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精力放到实实在在的当下
古代的圣贤曾把人的心比作树林里善变的猴子,刚刚还在这个树枝上,不一会又跳到了另一个树枝上。我们难道不是这样吗?回味着刚刚吃过的可口菜肴,心里想着下一次再去品尝,结果一眨眼工夫,注意力又被旁边经过的豪车所吸引,于是又开始想“我什么时候能开上这样的车”。然后再过一阵子,可能又在想“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就是这样,总是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中。一方面揪着过去不放,另一方面又在想象或担忧未来。看看我们常说的话:“嗨,如果当初……我现在……”或者“早知道的话,那就……”或者“万一……那就糟糕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给自己的快乐设定一个条件:“如果我有了房子,那我就会……”“如果我找到了心爱的人,那我就会……”“如果我能有……钱,那我就会……”“如果我的孩子听话,那我就会……”“如果老板能赏识我……”“如果我能搞好人际关系……”“如果我能高点……”“如果我能瘦点……”“如果我能漂亮点……”
我们满脑子装的都是前提性的“如果”,我们就是这样不断地剥削自己,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打转。而当下的那份安然、那份真实完全被我们丢掉了。
有时我们也很会自圆其说:“人必须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否则就会乐极生悲、后患无穷。”
仿佛只有时刻反思过去、担心未来才是合情合理的;反之,就是不求上进、堕落、肤浅、平庸、失败的表现。
我们在寻求快乐的过程中就是这样先给自己的快乐设定某种条件的。好像不这样做就是不应该,就会有危险似的。
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我们很少留意这个可以创造各种可能的当下。然而,时间就像一条流动的河,如果我们不能遵从水的流势,把握当下流动的变化,就将被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
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过去曾经是我们的现在,而现在也即将成为我们的过去,接着未来又将成为现在,然后再流逝为过去——时间就是这样不断地流动变化着,它从不会为任何事物多停留一秒钟,不管是所谓好的还是不好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从“升起”“存在”到“消失”,接着再循环的过程,不正是无常的运作过程吗?
过去的已经消失,我们的执着不能让过去重现。未来尚未发生,但它缘起于现在。因此,唯有当下这一刻才是真实的力量所在,它是未来的“源头”。我们当下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因”,即将创造下一刻、明天、大后天直至未来的“果”。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道理一样。
有时候,过去和未来在我们看来比现在更真实。毕竟过去的经历影响了我们现在的思想和行为,而未来的目标也决定了我们现在要做的。但这就是真实的吗?
当你舍弃当下,穿梭于过去和未来时,能得到什么呢?除了思想投射出的幻象外,没有其他的。所有事情都发生在当下,不管你是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还是对未来的想象中,你都是在当下进行这些活动的。可见,过去和未来是没有真正现实性的,既然不是现实性的,为何不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实实在在的“当下”呢?
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座下有三名禅功深厚的弟子,分别叫佛果、佛眼、佛槛。三名弟子深受禅师赏识。
一天夜里,禅师和三名弟子正在回寺院的途中,忽然一阵风将佛眼手中提的灯笼吹熄了,四周一片漆黑。禅师立即问道:“三位弟子,快把你们此刻的心境说出来。”
佛槛抢先答道:“彩凤舞丹霄。”意思是说,对于禅者来说,即使是黑暗,也像是绚丽多彩的凤凰起舞于红霞明丽的天空。
话音刚落,佛眼说道:“铁蛇横古路。”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内心空明的求法者。
禅师听完后,把头转向佛果。佛果指指路面道:“看脚下。”
灯火灭了,当然要注意脚底下的东西,否则就会被石头绊倒。
禅师点头叹道:“能够胜过我的,只有佛果了。”
也许你对人生有很多领悟,你可以高谈阔论,但你如果不顾眼下,再深的领悟也只是空幻的概念。
不论过去发生了什么,都已然过去。不论未来将充满艰难险阻还是一片坦途,我们应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情:“安住当下,看好脚下。”踏踏实实走好这一步才能走好下一步,走好人生路上每一步。
也许我们对现在的生活有诸多的不满,但它却是当下真实的存在。事实上,生活本身不会让我们感到不快乐,让我们不快乐的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认识。
也许我们对正在做的事情感到不快乐,但要知道,做什么事情本身并不会让我们感到不快乐,做这件事情时所想到的东西才是我们不快乐的原因。我们可以改变当下的状况,或者选择去做令我们感到愉快的事情。如果当下的状况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就更应该将精力完全放在当下发生的事情上,接受当下的事实。这时你就会发觉,抗拒和不愉快等烦恼都会慢慢消失,随之而来的也会是平静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