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史記
《史記》,漢司馬遷著。司馬遷字子長,龍門(今陝西韓城縣北)人,生於西元前145年,卒年不詳。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漢武帝時任太史令,學問很淵博。他曾立志要寫一部史書,但沒來得及動筆就死了。司馬遷繼承了他父親的遺志。
司馬遷自幼刻苦學習,二十歲起,曾多次出遊,這使他在知識、思想觀點以至語言等方面為寫作《史記》做好了準備。
他三十八歲時繼任太史令,動手整理史料,四十二歲時開始寫《史記》。在《史記》“草創未就”時,他因為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辯護,觸怒了武帝,竟遭宮刑,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出獄後任中書令(由宦者擔任的掌管文書奏事的官)。他用主要精力繼續寫《史記》,一直到死。他把滿腔的不平和憤慨,一齊傾注入《史記》中。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部空前巨著。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是偉大的名著。它反映了我國漢以前三千年間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過程。司馬遷繼承並發展了漢以前各種史書的優點,建立了全新的體系。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其中有幾篇由西漢褚少孫修改和補充)。“本紀”記載帝王的事蹟和社會上的重大變化;“表”記載歷代世系、列國關係和職官更迭;“書”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世家”記載王侯外戚的事蹟;“列傳”記載事蹟可傳或行狀可序的人物。其中本紀、世家和列傳是優秀的傳記文學,有著高度的藝術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內容,對我們今天認識封建社會的本質有一定的幫助。
司馬遷作《史記》善於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所用語言生動形象,繁簡得當,往往只用寥寥數語就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司馬遷在運用口語上的努力,也值得注意。
兩千多年來《史記》產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後代散文家無不從中吸取營養,而作者所創造的體例,更為後代的“正史”樹立了楷模。
歷來為《史記》作注的很多,現在最通行的是所謂“三家注”本: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