憫。鄒陽獄中上樑王書:“願大王孰察,少加~焉。”杜甫月夜詩:“遙~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二)愛。戰國策趙策:“丈夫亦愛~其少子乎?”韓愈進學解:“爭妍而取~。”李商隱晚晴詩:“天意~幽草。”
唐以後,“可憐”二字連用,有三種意義。(1)可憐,值得憐憫。杜甫哀王孫詩:“可~王孫泣路隅。”(2)可愛。杜甫江畔獨步尋花詩:“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3)可羨。杜甫題終明府水樓詩:“可~賓客盡傾蓋。”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光彩生門戶。”
552.【閔】
(一)憂患,傷心的事。詩經邶風柏舟:“覯~既多,受侮不少。”李密陳情表:“臣以險釁,夙遭~凶。”
(二)憐憫。詩經豳風東山序:“序其情而~其勞。”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憫。
[辨]湣,閔。在憐憫的意義上,“湣”和“閔”是同義詞。至於憂患的意義,則用“閔”不用“湣”。
553.【吊】
(一)善。詩經小雅節南山:“昊天不~。”
(二)慰問,對傷心的事表同情。左傳莊公十一年:“宋大水,公使~焉。”淮南子人間:“馬無故亡入胡,人皆~之。”李密陳情表:“形影相~。”成語有“~民伐罪”。引申為哀悼死者。賈誼吊屈原賦:“敬~先生。”李華吊古戰場文:“~祭不至。”又引申為憑弔,指懷念古人。陸游謝池春詞:“傷懷~古。”注意:古代“吊”字沒有懸掛的意義。
554.【除】
(一)宮殿的臺階。漢書李廣蘇建傳:“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觸柱折轅。”引申為一般的臺階。杜甫南鄰詩:“得食階~鳥雀馴。”
(二)去。詩經唐風蟋蟀:“日月其~。”引申為去掉。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后~竇嬰門籍。”[~夕][歲~]一年的最後一天。風土記:“至~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三)任命。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君~吏已盡未?吾亦欲~吏。”李密陳情表:“尋蒙國恩,~臣洗馬。”
555.【拜】
(一)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古人的拜是先跪下,頭低到手,與心平。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卜偃使大夫~。”杜甫新婚別詩:“妾身未分明,何以~姑嫜?”引申為謁見,拜見。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之。”
(二)授予[官職]。史記淮陰侯列傳:“至~大將,乃信也。”李密陳情表:“詔書特下,~臣郎中。”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乃複~侍御史。”
556.【營】
(一)量地。東西量地為“經”,周圍量地為“營”。詩經大雅靈台:“經始靈台,經之~之。”引申為規劃,料理。詩經小雅黍苗:“肅肅謝功,召伯~之。”(肅肅:嚴正的樣子。謝:邑名。功:工役之事。)司馬遷報任安書:“務一心~職,以求親媚於主上。”[經~]營謀,規劃,安排。史記項羽本紀:“欲以力征經~天下。”杜甫丹青引:“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澹經~中。”
(二)軍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
557.【務】
(一)動詞。致力於某事,從事於。論語學而:“君子~本。”司馬遷報任安書:“~一心營職。”漢書霍光傳:“女曹不~奉大將軍餘業。”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去。”又柳子厚墓誌銘:“益自刻苦,~記覽。”引申為爭取做到。文心雕龍麗辭:“是以言對為美,貴在精巧;事對為先,~在允當。”又為追求。劉伶酒德頌:“唯酒是~,焉知其餘?”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采色,誇聲音。”韓愈進學解:“貪多~得,細大不捐。”
(二)名詞。事務,事情。世說新語政事:“望卿擺撥常~,應對玄言。”杜甫詠懷古跡詩:“志決身殲軍~勞。”
558.【積】
(一)積聚穀物。詩經周頌良耜:“~之栗栗。”(栗栗:眾多的樣子。)司馬遷報任安書:“士卒死傷如~。”引申為一般的積聚。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毀銷骨。”
(二)儲蓄。賈誼論積貯疏:“故其畜~足恃。”又:“公私之~,猶可哀痛。”
舊時於第一義讀入聲,第二義讀去聲。今無別。
559.【聚】
(一)使民眾聚居。左傳隱西元年:“大叔完~,繕甲兵,具卒乘。”孟子公孫醜上:“地不改辟矣,民不改~矣。”引申為村落。枚乘上書諫吳王:“禹無十戶之~,以王諸侯。”史記五帝本紀:“一年而所居成~。”
(二)聚集,集合。蕭統文選序:“各以匯~。”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世果群怪~罵。”[~斂]搜括人民的財物。論語先進:“而求也為之~斂而附益之。”杜甫赴奉先縣詠懷詩:“~斂貢城闕。”
560.【尋】
(一)八尺。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常]兩尋為常。“尋常”指不長,或不寬。韓非子五蠹:“布帛~常,庸人不釋。”賈誼吊屈原賦:“彼~常之汙瀆兮,豈能容吞舟之魚!”引申為普通,一般(後起義)。杜甫曲江詩:“酒債~常行處有。”劉禹錫烏衣巷詩:“飛入~常百姓家。”周邦彥西河詞:“向~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裡。”
(二)找(後起義)。陶潛桃花源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向所志。”韓愈進學解:“~墜緒之茫茫。”
(三)副詞。不久以後。李密陳情表:“詔書特下,拜臣郎中;~蒙國恩,除臣洗馬。”
[辨]求,尋,覓。在“找”的意義上,這三個字是同義詞。但是有時代先後的不同。在上古時代只用“求”字,如“刻舟求劍”;中古以後才用“尋”和“覓”。“尋”多用於找東西,“覓”多用於找人,但是區別並不嚴格。
561.【迭】
動詞。輪流。詩經邶風柏舟:“日居月諸,胡~而微。”(居,諸:語氣詞。微:指無光。)又副詞。輪流地,交替地。洛陽伽藍記開善寺:“~相謂曰。”沈約謝靈運傳論:“剛柔~用。”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奇勢~出。”注意:“迭”和“疊”古音不同,絕不通用。
562.【代】
(一)更換,代替。左傳莊公八年:“及瓜而~。”莊子秋水:“莊子來,欲~子相。”史記項羽本紀:“彼可取而~也。”
(二)副詞。輪流地,交替地。禮記中庸:“如日月之~明。”荀子天論:“日月遞照,四時~禦。”(“遞”、“代”同義互換。照:同“照”。)楚辭離騷:“春與秋其~序。”成語有“新陳~謝”。
(三)朝代。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與三~之英,丘未之逮也。”蕭統文選序:“時更七~。”
(四)父子相繼為一代,世代(唐以後的意義)。王維李陵詠詩:“漢家李將軍,三~將門子。”杜甫寄薛三郎中詩:“乃知蓋~手,才力老益神。”“蓋代”就是“蓋世”。
563.【替】
(一)廢。詩經小雅楚茨:“子子孫孫,勿~引之。”楚辭離騷:“謇朝誶而夕~。”引申為衰微。跟“隆”相對。晉書慕容暐載記:“風頹化~。”又王羲之傳:“足觀政之隆~。”潘嶽西征賦:“隨政隆~。”[陵~]陵遲,陵夷,衰微。柳宗元封建論:“晉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不聞延祚。”
