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仙道与天人间精神心理的关系

字数:9060

佛说:“又有一种从人本位,不依自性正觉而修习定慧的正三昧,却怀有妄念而别修一种法门。他们借着精神存想,以坚固自身的形骸,而逍遥游乐于山林之中,或者人迹所不能到的地方。这样的共有十种仙道。

(一)地行仙:修习服食的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由食物上达到目的,名为地行仙。

(二)飞行仙:修习烹炼草木药物的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由药物上达到目的,名为飞行仙。

(三)游行仙:修习化炼五金八石,用以服食的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由化验烹炼上达到目的,名为游行仙。

(四)空行仙:修习吐纳,导引,运行气脉的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由锻炼本身精气达到目的,名为空行仙。

(五)天行仙:修习咽纳,吞服津液,或服用净水的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由水德润泽的功能而达到目的,名为天行仙。

(六)通行仙:修习日月精气,采纳天地精华的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由吸收天地间物理精华而达到目的,名为通行仙。

(七)道行仙:修习梵咒的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依咒语法术上而达到目的,名为道行仙。

(八)照行仙:修习精神思念,存一注想的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用精神思惟忆念而达到目的,名为照行仙。

(九)精行仙:修习交遘的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在互相交感相应而达到目的,名为精行仙。

(十)绝行仙:修习天地变化物理的玄妙法门。坚固形骸而不休息,从觉悟天地变化妙理而达到目的,名为绝行仙。

他们都从人本位中,只求修炼此心,不修自性正觉。另外别求长生之理,可以使寿命维持千万岁。休止在深山茂林,或者大海岛之间,自与人世隔绝。其实还是没有离开妄想轮回的流转作用。如果不再进修正知正觉的如来三昧,福报完时,还会轮转堕落。”

(以上《楞严经》第八卷竟)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134]。名为二禅。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135]。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音奇,分也)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136]。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137]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138]。于下界中九品习气[139]。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阿难。苦乐两灭。研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机括独行[140]。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141]。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142]。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此等穷(追究也)空。不尽(得也)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正脉疏》云,此节当在四空天节之下)

阿难。是天四空。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沈溺。补特伽罗[143]各从其类。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贯也)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此段有述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人境界的修行果报,以四禅[144]九定[145]的功用境界,配合心地修养,形成三界天人的差别本位。人天之事,道理深秘,恐非一般所能信解。但择要述说,故不详译。研读原经可知。至于天堂地狱的变相,以及其如何形成的问题,却有其扼要的结论如下。)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勗(音旭,勉也)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天堂地狱的原理

佛说:“以上所说的地狱天堂,人及神仙和魔等情形,如果精细研究其根本,都因为众生自己昏迷沉醉于一切有为的现象当中,因为有了妄想而感受各类不同的生命。妄想随着业力的旋转,在元来圆明无作的本觉真心中,自作自受。都像空华乱发,元本是没有所著。其实一切都是虚妄,哪里有它的根本。因为一切众生,不认识圆明灵妙的本觉真心,所以感受轮回的作用。虽然经过无量劫来,也不能够得到真净。基本原因,都因为随顺着杀盗淫三业去造作一切。反此三者,就生出没有杀盗淫的意境。有此三业的恶念就成为鬼类。没有此三业的善念就成为天人境界。或有或无,互相扰乱,就生起轮回旋复的性能。如果能得发生定慧妙觉的性境,就可常住在妙圆常寂的圣境。到此有与无两种都不存在,乃至不存在也归寂灭。如此,连不杀不盗不淫的善境也没有,哪里还会随着杀盗淫的恶念去行事呢?你要知道,如果不能断了这三业的根本,一切众生,人人必然各自有他的自私之心存在。因为各有各的自私之心,所以又有集合大众的自私之心,就成为一个共同的大我之私。大我的私心与个人的自私,自有人为的一定界限,形成人生各种不同的意境。因此可以了解天堂地狱,实在是有它固定的处所。但是仍然根源于自心的妄念业力所形成。至于妄念的发生,根本是无因而自起,实在无可寻究(如切见妄念是空,当下可以释然冰消)。所以你努力修行,要求证得无上正觉的菩提,必须先要断除这三业之惑。如果不断尽这三惑,即使得到神通,也都是世间的有为功用。习气不能灭尽,结果落于魔道之中。虽然要想灭除妄想,反而倍加虚伪,我说为最可怜悯的了!你要知道,业力妄念,都是因为不了自心所造成,并非自性菩提有此必然的过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1]末劫:即未来时也。

