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楚辭
字数:577
楚辭是西元前四世紀到三世紀之間由楚國屈原等人在民間歌謠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造而成的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它的句法參差錯落,打破了《詩經》以四言為主的格調;篇幅也較長。這些都宜於反映更為複雜的思想內容。楚辭作品都是“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所以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漢代人把這種別具風格的文體稱之為“楚辭”,以從又稱為“騷體”。
楚辭最主要的作家是屈原。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他出生於楚國的貴族家庭,受過很好的文化教養,有著很高的文學和政治才能,青壯年時代頗得楚懷王信任。他嚮往賢能政治,主張建立正確的法度,使國家富強。但他被讒見疏,此後又被流放,這期間雖曾被召回,但為時不久又被放逐,直到投水自沉。在流放期中,他面對著政治的腐敗,國運的垂希,寫出了許多悲憤沉痛、憂國憂民、的詩歌。他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
此外,如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也是當時有名的楚辭作家;漢代的淮南小山、枚乘、王逸等人也寫了一些模仿楚辭形式的作品,但無論在思想性或藝術性方面都比較差。
西漢劉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模仿楚辭形式的作品彙編成集,題為《楚辭》。現在最早的《楚辭》注本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現在較好的《楚辭》注本有宋洪興祖《楊辭補注》、宋朱熹《楚辭集注》、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近人聞一多、郭沫若等,在楚辭的研究上也有許多精闢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