(二)代替(後起羲)。木蘭詩:“願為市鞍馬,從此~爺征。”蘇軾跋漁父詞:“以山光水色~其玉肌花貌。”
[辨](1)迭,代,替。在用作副詞的時候,“迭”和“代”是同義詞。所以“代序”也可說成“迭序”。但是在這一個用途上,一般用“迭”不用“代”。“替”在上古只有“廢”和“衰微”的意義,中古以後也很少用於“代替”的意義。因此,“替”和“代”在古代不是同義詞。(2)世,代。唐以前,世指父子相繼(世系相傳),代指朝代,不混用。參看第二冊435頁“世”字條。
564.【成】
(一)成為事實,實現。論語子路:“見小利則大事不~。”引申為成全。論語顏淵:“君子~人之美,不~人之惡。”又為完成。論語先進:“春服既~。”司馬遷報任安書:“惜其不~。”又為成功,跟敗相對。史記淮陰侯列傳:“~敗在於決斷。”又為成為。司馬遷報任安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一家之言。”
(二)平,特指和平。左傳成公十一年:“秦晉為~。”(為成:講和。)“請~”、“求~”、“行~”都是求和的意思。左傳隱公六年:“鄭伯請~於陳。”又桓公六年:“使薳章求~焉。”又哀西元年:“使大夫種因吳大宰嚭以行~。”
565.【遂】
(一)成,順利地做到。禮記月令:“百事乃~。”司馬遷報任安書:“四者無一~。”引申為成長,順利地生長。國語齊語:“犧牲不略則牛羊~。”(犧牲:祭祀用的牛羊豬。略:掠奪。)莊子馬蹄:“禽獸成群,草木~長。”韓愈答李翊書:“根之茂者其實~。”“遂過”二字連用,表示知過不改,索性錯到底。賈誼過秦論下:“秦王足己不問,~過而不變。”柳宗元桐葉封弟辨:“是周公教王~過也。”
(二)副詞。於是,就,從此就。左傳隱西元年:“莊公寤生,驚薑氏,故名曰寤生,~惡之。”又僖公四年:“蔡潰,~伐楚。”
566.【系】
(一)縛,捆綁,拴。孟子梁惠王下:“~累其子弟。”(累:綁。)賈誼過秦論:“百越之君俯首~頸。”又吊屈原賦:“騏驥可得~而羈兮。”
(二)系,連結。漢書李廣蘇建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帛書。”枚乘上書諫吳王:“夫以一縷之任,~千鈞之重。”又名詞,指用來連結之物。枚乘上書諫吳王:“~方絕,又重鎮之。”用於抽象意義,表示拘束。也寫作“系”。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此二國豈拘於俗,牽於世,系奇偏之辭哉?”又為維繫。文天祥正氣歌:“三綱實~命。”又為關係。黃宗羲原臣:“苟無~於社稷之存亡。”
(三)是(晚起義)。
567.【累】
(一)讀léi,陽平聲。大繩子,特指用來綁人的。字又寫作“累”。漢書李廣蘇建傳:“以劍斫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公冶長雖在~絏之中,非其罪也。”累絏,又寫作縲絏。司馬遷報任安書:“何至自沈溺縲絏之辱哉?”引申為捆綁。左傳成公三年:“兩釋累囚以成其好。”史記項羽本紀:“系~其老弱婦女。”
(二)讀lěi,上聲。堆疊。枚乘上書諫吳王:“危於~卵。”柳宗元愚溪詩序:“遂負土~石,塞其隘,為愚池。”引申為積累。鄒陽諫吳王書:“臣聞鷙鳥~百,不如一鶚。”司馬遷報任安書:“雖~百世,垢彌甚耳。”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一舉~十觴。”“累”又用於抽象的意義。枚乘上書諫吳王:“積德~行。”司馬遷報任安書:“下之不能積日~勞。”“累日”表示多日,“累夜”表示多夜,“累月”表示多月,“累年”表示多年。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日。”杜甫奉贈盧十丈詩:“說詩能~夜,醉酒或連朝。”又送人從軍詩:“今君渡沙磧,~月斷人煙。”後漢書陳蕃傳:“輔弼先帝,出內~年。”(出內:同“出納”,指出納天子的命令。)這個意義又寫作“絫”。
(三)讀lèi,去聲。帶累,因牽連而受到損害。偽古文尚書旅獒:“不矜細行,終~大德。”歐陽修瀧岡阡表:“毋以是為我~。”
568.【羈】(羇)
(一)馬籠頭。莊子馬蹄:“連之以~馽。”(馽zhí:通“縶”,絆馬腳的繩子。)曹植遊俠篇:“白馬飾金~。”引申為用籠頭套在馬頭上。賈誼吊屈原賦:“騏驥可得系~兮。”再引申為拘束。“不羈”指不受拘束,不凡。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使不~之士與牛驥同皂。”司馬遷報任安書:“僕少負不~之才。”
(二)寄居。周禮地官遺人:“以待~旅。”杜甫白絲行:“恐懼棄捐忍~旅。”又第五弟豐獨在江左詩:“亂後嗟吾在,~棲見汝難。”
569.【系】
(一)掛。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而不食?”荀子勸學:“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之葦苕。”枚乘上書諫吳王:“夫以一縷之任,~千鈞之重。”
(二)拴。莊子天道:“似~馬而止也。”又列禦寇:“泛若不~之舟。”又為縛,捆綁。漢書霍光傳:“我故群臣從官安得罪,而大將軍盡~之乎?”司馬遷報任安書:“~獄抵罪。”引申為發生關係。莊子知北遊:“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焉。”
[辨]系,系,系。三字是同義詞。名詞多用“系”,動詞則“系”、“系”都用。“系”見於古詩陌上桑:“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系”就是“系”。但是後來“系”只用於“世系”、“譜系”、“系統”,就跟“系”、“系”都不相通了。
570.【牽】
牽。孟子梁惠王上:“有~牛而過堂下者。”引申為拘束。牽制。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此二國豈拘於俗,~於世,系奇偏之辭哉?”又:“而不~乎卑辭之語。”又:“~帷牆之制。”
571.【縣】
(一)讀xuán,陽平聲。懸掛,詩經魏風伐檀:“胡瞻爾庭有~貆兮!”枚乘上書諫吳王:“上~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這個意義又寫作“懸”。孟子公孫醜上:“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注意:在上古時代,除孟子外,這個意義都寫作“縣”,不寫作“懸”。
(二)縣,政治區域之一種。揚雄解嘲:“當今~令不請士。”
572.【結】
(一)打結。老子二十七章:“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無繩約而不可解。”(約:也是繩。)枚乘上書諫吳王:“系絕於天,不可複~。”又名詞。結。揚雄解嘲:“往昔周罔解~。”(罔:網。)引申為心裡煩悶。司馬遷報任安書:“意有所鬱~。”
(二)結合,結交,交往。司馬遷報任安書:“自~明主。”現代漢語有“~拜”,“~伴”,“~親”,“~識”等。
573.【絕】
(一)[繩索]斷。枚乘上書諫吳王:“系方~,又重鎮之。”引申為一般的斷。枚乘上書諫吳王:“夫十圍之木,始生如蘖,足可搔而~。”又為停止,隔絕。枚乘上書諫吳王:“不如~薪止火而已。”又:“納其基,~其胎,禍何自來?”司馬遷報任安書:“~賓客之知。”
(二)形容詞。到了極點的。用來表示極遠、極高、極好等。“絕域”表示極遠的地方。後漢書班超傳:“效命~域。”“絕國”表示極遠的國家。江淹別賦:“至如一赴~國,詎相見期?”“絕壁”表示極高的石壁。李白蜀道難詩:“枯松倒掛倚~壁。”“絕唱”表示極好的詩文。沈約謝靈運傳論:“~唱高蹤,久無嗣響。”
(三)橫渡。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史記李將軍列傳:“南~幕。”(幕:通“漠”,指沙漠。)陸游夜泊水村詩:“老子猶堪~大漠。”
574.【擅】