[2]毗奈耶:此云律藏,又翻善治,谓能自治淫怒痴,亦能治众生恶也,合兹定慧名三无漏学,摄尽万行,决定当依,乃千经万论流出之本源,首楞严大定之所由生也。

[3]魔王……魔民……魔女:《指掌》云,魔王者,欲顶天主,禅智胜于淫心所感,魔民者,魔王所属,禅智与淫欲正等所摄,魔女者,王民所御,淫心胜于禅智所感。

[4]三途:一火途,二血途,三刀途,即地狱,畜生,饿鬼也。

[5]波旬:魔之异称,此云杀者,谓恼乱正修,杀法身,伤慧命也。

[6]神道:指掌云,神道血食,以杀业为堕缘,神通福德,以禅智为生因,今以禅智助杀,故必堕神道也,上中下品,则以其禅智福德,与杀业等次而比也。

[7]五净肉:五净肉,谓五不见杀之肉也,除人蛇象马等外,以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自死,鸟残,为五净。

[8]邪道:指掌云,邪道潜取,以偷心为堕缘,上品精灵,附山托水惑人祭祀,邪神类也,中品妖魅,盗人物之精华,窃山川之气润,伺便作祟,邪鬼之类也,下品邪人,赋性险曲,居心邪僻,妄言欺世,外道之类也。

[9]马麦:释迦于过去劫中,为梵志时,曾骂一病比丘,应食马麦,今世果成,于毗兰邑,乞食不得,食马麦八十四日,自言受宿报也。

[10]十地:十地之位,有种种不同,此处应说缘觉乘之十地,即由第一苦行具足地,至第十习气渐薄地也。

[11]多罗木:南印度建那补罗国北,有多罗林,树叶长广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其树若以刀断,不复再生,用喻断善根人,自灭佛种也。

[12]噬脐:《左传》若不早图,后君噬脐,杜注云,喻不可及。藕益曰,人不能自噬其脐,喻悔无所及,案麝被人逐,自噬其脐,虽复噬脐,终不免难也。

[13]等持:定之别名,梵语旧称三昧,译曰定。新称三摩地。译曰等持。谓心住于一境而起慧观,定慧平等维持也。

[14]须陀洹:译曰预流。声闻四果中初果之名也。预流者,初入圣道之义。断三界之见惑,即得此果。又须译曰无漏,陀洹译曰修。以修无漏故,名须陀洹。

[15]独觉: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谓之独觉。

[16]辟支佛:辟支佛有两种:一名独觉;二名缘觉。缘觉者,观待内外之缘见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而悟圣果,故名缘觉。

[17]居士:在家学佛之士也。

[18]心三口四:心三者,即贪瞋痴也,口四者,即妄言,两舌,绮语,恶口是也。

[19]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此云大白伞盖,《文句》曰,体无对待曰大,相绝尘染曰白,用覆一切曰伞盖,乃五会神咒之总名,亦即大佛顶三德秘藏之异称也。

[20]无为心佛:无为心佛,乃从佛顶光所化之佛也。

[21]历劫因缘:案:阿含《摩登伽女经》中,佛说摩登伽女与阿难,在过去生中,有五百世夫妇因缘。

[22]结界:结界者,遮恶持善之义,分迷悟善恶之界畔,退恶类住善者之法也,密教于每一修法之先则行之。

[23]建立道场:即建坛方式也,以下至咒前各种仪式,以《楞严蒙钞》引证最为详博,兹皆不注。

[24]蓝地迦等:大孔雀明王经,有蓝毗迦,或曰即蓝地迦也,具大光明,有大神力,乃青面金刚也,军茶利,毗俱胝,俱为护坛菩萨。

[25]频那夜迦:苏悉地经,有频那夜迦,障碍神也,或云频那,猪首,夜迦,象鼻,护坛神将也。

[26]摄受亲因:言如来与历劫亲眷,互相因依,自虽成佛,念彼等散在十方,亦常持此摄受。

[27]桦皮、贝叶、纸素、白:桦皮,桦树之皮也,此土即有,治令薄软,可以作书,贝叶,西竺所出,其叶长广,可以写字,纸素,纸之素者,白,灌顶曰,高昌国有草实如茧,其中丝如细缕,名曰子,取织为细毛布,柔软白净,可以作书。

[28]咒诅厌蛊毒药:厌蛊者,虫毒也,毒药者,物毒也,皆能害人,咒诅厌蛊毒药,谓用恶咒诅祷二毒,以暗害于人也,案《左传》皿虫为蛊,疏谓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谓之蛊毒,相传苗瑶之地,民以百虫置一器中,令其相啖食,最后存者则为蛊,放之可以杀人。

