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合四十一法,方一十四首。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第一。五味,前有四法。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第二。用前第一方。一法用麻黄汤。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解也,属桂枝汤证。第三。用前第一方。下有可汗二证。
病人烦热,汗出解,又如疟状,脉浮虚者,当发汗,属桂枝汤证。第四。用前第一方。
病常自汗出,此荣卫不和也,发汗则愈,属桂枝汤证。第五。用前第一方。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汗出,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汤证。第六。用前第一方。
脉浮紧,浮为风,紧为寒,风伤卫,寒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汗,宜麻黄汤。第七。四味。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愈。外未解者,属桂枝汤证。第八。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第九。七味。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衄者,属麻黄汤证。第十。用前第七方。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愈,属麻黄汤证。第十一。用前第七方。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第十二。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表证在,当发汗,属麻黄汤证。第十三。用前第七方。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属麻黄汤证。第十四。用前第七方。一法用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续在表,属桂枝汤证。第十五。用前第一方。
下利,腹胀满,身疼痛者,先温里,乃攻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第十六。四逆汤三味。桂枝汤用前第一方。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第十七。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属桂枝汤证。第十八。用前第一方。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热发汗出,恶寒恶风,鼻鸣干呕者,属桂枝汤证。第十九。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荣弱卫强,属桂枝汤证。第二十。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下之,气上冲者,属桂枝汤证。第二十一。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服桂枝汤反烦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愈。第二十二。用前第一方。
烧针被寒,针处核起者,必发奔豚气,与桂枝加桂汤。第二十三。五味。
太阳病,项背强,汗出恶风者,宜桂枝加葛根汤。第二十四。七味。注见第二卷中。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者,属葛根汤证。第二十五。用前方。
太阳阳明合病,自利,属葛根汤证。第二十六。用前方。一云,用后第二十八方。
太阳阳明合病,不利,但呕者,属葛根加半夏汤。第二十七。八味。
太阳病,桂枝证,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属葛根黄芩黄连汤。第二十八。四味。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恶风,无汗,属麻黄汤证。第二十九。用前第七方。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属麻黄汤证。第三十。用前第七方。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不汗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第三十一。七味。下有一病证。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鼻干,不得汗,嗜卧,身黄,小便难,潮热,外不解,过十日,脉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第三十二。小柴胡汤七味。麻黄汤用前第七方。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嗜卧者,外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与麻黄汤。第三十三。并用前方。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可与大青龙汤发之。第三十四。用前第三十一方。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或喘,小青龙汤主之。第三十五。八味。加减法附。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属小青龙汤证。第三十六。用前方。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者,属小柴胡汤证。第三十七。用前第三十二方。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属小柴胡汤证。第三十八。用前第三十二方。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第三十九。九味。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第四十。三味。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第四十一。五味。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漐漐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啜粥将息如初法。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二。用前第一方,一法用麻黄汤。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属桂枝汤证。三。用前第一方。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鞕耳。设利者,为大逆。鞕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病人烦热,汗出即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浮虚者,当发汗,属桂枝汤证。四。用前第一方。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五。用前第一方。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汤证。六。用前第一方。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方七。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温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将息。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属桂枝汤证。八。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九。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属麻黄汤证。十。用前第七方。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属麻黄汤证。十一。用前第七方。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十二。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属麻黄汤证。十三。用前第七方。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属麻黄汤证。十四。用前第七方。一法用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续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属桂枝汤证。十五。用前第一方。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十六。用前第一方。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十七。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属桂枝汤证。十八。用前第一方。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属桂枝汤证。十九。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二十。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属桂枝汤证。二十一。用前第一方。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二十二。用前第一方。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方二十三。
桂枝五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宜桂枝加葛根汤。方二十四。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三两 桂枝二两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助药力,余将息依桂枝法。注见第二卷中。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者,属葛根汤证。二十五。用前第二十四方。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不呕者,属葛根汤证。二十六。用前方。一云,用后第二十八方。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宜葛根加半夏汤。方二十七。
葛根四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去皮。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麻黄三两。去节 生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二十八。促作纵。
葛根八两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属麻黄汤证。二十九。用前第七方。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属麻黄汤证。三十。用前第七方。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三十一。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如鸡子大。碎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勿更服。若复服,汗出多者,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用前第七方。不溺,腹满加哕者,不治。三十二。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而细,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三十三。并用前方。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可与大青龙汤发之。三十四。用前第三十一方。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宜小青龙汤。方三十五。
麻黄二两。去节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注见第三卷中。
伤寒心下有水气,渴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属小青龙汤证。三十六。用前方。
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证。三十七。用前第三十二方。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属小柴胡汤证。三十八。用前第三十二方。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三十九。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桂枝一两半。去皮 生姜一两半。切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甘草一两。炙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如柴胡法。今著人参作半剂。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四十。
麻黄二两。去根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四十一。
猪苓十八铢。去皮 茯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煖水,汗出愈。
【注释】
(1) 阴易:《玉函》卷四、《注解伤寒论》卷七、宋本目录、恽本俱作“阴阳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