(一)專有,持有,領有,佔有。晁錯論貴粟疏:“爵者上之所~。”洛陽伽藍記開善寺:“~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饒。”沈約謝靈運傳論:“並票能~美,獨映當時。”現代有雙音詞“~長”。
(二)副詞。擅自。左傳成公十三年:“~及鄭盟。”漢書霍光傳:“又~調益莫府校尉。”
575.【披】
(一)剖開。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心腹,見情素。”枚乘上書諫吳王:“臣乘願~腹心而效愚忠。”引申為展開,打開。王勃滕王閣序:“~繡闥,俯雕甍。”韓愈進學解:“手不停~於百家之編。”
(二)穿著,披上。曹植洛神賦:“~羅衣之璀粲兮。”這個意義本寫作“被”。楚辭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
576.【拉】
讀là,去聲。摧折,扳斷。鄒陽獄中上樑王書:“范睢~脅折齒於魏。”史記齊世家:“使力士彭生抱上魯君車,因~殺魯桓公。”注意:“拉”字舊讀入聲,音如“臘”。它跟現代漢語的“拉”沒有關係。
577.【奸】
(一)邪惡。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棄德崇~。”賈誼過秦論中“然後~偽並起。”姦淫的意義由此發展而來,但古代罕見。
(二)惡人,作亂的人。尚書舜典:“寇賊~宄。”(內部的為奸,外部的為宄guǐ。)
[辨]奸,奸。古代二字不同音:奸,古顏切,今當讀jiān;奸,古寒切,今當讀gān。意義也不一樣:奸是“邪惡”的意思;奸是“干犯”的意思。左傳襄公十四年:“君制其國,臣敢奸之。”史記龜策列傳:“寒氣不和,賊氣相奸。”漢書溝洫志:“使神人各得其所,而不相奸。”這些“奸”字都不能換成“奸”。到了後代,“奸邪”的“奸”也可以寫成“奸”(在這種情況下讀與“奸”同)。
578.【回】
(一)轉,掉轉。楚辭離騷:“~朕車以複路兮。”鄒陽獄中上樑王書:“邑號朝歌,墨子~車。”陶潛飲酒詩:“吾駕不可~。”盧照鄰長安古意詩:“轉日~天不相讓。”歐陽修醉翁亭記:“峰~路轉。”“回首”也是掉轉頭來的意思。高適燕歌行:“征人薊北空~首。”王維觀獵詩:“~看射雕處,千里暮雲平。”按:這個意義也可以寫作“回”。參看第十三單元“回”字條。
(二)回來,回去(後起義)。王翰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
(三)量詞。表示行為的次數(後起義)。杜甫絕句漫興詩:“漸老逢春能幾~?”
(四)奸邪。詩經小雅小旻:“謀猶~遹。”(猶:通“猷”。遹yù:僻。)偽古文尚書泰誓:“崇信奸~。”
579.【雅】
(一)鳥名。烏的一種。這個意義一般寫作“鴉”,又寫作“鴉”。
(二)正。論語述而:“子所~言,詩書執禮,皆~言也。”又陽貨:“惡鄭聲之亂~樂也。”荀子王制:“使夷俗邪音不敢亂~。”引申為不庸俗,跟“俗”相對。論衡自紀:“鴻重優~。”曹丕典論論文:“蓋奏議宜~,書論宜理。”又為尊稱他人之詞。王勃滕王閣序:“都督閻公之~望,棨戟遙臨。”又如說“~教”,“~誨”,“~正”等。
(三)詩經中的一種體裁。詩經分為風、雅、頌三種。這大約是音樂上的分類。風大多是各諸侯國的民歌;雅本是樂曲名,大多是周王朝王畿士大夫所作的樂歌;頌是廟堂祭祀的舞曲。論語子罕:“~頌各得其所。”蕭統文選序:“故風~之道,粲然可觀。”文心雕龍情采:“蓋風~之興,志思蓄積。”
(四)“~素”,舊交情。漢書張禹傳:“忽忘~素。”又省稱“雅”。蘇軾答謝民師書:“況與左右無一日之~。”
(五)副詞。很,十分,實在。楊惲報孫會宗書:“婦趙女也,~善鼓瑟。”又:“雖~知惲者,猶隨風而靡。”文心雕龍熔裁:“士龍思劣,而~好清省。”
580.【俗】
(一)社會習慣,社會風氣。孟子公孫醜上:“其故家遺~,流風善政,猶有存者。”楊惲報孫會宗書:“豈習~之移人哉?”
(二)庸俗。跟雅相對。孔稚圭北山移文:“請回~士駕,為君謝逋客。”
581.【公】
(一)公家的(統治者的)。跟“私”相對。詩經豳風七月:“躋彼~堂。”論語雍也:“非~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又名詞。公家。詩經豳風七月:“獻 於~。”楊惲報孫會宗書:“灌園治產,以給~上。”庾信哀江南賦序:“~私塗炭。”引申為公正,無私。韓愈進學解:“無患有司之不~。”
(二)副詞。公開地。賈誼論積貯疏:“殘賊~行。”[~然]無所顧忌地。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然抱茅入竹去。”
(三)五等爵的第一等,在侯之上。尚書金縢:“~將不利於孺子。”侯爵、伯爵等在一般敘述中也可以稱“公”。左傳莊公十年:“~將戰。”又隱西元年:“~聞其期。”
(四)官職的最高級,在卿之上。漢書霍光傳:“率三~九卿大夫定萬世冊,以安社稷。”引申為對人的敬稱。史記淮陰侯列傳:“吾今日死,~亦隨手亡矣。”王勃滕王閣序“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
582.【私】
(一)私人的。賈誼論積貯疏:“公~之積,猶可哀痛。”李密陳情表:“欲苟順~情,則告訴不許。”又名詞。私事,私情。史記項羽本紀:“今不恤士卒而徇其~。”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捐朋黨之~。”曹植白馬篇:“不得中顧~。”
(二)副詞。偷偷地。漢書霍光傳:“~使乳醫淳於衍行毒,藥殺許後。”
583.【偏】
(一)不正。尚書洪范:“無~無頗。”引申為偏於。文心雕龍熔裁:“立本有體,意或~長。”
(二)不全。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故~聽生奸,獨任成亂。”
584.【全】
(一)完備,完全,齊備。枚乘上書諫吳王:“臣聞得~者昌,失~者亡。”又副詞。杜甫南鄰詩:“園收芋栗未~貧。”
(二)保全。司馬遷報任安書:“而~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蘖其短。”楊惲報孫會宗書:“小人~軀,說以忘罪。”揚雄解嘲:“位極者宗危,自守者身~。”歐陽修瀧岡阡表:“而幸~大節。”
[辨]完,全。二字是同義詞,“完人”也就是“全人”。但是,它們之間還有細微的分別:“完”作“完整”講時,不能說成“全”,如杜甫石壕吏詩“出入無完裙”不能說成“出入無全裙”;“全”作“齊備”、“完全”講時,不能說成“完”,杜甫寄題江外草堂詩“幽貞愧雙全”不能說成“幽貞愧雙完”,南鄰詩“園收芋栗未全貧”也不能說成“園收芋栗未完貧”。特別是在用作動詞時,“完”和“全”的意義完全不同:“完”有“修葺”的意義,左傳隱西元年“大叔完聚”,孟子萬章上“父母使舜完廩”,這些地方都不能用“全”;“全”有“保全”的意義,揚雄解嘲“自守者身全”,杜甫述懷詩“幾人全性命”,這些地方都不能用“完”。
585.【獨】
(一)單獨,孤獨。禮記大學:“故君子必慎其~也。”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挾孤~之交。”又特指無依無靠。尚書洪范:“無虐煢~而畏高明。”又特指老而無子的人。禮記禮運:“矜寡孤~廢疾者皆有所養。”“獨”字用作狀語時,表示獨自。孟子梁惠王上:“雖有台池鳥獸,豈能~樂哉?”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以其能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觀於昭曠之道也。”柳宗元愚溪詩序:“今是溪~見辱於愚。”“不獨”或“非獨”二字連用,表示不但、不僅。禮記禮運:“故人不~親其親,不~子其子。”李密陳情表:“臣之辛苦,非~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
(二)語氣副詞,表示反問。戰國策楚策四:“~不見夫蜻蛉乎?”又表示“偏偏”的意思。司馬遷報任安書:“身非木石,~與法吏為伍。”
586.【特】
(一)公牛。三國志魏志明帝紀:“遣使者以~牛祠中獄。”
(二)三歲的獸。詩經魏風伐檀:“胡瞻爾庭有縣~兮?”