[29]精心阴速:精心者,纯真之心也,护咒菩萨,以纯真之心,于阴暗中,速疾启发彼持咒人,神识通明,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30]富单那等:富单那,此云臭恶鬼,迦吒富单那,此云奇臭恶鬼,鸠槃茶,此云瓷形鬼,毗舍遮,此云啖精气鬼。

[31]恶叉聚:恶叉聚果,三颗一带,不相分离,用喻佛德咒德己德,三永相依。

[32]五辛:五种辛辣之菜,即蒜、葱、韭、薤、兴渠,等其味极臭。

[33]五逆无间: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合和僧,出佛身血,罪之重者,无过于此,犯者堕无间狱。

[34]四弃八弃:四弃,即淫杀盗妄四根本重罪,犯此四者,则永见弃于佛法之外,清净僧中不共住故,八弃,则为比丘尼戒,前四重罪外,加触、入、覆、随四者,详《四诵律》。

[35]支提:此云可供养处,又翻灵庙,或云有佛舍利者曰塔,无舍利者曰支提。

[36]脱阇:或译为幢,或云阇训为都字,脱阇,即城台高显处也。

[37]八万四千灾变:星言八万四千者,应众生尘劳之数也,二十八为四方之纪,八为五行之经,佛经阿含方等中,言星象者,不一而足,与此方三垣七耀二十八宿,分野变异之说,比比小异而大同,可参看史记天官书。

[38]摩诃萨怛多般怛罗咒:摩诃译曰大,萨怛多译曰白,般怛罗译曰伞盖。体无对待曰大,即如来藏本妙圆心,如实空义。相离染垢曰白,即如来藏,妙元明心,如实不空义。用覆一切曰伞盖,即如来藏,妙明心元,如实空不空义。

[39]乾慧地:涅槃者,末后圆极之果,乾慧者,最初发觉之因,而于中间四十四心,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及暖,顶,忍,世,之四加行也。

[40]地中:地中者,即十地之中也,地地分齐,不相逾趣,断惑证真,由此可跻于等觉也。

[41]等觉菩萨:此乃地上之菩萨,其觉已与佛等,而未入佛之妙觉果海。

[42]二转依号:菩萨智果,乃转众生所依之烦恼所成,涅槃断果,乃转众生所依之生死所成,故曰二转依号也。

[43]此有所有,非因所因:《文句》云,此段文意,与前四卷中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一段,正相仿佛,言祇由本性真明之心,其性本明圆故,然但有性德,未有修德,故因而明发于性,性中之妄见忽生,遂从毕竟无中,妄成究竟有相,然而此有所有,当体虚妄,如空中花,如梦中物,实非因于所因,即今住所住相,亦复了无根本,不过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耳,此明众生颠倒,而兼及世界者,正显世界与众生,祇因一迷,更无二法也。

[44]非生非住:生住心法,本无自性,而三乘魔外等,于此非生非住非心非法,而妄见有生有住有心有法,从此虚妄展转发生,熏以成业,同业相感,而九界众生颠倒,从此非有,妄成有矣。

[45]动颠倒:《正脉》曰,卵唯想生,虚妄即想也,想体轻举,名动颠倒,卵以气交,名和合气成,想多升沉,名飞沉乱想,故感鱼鸟飞沉之类也。

[46]欲颠倒:《正脉》曰,胎因情有,杂染即情也,情生于爱,名欲颠倒,胎以精交,名和合滋成,情有偏正,名横竖乱想,故感人畜横竖之类也。

[47]趣颠倒:《正脉》曰,湿以合成,执著即合也,合由爱滞,触境趣附,名趣颠倒,湿以阳生,名和合暖成,所趣无定,名翻覆乱想,故感蠢蠕翻覆之类也。

[48]假颠倒:《正脉》曰,化以离应,变易即离也,离此托彼,名假颠倒,触类而变,名合和触成,转故趣新,名新故乱想,故感蝶蛤蜕变之类也。

[49]障颠倒:《正脉》曰,坚执不舍,名为留滞,障隔不通,名障颠倒,其想结成精耀,但有色相,故感休咎精明之类也。

[50]惑颠倒:《正脉》曰,厌有著空,灭身归无,名销散轮回,迷漏无闻,名惑颠倒,依晦昧空,和合暗成,故曰阴隐乱想,即无色界外道类也。

[51]影颠倒:《正脉》曰,虚妄失真,邪著影像,无所托阴,从忆想生,其神不明而幽为鬼,其精不全而散为灵,名潜结乱想,故感鬼神阴隐之类。

[52]神鬼精灵:神鬼精灵,相不可见,阴隐潜结,众生邪慕灵通,逐影忆想,时或恍忽见之,久当堕其类也。

[53]痴颠倒:《正脉》曰,不了谛理,固守愚痴,痴钝之极,则顽冥无知,而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也。

[54]伪颠倒:《正脉》曰,迷失天真,绵著浮伪,彼此异质,染缘相合,故曰因依乱想也。

[55]水母:一名海蜇,温陵曰,水母以水沫为体,以虾为目,本非有色,待物成色,本非有用,待物成用。

[56]性颠倒:《正脉》曰,邪业相引,使性情颠倒,而乘咒托识,不由生理,妄随召呼,即世间邪术咒诅精魅魇物,因而有生者也。

[57]罔颠倒:诬罔取他,纳为己有,名罔颠倒,此必因中好取他物,纳为己有,故果中亦被他物取为己有也。

[58]蒲芦:细腰蜂也,取青虫伏之可以化为己子。

[59]杀颠倒:长水曰,冤对相雠,连环不止,托至亲之父子,发至冤之杀害,岂不怪哉。

[60]土枭—破镜:土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今言鸟者,《正脉》以为等字之。

[61]十二种类:憨山曰,妙净明心,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是故世界众生,但因妄想而有也。

[62]十地:《华严》、《仁王》等诸大乘经所明大乘菩萨之十地也。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63]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译文,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

[64]十二颠倒:十二类生,皆由真如不觉,妄颠倒成,一则现起名事造,余则冥伏为理具,故言各各互具十二颠倒也,然妙圆真心,本自明净,虽在颠倒乱想之中,体仍如故,譬犹捏目生华,一停其捏,依然清净,后文三种渐次,即明示反染还净,从浅至深之进修法门也。

[65]刳其正性:蕅益曰,正性者,业果相续之根本也,刳者剜去之也,淫杀与盗,皆为杀害法身之劫贼,故须刳而去之,方能执身不动,执心不起,心身俱净,得大神通也。

[66]违其现业:蕅益曰,违现业者,即前第二决定义中之“逆彼无始织妄业流”也,戒行精严,背尘合觉,六根内净,五蕴顿超,即是无灭无生之真如理智,此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所以渐进于圣位也。

[67]四食:一段食,谓人间食必有分段,二触食,谓鬼神等触气而饱,三思食,禅天但以禅思为食,四识食,则四空天中唯以识定续命也,法身经于幻质,幻质依于食住,故食不净为助真成妄之初因也。

[68]十二种类的众生:梵语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众生有三义:一、众人共生之义。二、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三、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众生。十二类生者:1. 卵生,2. 胎生,3. 湿生,4. 化生,5. 有色,6. 无色,7. 有想,8. 无想,9. 非有色,10. 非无色,11. 非有想,12. 非无想也。

[69]残质:《正脉》曰,果缚仅存也。案残质即多生之习气尚有残存,而不更造新业也。

[70]执心虚明:即我法二执之心,已离欲染,无烦恼障,故慧性圆明,蓥十方界。

[71]乾慧:此乾慧即圣位也,四教仪言三贤为外凡,四加行为内凡,地上方名圣位,《楞严经》中以获无生忍即入三摩地,由入三摩地即阶乾慧,故知乾慧即圣位也。

[72]中中流入:长水曰,即用此乾慧中智,合中道理,智理具中,故名中中,此中智念念相续而进上位,故言中中流入,意显无功用道,任运而修也。

[73]信心:信者,纯真无妄之谓也,以中道心纯真无妄,则因心与果觉相应,故三贤十地等妙果海之直入,必依此十心为发轫之始也。

[74]发心住:住者,永不退还之意,从上十心一超直入,依无住智,生如来家,永不退转也。

[75]十身:十身者,谓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身,九法身,十智身。

[76]陈列灌顶:西竺礼习,国王之太子即王位时,须陈取四大海水,贮金瓶内,王持此水灌太子顶,为受王职位,表示为王当用众智也,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乃住位之极顶也。

[77]欢喜行:行者,具有修行、施行两种意义,前之十住,方生佛家受菩萨职,此十行乃摄行佛事,学习诸佛本所修行,讲说诸佛本所修行,繁兴妙行,自利利他,普令众生欢喜满足,故拣欢喜为初行也。