(三)特別。李密陳情表:“詔書~下,拜臣郎中。”又:“況臣孤苦,~為尤甚。”
(四)副詞。只,僅,不過。司馬遷報任安書:“而世俗又不能與死節者次比,~以為智窮罪極,不能自免,卒就死耳。”“非特”二字連用,表示不但,不僅。荀子非相:“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豈特”二字連用,表示豈但,豈只。蘇軾賈誼論:“此其君臣相得,豈~父子骨肉手足哉!”
587.【醜】
(一)難看。後漢書梁鴻傳:“同縣孟氏有女,狀肥~而黑。”引申為可恥,可羞。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日有食之,亦孔之~。”(孔:很。之:語氣詞。)司馬遷報任安書:“行莫~於辱先。”又動詞。以為可惡。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惡直~正,實繁有徒。”韓愈送孟東野序:“將天~其德莫之顧邪?”
(二)眾,特指戰爭的眾士卒。詩經小雅出車:“執訊獲~。”(訊:指其魁首當受訊問者。)又大雅常武:“仍執~虜。”
(三)類,種類。爾雅釋鳥:“鳧,雁~。”引申為比。禮記學記:“比物~類。”又為類似。孟子公孫醜下:“今天下地~德齊,莫能相尚。”
588.【陋】
狹隘,特指裡巷或房屋的狹隘。論語雍也:“在~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引申為僻陋,不知禮儀、不成事業或知識淺薄。論語子罕:“君子居之,何~之有?”司馬遷報任安書:“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又:“書不能悉意,略陳固~。”
589.【穢】
(一)荒蕪。楚辭離騷:“哀眾芳之蕪~。”楊惲報孫會宗書:“田彼南山,蕪~不治。”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號為~墟。”
(二)污穢。漢書李尋傳:“蕩滌濁~。”“穢”又用於抽象的意義,表示醜惡。楚辭離騷:“不撫壯而棄~兮,何不改乎此度?”司馬遷報任安書:“顧自以為身殘處~,動而見尤。”楊惲報孫會宗書:“惲材朽行~。”
590.【玄】
(一)黑中帶赤。詩經豳風七月:“八月載績,載~載黃。”揚雄解嘲:“意者~得無尚白乎?”沈約謝靈運傳論:“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黃律呂,各通物宜。”
(二)不顯露的。尚書舜典:“~德升聞。”引申為幽遠,深奧。老子第一章:“~之又~,眾妙之門。”蕭統文選序:“式觀元始,眇覿~風。”韓愈進學解:“提要者必鉤其~。”又引申為玄妙。特指道家的道理或清談。孔稚圭北山移文:“既文既博,亦~亦史。”沈約謝靈運傳論:“在晉中興,~風獨扇。”
591.【素】
(一)沒有染色的。詩經召南羔羊:“~絲五紽。”又指沒染色的生絹帛。孟子滕文公上:“曰:'冠~。'”古詩上山采蘼蕪:“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水經注廬江水:“飛湍林表,望若懸~。”引申為白的。古詩十九首:“纖纖擢~手。”又為樸素。賈誼治安策:“百姓朴~。”範縝神滅論:“君子保其恬~。”[~餐]無功受祿,白吃飯。詩經魏風伐檀:“不~餐兮。”楊惲報孫會宗書:“已負竊位~餐之責久矣。”
(二)副詞。素來,一向。鄒陽獄中上樑王書:“雖蒙堯舜之術,挾伊呂之辯,懷龍逢比干之意,而~無根柢之容。”司馬遷報任安書:“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非能相善也。”又:“以為李陵~與士大夫絕甘分少。”又名詞。[有~]有很長的日子。歐陽修瀧岡阡表:“汝家故貧賤也,吾處之有~矣。”
(三)真情。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披心腹,見情~。”這個意義又寫作“愫”。
592.【白】
(一)白色的。詩經秦風蒹葭:“~露為霜。”比喻純潔。楚辭離騷:“伏清~以死直兮。”
(二)上奏,稟告。漢書霍光傳:“光即與群臣俱見~太后。”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無辭以~其大人。”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為~尚書,出聽我言。”在書信中,對平輩或卑輩,自謙也說“白”。韓愈答李翊書:“六月二十六日,愈~。”[建~]建議。漢書霍光傳:“何不建~太后,更選賢而立之?”胡銓上高宗封事:“而乃建~。”
593.【方】
(一)兩船平行。詩經周南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思。”又邶風穀風:“就其深矣,~之舟之。”引申為兩車平行。“方軌”二字連用,等於說“雙軌”。史記淮陰侯列傳:“今井陘之道,車不得~軌,騎不得成列。”
(二)方,跟圓相對。孟子離婁上:“不以規矩,不能成~員。”(員:通圓。)引申為正直。賈誼吊屈原賦:“賢聖逆曳兮,~正倒植。”[~……裡]古代計算面積的術語。“方”等於說“見方”。孟子梁惠王上:“地~百里而可以王。”這是說擁有東西南北百里見方的的土地,就可以王天下。戰國策楚策一:“今王之地~五千里。”這是說楚國的版圖東西五千里,南北五千里。不是指五千平方裡。如果地形不規則,就截長補短來計算。孟子滕文公上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裡也”的說法。這是說絕長補短計算之後,滕有東西五十裡,南北五十裡的疆域。注意:上古“地方”連用,不可解作今日所謂“地方”。
(三)一邊或一面。論語子路:“使於四~,不辱君命。”又學而:“有朋自遠~來。”詩經秦風蒹葭:“在水一~。”用於抽象意義時,表示道理或前進的方向。論語先進:“且知~也。”
(四)方法,方式。論語雍也:“可謂仁之~也已。”文心雕龍熔裁:“趨時無~。”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子厚與設~計。”引申為藥方。莊子逍遙遊:“請買其~百金。”[~士]據說有法術的人。白居易長恨歌:“遂教~士殷勤覓。”
(五)動詞。當在[……時候]。莊子養生主:“~此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韓非子難一:“~此時也,堯安在?”又副詞。表示事情正在進行。戰國策燕策二:“蚌~出曝。”楊惲報孫會宗書:“~糴賤販貴。”又表示快要成為事實。枚乘上書諫吳王:“系~絕,又重鎮之。”
594.【夙】
(一)早晨,清晨。常以“夙夜”連用。詩經召南小星:“~夜在公。”又衛風氓:“~興夜寐。”引申為早年。李密陳情表:“臣以險釁,~遭閔凶。”謝靈運山居賦:“愧班生之~悟。”(夙悟:少年聰明。)