[78]回向:回向,即是发愿,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须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是名十回向位。

[79]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坏其可坏,即离众生相,远离诸离,即离相亦离,能所俱空,则本觉湛然,故名不坏也。

[80]地如佛地:《正脉》曰,地如佛地者,正表发挥自己因地心中所含无边境界,全同诸佛果地理上所现无边刹土也。

[81]同佛地:同佛地,即前之地如佛地也,以此藏中功德无尽,如六度万行万德庄严,皆其本有,故言各各生清净也。

[82]真根:平等善根,性真圆融,周遍法界,故名真根,此根全修即性,而此性摄尽众生,故曰皆我本性,然我根既成,众生齐成,故曰性圆成就,盖成就真根,即成就佛道也。

[83]法界量灭:《正脉》曰,法界量灭者,良由体无不遍而用无不周,是以一尘一毛,皆等法界无复限量,是则量灭者即无量也。

[84]四十一心:温陵曰,四十一心者,乾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小乘通教皆有四加,而非妙非圆,故此特标妙圆加行,融前四十一心,加功用行,以为登地之胜进,但泯前心,非离前位,别有四行也。

[85]欢喜地:地有二义,一者成实义,盖地以坚实为体也,二者发生意,盖地以发生为用也,温陵曰,十地者,蕴积前法至于成实,一切佛法依此发生,故谓之地也。

[86]如来逆流:言逆流者,谓诸佛已至果海,而倒驾慈航出涅槃入生死也,菩萨顺行而至者,谓菩萨将穷果海,方违生死趋向涅槃也。

[87]觉际入交:觉际入交者,言佛出菩提觉际,菩萨入菩提觉际,彼此正相交会,故云入交,《正脉》云,譬如入海采宝者,前人已得众宝,逆流而出到于海门,后人方以进取,顺流而入,亦到海门,是二船恰齐,但船头向外向内为不同耳。

[88]重重单复十二:重重犹言位位也,自乾慧以来,如是一重一重有单有复,至十二重方尽妙觉,温陵谓一乾慧为单,二信三住四行五向为复,六暖七顶八忍九世为单,十地为复,十一等觉十二金刚心为单,故曰重重单复十二也。

[89]种种地:种种地,指由乾慧以至妙觉也,金刚喻能观之智,如幻喻所观之境。

[90]十种深喻:《大品经》云,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乾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为十喻。

[91]毗婆舍那:此云差别观。案:奢摩他为止,此观则依止所成之观行也。

[92]三增进:即前之第三渐次也。

[93]五十五位:信,住,行,向,地,为五十,四加行及等觉为五,共成五十五位,《正脉》云,既言真菩提路,则显乾慧非真,妙觉非路也。

[94]十信:菩萨五十五位修行中之第十位也。

[95]十住:菩萨五十五位修行中之第二十位也。

[96]十身:1. 菩提身,2. 愿身,3. 化身,4. 住持身,5. 相好庄严身,6. 势力身,7. 如意身,8. 福德身,9. 智身,10. 法身。

[97]十行:菩萨五十五位修行中之第三十位也。菩萨于十信十住满足自利,又复为利他之行也。

[98]彼岸:生死之境界,譬之此岸。业烦恼,譬之中流。涅槃,譬之彼岸也。

[99]十回向:菩萨五十五位修行中之第四十位也。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谓之回向。

[100]四加行:于大乘法相宗以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等四善根为五位中加行位,故以四加行为四善根之异名。