(二)舊時,一向。杜甫驄馬行詩:“~昔傳聞思一見。”又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詩:“~擁文侯彗。”又昔遊詩:“良覿違~願。”注意:“夙昔”“夙願”等又寫作“宿”。
595.【惟】
(一)思想。詩經大雅生民:“載謀載~。”司馬遷報任安書:“所以自~。”楊惲報孫會宗書:“伏~聖主之恩不可勝量。”
(二)只有,只。論語述而:“~我與爾有是夫!”孟子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恒心者,~士為能。”白居易長恨歌:“~將舊物表深情。”
(三)句首、句中語氣詞。表示聯繫主謂語。尚書禹貢:“厥土~塗泥。”孟子滕文公上:“周雖舊邦,其命~新。”又表示祈求。楊惲報孫會宗書:“故敢略陳其愚,~君子察焉。”
[辨]惟,唯,維。“惟”的本義是“思”,“唯”的本義是“答應”(讀wěi),“維”的本義是“維繫”。在本義上,三字不相通。但是在“只”的意義上,“唯”、“惟”通用;在語氣詞的意義上,三者通用。
596.【霄】
日旁氣,雲氣。張衡思玄賦:“涉清~而升遐兮。”[~漢]雲和銀河。水經注廬江水:“高壁緬然,與~漢相接。”引申為天空,高空。謝靈運登池上樓詩:“薄~愧浮雲。”王勃滕王閣序:“層巒聳翠,上出重~。”
597.【漢】
(一)水名。孟子滕文公上:“決汝~,排淮泗,而注之江。”
(二)銀河。曹丕燕歌行:“星~西流夜未央。”水經注廬江水:“與霄~相接。”江淹別賦:“駕鶴上~,驂鸞騰天。”
598.【景】
(一)日光。左思詠史詩:“皓天舒白日,靈~耀神州。”張載七哀詩:“朱光馳北陸,浮~忽西沉。”江淹別賦:“日出天而耀~。”[風~]原意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後來發展為雙音詞,指景物。王勃滕王閣序:“訪風~於崇阿。”後來單說“景”也代表“風景”。柳永雨霖鈴詞:“應是良辰好~虛設。”
(二)日影,影子。詩經邶風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周禮地官大司徒:“正日~以求地中。”枚乘上書諫吳王:“人性有畏其~而惡其跡者。”按:舊時這個意義仍讀jǐng,今讀yǐng。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影”。
599.【曜】
(一)日光。水經注廬江水:“晨光初散,則延~入石。”引申為光芒。范仲淹岳陽樓記:“日星隱~。”“七曜”,指日月五星。谷梁傳序:“七~為之盈縮。”
(二)照。左思詠史詩:“連璽~前庭。”這個意義又寫作“耀”,“耀”。
[辨]曜,耀,耀。三字同音同義。但在習慣上,在用於“日光”的意義時,只用“曜”字。
600.【都】
(一)大邑。左傳隱西元年:“~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引申為國都,都城。賈誼吊屈原賦:“何必懷此~也?”杜甫北征詩:“~人望翠華。”用作動詞,表示建都。揚雄解嘲:“天下已定,金革已平,~於洛陽。”(金:指武器。革:指甲。連用指戰爭,戰事。)
(二)雅,大方。詩經鄭風有女同車:“彼美孟薑,洵美且~。”(洵xún:誠然。)
(三)總。曹丕與吳質書:“頃撰其遺文,~為一集。”蕭統文選序:“遠自周室,迄於聖代,~為三十卷。”
(四)副詞。放在否定詞之前,加強否定語氣。“~無”略等於現代的“並無”,“~不”略等於現代的“並不”。世說新語政事:“於是用木屑覆之,~無所妨。”又雅量:“〔王〕夷甫~無言。”又賞譽:“此子神情~不關山水而能作文。”注意:這種用法是中古的口語,不可解作現代的意義。又表示“全都”。範縝神滅論:“生形之謝,便應豁然~盡。”杜甫喜雨詩:“農事~已休。”
601.【邑】
(一)國。在左傳裡,稱別人的國為“大國”,自稱為“敝~。”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之社稷。”
(二)國都。詩經商頌殷武:“商~翼翼,四方之極。”左傳僖公十一年:“吾先君新~於此。”(新邑的邑,用如動詞。)
(三)政治區域之一種。古代以有宗廟者為都,無宗廟者為邑。左傳隱西元年:“大叔又收貳以為己~。”蘇洵六國論:“小則獲~,大則得城。”
602.【鄙】
(一)邊邑。左傳隱西元年:“既而大叔命西~北~貳於己。”又僖公三十年:“越國以~遠,君知其難也。”
(二)鄙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引申為自謙之詞。王勃滕王閣序:“敢竭~誠。”〔~夫〕〔~人〕(1)郊野之人。論語子罕:“有~夫問於我。”荀子非相:“楚之孫叔敖,期思之~人也。”(期思:楚邑。)(2)鄙陋的人,胸襟狹隘的人。孟子萬章下:“~夫寬。”王褒四子講德論:“~人黭淺,不能究識。”(黭yǎn:不明。)後代以“~人”為對自己的謙稱。
603.【邊】
(一)邊疆。賈誼論積貯疏:“卒然~境有急。”曹植白馬篇詩:“~城多警急。”
(二)旁邊,邊緣。杜甫登高詩:“無~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604.【塞】
(一)讀sài。邊界上的險要地方。李陵答蘇武書:“涼秋九月,~外草衰。”漢書李廣蘇建傳:“使陵將五校兵隨後行至~。”高適燕歌行:“大漠窮秋~草衰。”
(二)讀sè。舊讀入聲。堵塞,塞住。韓愈送李願歸盤穀序:“從者~途。”柳宗元段太尉軼事狀:“副元帥勳~天地。”曾鞏戰國策目錄序:“仁義之路~。”〔~責〕(1)脫卸自己的責任。史記項羽本紀:“〔趙高〕欲以法誅將軍以~責。”(將軍:指章邯。)又為抵償過失。楊惲報孫會宗書:“自以夷滅不足以~責。”(2)盡自己的責任。韓詩外傳卷十:“今母沒矣,請~責。”注意:古代的“塞責”和現代所謂“塞責”不同。現代所謂“塞責”是敷衍了事的意思。
605.【殷】
(一)眾,盛。詩經鄭風溱洧:“士與女,~其盈矣。”引申為富。史記文帝本紀:“是以海內~富,興於禮義。”洛陽伽藍記開善寺:“百姓~阜,年登俗樂。”
(二)[~~],憂愁的樣子。詩經邶風北門:“出自北門,憂心~~。”“殷憂”二字連用,表示嚴重的憂患。劉琨勸進表:“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憂以啟聖明。”
(三)[~勤]情意很重的樣子。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仁慈之~勤,誠加於心。”司馬遷報任安書:“未嘗銜杯酒,接~勤之餘歡。”楊惲報孫會宗書:“蒙賜書教督以所不及,~勤甚厚。”白居易長恨歌:“遂教方士~勤覓。”這個意義有時候又寫作“殷勤”。有時候,單用一個“殷”字,也表示情意重。舊唐書樂志:“慕深視篋,情~撫鏡。”
(四)讀yān。紅中帶黑。左傳成公二年:“左輪朱~。”李華吊古戰場文:“荼毒生靈,萬里朱~。”杜甫觀曹將軍霸畫馬圖詩:“內府~紅馬腦盤。”
606.【周】
(一)環繞。左傳成公二年:“逐之,三~華不注。”杜牧阿房宮賦:“瓦縫參差,多於~身之帛縷。”引申為迴圈,回到原來地方。漢書禮樂志:“~而複始。”又為遍及,周遍。易經繫辭下:“知~乎萬物。”(知zhì:智,知識。)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序:“遠而~知天下之故。”今有雙音詞“~到”。
(二)嚴密,嚴實。左傳昭公四年:“夫冰……其藏之也~。”引申為周密。文心雕龍熔裁:“若情~而不繁,辭運而不濫。”
(三)結合,親密。論語為政:“君子~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指以“義”結合。比:指以“利”結合。)“比~”連用,指結黨營私。鄒陽獄中上樑王書:“義不苟取比~於朝。”
(四)救濟,周濟。論語雍也:“君子~急不繼富。”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賙”。
607.【胡】
(一)獸頸下垂的肉。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跋:踩。舊說老狼有胡。)
(二)壽。只用於“~考”、“~耈”。[~考]。長壽。詩經周頌絲衣:“~考之休。”(休:福。)[~耈]老壽的人。左傳僖公二十二年:“雖及~耈,獲則取之。”
(三)匈奴。賈誼過秦論上:“~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高適燕歌行:“~騎憑陵雜風雨。”引申為匈奴人。司馬遷報任安書:“橫挑強~。”後漢書班超傳:“侍~惶恐。”再引申為泛指外族。洛陽伽藍記白馬寺:“~人號曰佛。”
(四)疑問代詞。詩經鄭風風雨:“雲~不喜?”又魏風伐檀:“~取禾三百廛兮?”
608.【虜】
(一)俘獲。史記淮陰侯列傳:“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趙軍。”引申為被俘獲的人,奴隸。古代俘虜常被用為奴隸,所以“奴”與“虜”是同義詞。史記項羽本紀:“多奴~使之。”
(二)對敵人的賤稱。司馬遷報任安書:“~救死扶傷不給。”漢書李廣蘇建傳:“陵居穀中,~在山上。”後漢書班超傳:“此必有北~使來。”李白子夜吳歌:“何日平胡~,良人罷遠征?”
609.【戎】
(一)兵器。禮記月令:“乃教於田獵,以習五~。”(五戎:指弓、殳、矛、戈、戟。)引申為執兵器的人,士兵。易經同人卦:“伏~於莽。”(莽:草木叢雜之地。)又為軍事。論語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矣。”杜甫遺憤詩:“自從收帝裡,誰複總~機?”[~行]軍隊。左傳成公二年:“下臣不幸,屬當~行。”杜甫新婚別詩:“努力事~行。”引申為戰爭。偽古文尚書說命中:“惟甲胄起~。”[~馬]兵馬。司馬遷報任安書:“深踐~馬之地。”又指戰爭,戰亂。杜甫登岳陽樓詩:“~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二)西方種族名。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是以秦用~人由餘而霸中國。”
610.【倡】
(一)讀chāng,陰平聲。以歌舞演戲為業的人。司馬遷報任安書:“~優畜之。”又霍光傳:“擊鼓歌吹作俳~”注意:在上古時代,“倡”並不是娼妓,也不限於女人。後世變為娼妓的意義,並且改寫為“娼”。
(二)讀chàng,去聲。領唱。詩經鄭風蘀兮:“~予和女。”禮記樂記:“一~而三歎。”現代有雙音詞“提倡”。按:領唱的倡又寫作“唱”。後來“唱”字由領唱的意義發展為一般的唱。
611.【優】
(一)扮演雜戲的人。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士皆釋甲束馬而飲酒,且觀~。”司馬遷報任安書:“倡~畜之。”陸游黃州詩:“遷流還歎學齊~。”
(二)優渥,雨水充沛。詩經小雅信南山:“既~既渥。”引申為充足。國語周語上:“佈施~裕。”又為深厚(指君恩,友誼)。李密陳情表:“寵命~渥。”
(三)[優遊]連綿字。閒暇自得的樣子。詩經大雅卷阿:“~遊爾休矣。”蘇軾賈誼論:“~遊浸漬而深交之。”又喜雨亭記:“雖欲~游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
(四)優勝,優良。跟劣相對。文心雕龍麗辭:“反對為~,正對為劣。”韓愈進學解:“絕類離倫,~入聖域。”
612.【伎】
(一)技藝,才能。尚書泰誓:“無他~。”司馬遷報任安書:“使得奏薄~。”這個意義又寫作“技”。
(二)女樂,歌女。唐書元載傳:“歌者名姝異~。”洛陽伽藍記開善寺:“~女樓上坐而摘食。”這個意義又寫作“妓”。洛陽伽藍記開善寺:“~女三百人,盡皆國色。”
613.【皁】(皂)
(一)古代一種賤役。左傳昭公七年:“士臣~,~臣輿,輿臣隸。”後代有雙音詞“皁隸。”
(二)馬槽,槽。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
(三)黑色。晉書天文志:“此複是天公憒憒,無~白之征也。”
614.【宦】
(一)當貴族的僕隸。左傳宣公二年:“~三年矣。”引申為做官,官。李密陳情表:“本圖~達,不矜名節。”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詩:“獨有~遊人,偏驚物候新。”李商隱蟬詩:“薄~梗猶泛。”
(二)宦官,太監。司馬遷報任安書:“夫中材之人,事有關於~豎,莫不傷氣。”
615.【豎】
(一)豎立。後漢書靈帝紀:“槐樹自拔倒~。”
(二)童役,家僮。莊子山木:“命~子殺雁而烹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譬如賈~女子爭言,何其無大體也!”引申為內豎,宮中小臣。司馬遷報任安書:“事有關於宦~。”後來“內豎”即指宦官。
616.【臧】
(一)好,良好。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卜雲其吉,終焉允~。”(允:實在。)又鄭風野有蔓草:“邂逅相遇,與子偕~。”又小雅頍弁:“既見君子,庶幾有~。”〔~否(pǐ)〕指善惡得失。詩經大雅抑:“未知~否。”後來用為動詞,指褒貶。晉書阮籍傳:“口不~否人物。”
(二)婢之夫。莊子駢拇:“~與穀二人相與牧羊。”(穀:孩子。)[臧獲]舊說,婢之夫為臧,奴之妻為獲。“臧獲”二字連用是罵奴婢的賤稱。司馬遷報任安書:“且夫~獲婢妾,猶能引決。”