[101]十地:菩萨五十五位修行中之第五十位也。

[102]断除三界:断除三界修道位中前六品细惑,以实证二果也。

[103]宝莲香:长水曰,宝莲香事,未检所出。

[104]琉璃大王:琉璃王,舍卫国之太子也,以私怨诛释族,佛谓其七日当入地狱,王怖乘舟浮海以避,水中出火烧王死。

[105]善星比丘:善星比丘,即调达之子也,善说十二部经,以近恶友故,妄说诸法断灭,生陷无间地狱。案:上三人,皆谬执圆妙,拨无因果,毁律误人,故循业受报也。

[106]妄习:习妄成执,惑为性具,生佛之趣,实由此判也。

[107]胜气:胜气,由积想生,想久观成即超举之妙因也。

[108]若飞心中:飞者纯想之所现,言若纯想自己心中所作福业慧业,及净愿等,自得见佛净土也。

[109]元地:元地者,各随原由因地,造业受报也。

[110]色目:《指掌》曰,向人形容曰色,自己观察曰目,故如来向人形容自己观察皆名欲火也。

[111]吒吒、婆婆、罗罗、青赤白莲等:吒吒婆婆罗罗,酷寒逼人之声也,青赤白莲,寒气冻结之相也。

[112]绵味:《指掌》曰,绵味者,舌挂上颚,深取其味也。

[113]宫割斩斫剉刺槌击:皆刑名也。

[114]飞石投砺,柙贮车槛,甕盛囊扑:飞以石块,投以碎石,柙牢盛贮,车中槛禁,盛人甕中以火炙之,收入于囊举以扑之,皆害人事也。

[115]鸩酒:鸩鸟最毒,忌毛沥酒饮之,则肠寸寸断也。

[116]见习:见习有五,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此五总名恶见,互相违反,皆能陷法身致业苦也。

[117]萨迦耶:此云有身,即是众生身见,谓执身有我,种种计著也。

[118]合山合石,碾硙耕磨:两山竖夹,两石横夹,碾轧石研,耕舌磨顶,皆苦惨罪刑也。

[119]藏覆:谓藏覆己过也,人虽不知,自心难昧,故于自心预现其相也。

[120]参合:参者,杂也,杂合其中,似纯而非纯也。

[121]坚固服饵:坚固谓立志不退,服饵谓服食药饵。

[122]食道圆成:谓服食既久,道理相应也。

[123]全味:谓净心不纯,间有念起,禅思之味,不得全也。

[124]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居须弥山顶,四周各八天,中为善见城,乃帝释所居。

[125]须焰摩天:此云善时分,以日月不及,应无昼夜,唯视莲花开合为昼夜耳。

[126]违戾:犹拒绝也。

[127]兜率陀天:此云喜足,菩萨住此,多修喜足行故也。

[128]横陈:谓横放其身,陈献于旁也。

[129]嚼蜡:以蜡味膻腻,嚼之无味,反欲呕也。

[130]欲界:以前六天,虽出尘扰,而未能绝欲,故通名曰欲界。

[131]无间地狱:地狱,梵语曰泥犁,其依处界说在地下,因谓之地狱。无间地狱,梵语曰阿鼻旨,造五逆罪之一者,即堕于此,一劫之间,受苦无间,故名无间地狱。

[132]五逆:又曰五无间业,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由佛身出血,五、破和合僧。

[133]十重:又曰十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拨无因果求僻信福者。此十者并乖理而起,故名恶。

[134]粗漏已伏:漏者,欲染之谓也,粗漏已伏,即初禅中爱染虽不能断,而于二禅清净心中,亦能无所由起,故曰已伏也。

[135]胜托现前:有漏之乐,至此已极,自觉殊胜可托,故曰胜托现前。

[136]灰凝:此即无想定也。

[137]初半劫灭,后半劫生:指掌云,初半劫灭者,谓初生此天,宿定暂坏,半劫渐灭想心,宿定乃成故也,后半劫生者,谓后将报终,现定未失,半劫渐生想心,现定乃坏故也。

[138]五不还天:第三果人,断欲界九品思惑尽,即生此天,不复欲界受生,故曰不还也。

[139]下界九品习气:下界即欲界,习气即指思惑,与生俱来,积习难除,分九品断,断前六品证二果,断后三品证三果。

[140]机括独行:斗心发动曰机,收摄不交曰括,唯余一念,故曰独行。

[141]陶铸无碍:如陶师之范土为瓦,铸人之模金成像,心之所至,手之所到,任运成就,得自在故,曰无碍。

[142]色界:以上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为已离欲染也,又号四禅天,谓已离散动也,欲界六天,为十善感生,此界兼禅定感生,然特有漏禅观也。

[143]补特伽罗:此云有情,亦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随趣受生,于三界中数数有所取著也。

[144]四禅:初禅:不须分段而食,故无鼻舌二识。二禅:无前五识,仅有意识。三禅:亦仅有意识,怡悦之相,至极净妙。四禅:亦仅有意识,唯有舍受与之相应。

[145]九定:上述四禅加四空及灭尽定,是谓九定。四空,又曰四无色定:一、空无边处定,舍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二、识无边处定,心识无边之意。三、无所有处定,观心识无所有。四、非想非非想处定,舍前之有想故曰非想,复舍前之无想故曰非非想。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灭尽六识心、心所而不使起之禅定也。


地狱天堂的有无与人生精神心理的因果关系第七章 修习佛法定慧中的错误和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