617.【獲】
(一)獵得[禽獸]。孟子滕文公下:“終日而不~一禽。”司馬相如子虛賦:“烏有先生問曰:'今日畋,樂乎?'子虛曰:'樂。''~多乎?'曰:'少'。”引申為戰爭中虜獲敵人。左傳文公九年:“陳人敗之,~公子筏。”又僖公三十三年:“~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又引申為得。墨子天志下:“不與其勞,~其實。”楊惲報孫會宗書:“遭遇時變,以~爵位。”
(二)奴之妻。墨子大取:“慮臧之利,非慮~之利也。”[臧獲]例見“臧”字條。
618.【祿】
(一)天的賞賜,食福。詩經大雅既醉:“天被爾~。”左傳莊公四年:“王~盡矣。”(祿盡:指將死。)
(二)俸祿。指官吏所受的粟。論語為政:“子張學幹~。”司馬遷報任安書:“取尊宮厚~。”楊惲報孫會宗書:“惲幸有餘~。”揚雄解嘲:“分人之~。”“不祿”連用,指士人的死。禮記曲禮下:“士曰不~。”
[辨]福,祿。福是一般的福,祿是食福。依上古的說法,二者都是天所賜的,但是稍有不同。“福祿”二字連用時,並不意味著它們完全同義,而是表示既有福,又有祿。到了後代,福往往指富,祿往往指貴,所謂“福祿壽”,就是“富貴壽考”。
619.【位】
官吏在朝廷上所站的位置。禮記坊記:“朝廷有~。”引申為泛指坐位或站位。論語憲問:“吾見其居於~也。”又為官職。論語泰伯:“不在其~,不謀其政。”鄒陽獄中上樑王書:“脅於~勢之貴。”楊惲報孫會宗書:“遭遇時變,以獲爵~。”又:“~在列卿,爵為通侯。”左思詠史詩:“世胄躡高~,英俊沈下僚。”
620.【產】
(一)生,出生。孟子滕文公上:“陳良,楚~也。”周禮大宗伯:“以禮樂合天地之化,百物之~。”現代有雙音詞“生~”。
(二)財產,產業。孟子梁惠王上:“無恒~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賈誼論積貯疏:“天下財~,何得不蹙?”楊惲報孫會宗書:“灌園治~,以給公上。”
621.【業】
事。司馬遷報任安書:“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引申為事業,功業。周易乾卦文言:“君子進德修~。”司馬遷報任安書:“僕賴先人緒~。”左思詠史詩:“金張藉舊~。”又為職業。杜甫赴奉先縣詠懷詩:“默思失~徒,因念遠戍卒。”又為學業。韓愈進學解:“先生之~可謂勤矣。”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僕道不篤,~甚淺近。”
622.【貨】
(一)財物,物資。孟子梁惠王下:“寡人好~。”禮記禮運:“~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司馬遷報任安書:“家貧,~賂不足以自贖。”洛陽伽藍記開善寺:“常謂高陽一人寶~多於融”注意:在現代漢語中,“貨”是商品的意思,這是晚起的意義。在古代漢語中,“貨”字不當商品講。
(二)貨幣,錢。漢書食貨志:“故~寶於金,利於刀,流於泉。”
(三)賄賂,用財物買通別人。孟子公孫醜下:“無處而饋之,是~之也。”柳宗元段太尉軼事狀:“以~竄名軍伍中。”
623.【賂】
(一)財物。常以“貨賂”二字連用。荀子富國:“貨~將甚厚。”司馬遷報任安書:“家貧,貨~不足以自贖。”
(二)贈送[禮物]。左傳桓公二年:“以郜大鼎~公。”引申為奉送。荀子富國:“割國之錙銖而~之,則割定而欲無猒。”(錙銖:比喻少量的土地。猒:厭,滿足。)蘇洵六國論:“弊在~秦。”按:上古的“賂”還不就是今天所謂“賄賂”。今天所謂“賄賂”,在上古叫“賕”。漢書刑法志:“吏坐受~枉法。”“賂”由贈送的意義引申為賄賂(後起義)。後漢書馮緄傳:“緄性烈直,不行賄~。”
624.【資】
(一)錢財。周易旅卦:“懷其~。”現代有雙音詞“~本”、“~產”、“~財”、“~金”等。引申為動詞。以錢財供應人。戰國策秦策四:“王~臣萬金。”又為供給。李斯諫逐客書:“今逐客以~敵國,損民以益讎。”
(二)憑藉。老子二十七章:“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孝經第五章:“~于事父以事君。”文心雕龍情采:“犀兕有皮,而色~丹漆。”
(三)天性,資質。作用。史記商君列傳:“商君其天~刻薄人也。”漢書霍光傳:“其~性端正如此。”鄒陽獄中上樑王書:“何況因萬乘之權,假聖王之~乎?”又:“是使布衣之士不得為枯木朽株之~也。”後代有成語“天~”,“~質”等。
(四)資格(後起義)。晉書郤愔傳:“愔自以~望少。”(望:名望。)
625.【財】
(一)財物,錢財。韓非子說難:“暮而果大亡其~。”孟子梁惠王上:“吾非愛其~而易之以羊也。”司馬遷報任安書:“臨~廉。”
(二)副詞。僅僅。漢書霍光傳:“長~七尺三寸。”這個意義又寫作“才”,“材”,“才”。
626.【賄】
(一)財物。詩經衛風氓:“以爾車來,以我~遷。”左傳隱公十一年:“凡而器用財~無置於許。”
(二)贈送[禮物]。左傳昭公五年:“出有贈~。”儀禮聘禮:“~用束紡。”引申為賄賂(後起義)。韓愈永貞行:“公然白日受~賂。”
[辨]貨,賂,資,財,賄。這五個字是同義詞。如果仔細加以區別,則金玉為“貨”,布帛為“賄”;“資”字多指錢財,“財”則多指日常生活必需品,包括米粟在內。“賂”和“賄”之間差別更微,只是“賂”字較多用作動詞,“賄”字較多用作名詞罷了。
627.【性】
人一生下來就具有的本質,本能。論語陽貨:“~相近也,習相遠也。”莊子馬蹄:“素樸而民~得矣。”枚乘上書諫吳王:“父子之道,天~也。”引申為事物的本性,特點。莊子馬蹄:“此馬之真~也。”又:“夫埴木之~豈欲中規矩鉤繩哉?”杜甫赴奉先縣詠懷詩:“葵藿傾太陽,物~固莫奪。”
628.【情】
感情,情感,情緒。禮記禮運:“何謂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不學而能。”楊惲報孫會宗書:“夫人~所不能止者,聖人弗禁。”李密陳情表:“臣不勝犬馬怖懼之~。”引申為事物的本性。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齊,物之~也。”又為情態,姿態。盧照鄰長安古意詩:“含嬌含態~非一。”又為愛情。白居易長恨歌:“惟將舊物表深~。”[辨]性,情。性是自然的精神狀態,情是衝動,所以它們不是同義詞。但當它們引申為事物本性的意義時,卻又變為同義詞;所以“物之情”等於說“物之性。”
629.【聲】
(一)聲音。孟子梁惠王上:“聞其~不忍食其肉。”荀子勸學:“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長而異俗。”引申為樂歌,歌曲。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又“惡鄭~之亂雅樂也。”楊惲報孫會宗書:“家本秦也,能為秦~。”
(二)名譽。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文王有~。”司馬遷報任安書:“此人皆身至王侯將相,~聞鄰國。”文心雕龍情采:“鬻~釣世。”沈約謝靈運傳論:“顏謝騰~。”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名~大振。”
[辨]聲,音。二者是同義詞。禮記樂記說:“聲成文,謂之音。”這是就音樂而言。其實在音樂上“聲”和“音”常常相通。如左傳有“五聲”,孟子則稱“五音”。又孟子梁惠王下“鐘鼓之聲”和“管籥之音”對舉。可見二者區別不太嚴格。在其他引申義上,“聲”和“音”區別較顯著。“聲”指名譽,如“聲譽”,“聲威”;“音”指語言,如“德音”,“徽音”(徽:美)。這是不能互換的。另外,在樂歌這種意義上,一般只用“聲”,不用“音”。
630.【響】
(一)回聲。賈誼過秦論上:“天下雲集~應。”史記淮陰侯列傳:“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起~應矣。”引申為和聲,比喻文學上或道德上的繼承 沈約謝靈運傳論:“絕唱高蹤,久無嗣~。”又:“綴平臺之逸~。”[影~]原義是影子和回聲。偽古文尚書大禹謨:“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順道就吉,從逆就凶,好像是影之隨形,響之應聲。惠:順。迪:道。)引申為現代的“影響”。
(二)聲音。沈約謝靈運傳論:“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駱賓王獄中詠蟬詩:“風多~易沈。”又動詞。發出聲音。吳均與顧章書:“蟬吟鶴唳,水~猿啼。”
631.【拳】
(一)動詞。握拳。漢書鉤弋倢伃傳:“女兩手皆~。”引申為曲。莊子人間世:“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曲不可以為棟樑。”又為拳。晉書劉伶傳:“雞肋不足以安尊~。”
(二)[~~]忠誠的樣子。司馬遷報任安書:“~~之忠,終不能自列。”
632.【腳】
小腿。莊子徐無鬼:“乳閑股~。”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昔司馬喜臏~於宋,卒相中山。”司馬遷報任安書:“孫子臏~,兵法修列。”引申為腳(後起義)。杜甫乾元中寓居同穀縣作詩:“手~凍皴皮肉死。”(皴jūn:皮凍裂。)
633.【端】
(一)端正,正直。孟子離婁下:“夫尹公之他,~人也。”漢書霍光傳:“其資性~正如此。”
(二)事物的兩頭都叫端。論語子罕:“我叩其兩~而竭焉。”(叩:問。竭:指竭盡所知而回答來問的人。)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何為首鼠兩~?”引申為盡頭。莊子秋水:“不見水~。”水經注廬江水:“水出嶺~。”曹植白馬篇:“棄身鋒刃~。”又為開頭,開始。孟子公孫醜上:“惻隱之心,仁之~也。”司馬遷報任安書:“愛施者,仁之~也。”又為頭緒,方面。淮南子精神:“反覆終始,不知其~緒。”漢書東方朔傳:“朔恢達多~,不名一行。”
(三)量詞。布帛單位,各說不同:或雲兩丈,或雲一丈六尺,或雲六丈。“一端”大致等於說“一匹”。晉書王導傳:“庫中惟有綀數千~。”(綀shū:麻布之一種。)
634.【緒】
(一)絲的頭緒。易林兌之坎:“絲多~亂,端不可得。”引申為頭緒。文心雕龍熔裁:“凡思~初發,辭采苦雜。”
(二)事業。詩經魯頌閟宮:“纘禹之~。”(纘:繼承。)司馬遷報任安書:“僕賴先人~業。”韓愈進學解:“尋墜~之茫茫。”
(三)餘,殘餘。楚辭涉江:“欸秋冬之~風。”(欸ǎi:歎。)〔~論〕發而未盡的言論。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總敘:“集百代之成言,考諸家之~論。”後代把概括說明全書大意,說明寫作目的文字叫“緒論”或“緒言”。
635.【節】
(一)竹節,木節。左思吳都賦:“竹則苞筍抽~。”(苞筍:冬筍。)後漢書虞詡傳:“不遇槃根錯~,何以別利器乎?”(槃:同盤。)
(二)節制。論語學而:“不以禮~之,亦不可行也。”引申為節省。左傳成公十八年:“~器用。”論語學而:“~用而愛人。”又為制約。沈約謝靈運傳論:“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
(三)在倫理上或道義上應守的原則。論語微子:“長幼之~不可廢也。”賈誼論積貯疏:“倉廩實而知禮~。”司馬遷報任安書:“而世俗又不能與死~者比。”李密陳情表:“不矜名~。”
(四)古代用來作憑證的東西。一般用竹、木、玉、銅、角等,刻上文字,分成兩半,雙方各執一半。歷代形制不一。孟子離婁下:“若合符~。”又特指使節,即出使外國所持的憑證。漢書張騫傳:“騫持漢~不失。”又蘇武傳:“杖漢~牧羊。”現代雙音詞:“使~”(派到外國的使者)由此發展而來。
(五)太陽初達某一個星次的時間。漢書天文志:“凡十二次,日至其初為~。”引申為時節,節日。謝靈運登池上樓詩:“衾枕昧~候。”盧照鄰長安古意詩:“~物風光不相待。”
(六)樂器之一種,起表示拍子的作用。左思蜀都賦:“巴姬彈弦,漢女擊~。”引申為節拍,節奏。韓愈送孟東野序:“其~數以急。”
636.【度】
(一)讀duò,去聲。量長短。孟子梁惠王上:“~,然後知長短。”枚乘上書諫吳王:“寸寸而~之,至丈必過。”
(二)讀duó。揣度,計算,推測。左傳隱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則~之。”史記項羽本紀:“~我至軍中,公乃入。”又陳涉世家:“~已失期。”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今天下不吠者幾人:”
(三)讀dù。量長短的標準。論語堯曰:“謹權量,審法~。”禮記月令:“同~量,鈞衡石。”引申為限度,尺度。賈誼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亡~。”楊惲報孫會宗書:“誠荒淫無~,不知其不可也。”文心雕龍熔裁:“修短有~。”又為法制,法度。左傳隱西元年:“今京不~,非制也。”韓愈柳子厚墓誌銘:“為文詞者悉有法~可觀。”
(四)讀dù。風度,度量。漢書高帝紀:“常有大~。”
(五)讀dù。過,渡過。漢書賈誼傳:“猶~江河,亡舟楫。”後漢書光武紀:“~水逃去。”木蘭辭:“關山~若飛。”李白蜀道難詩:“猿猱欲~愁攀援。”後代於渡水這個意義寫作“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