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181期:美冠军高中放弃竞争力限制亚裔,美国军队应对中国挑战,香港聘请发达英语国家法官,北京之外的户口贬值,研究生应有退出机制
2020年10月16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181期
【睡前消息181】美国“第一高中”废除入学考试,来自中国的压力还是太少
大家好,2020年10月16日,欢迎收看181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美国“第一高中”废除入学考试,来自中国的压力还是太少
9月24日美国媒体报道,被称为全美第一高中的托马斯杰菲逊科技中学将修改入学标准,引发了全美关注。在中国,如果哪一所中学被称为第一高中,他调整入学标准一定也是全国性的大新闻。美国这次考试改革是怎么回事呢?
托马斯杰菲逊科技高中简称TJ中学,位于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郡,距离华盛顿几十公里,算是首都的郊区。TJ中学成立于1985年,那一年戈尔巴乔夫刚刚当上总书记,苏联正在筹备和平号空间站,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还在天上飞,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保持着高烈度的科技竞赛和军备竞赛,需要大量科学家和工程师来保持优势,所以美国人决定建立一批精英的高中作为理工科大学的预备学校。
TJ中学建校的时候,美国总统里根到场演讲,说TJ中学的诞生标志着美国重新追求卓越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克林顿和奥巴马也访问过TJ高中,平均每十年美国总统就会来这所学校视察一次,待遇远远超过了很多知名大学。
美国有很多教育排行榜,TJ中学的排名基本上不会掉出前五名。2019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榜单认为,TJ中学是全美1.8万所公立高中的第一名。这个冠军和政府重视有关系,也和招生模式有关系。TJ中学的学生和大多数美国普通公立高中不一样,必须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本学区的孩子如果考试不达标,一样不能入学。
最近十几年每年都有超过3000多人报名申请TJ中学,经过两轮考试,480人入学,录取率15%左右。2004年TJ高中曾经放松过一次招生考试标准,当时就有老师抱怨,说1/3的学生入学以后需要在数学、科学方面补课,远远不如以前的学生。
现在入学考试彻底取消摇号入学,很多舆论就担心教育质量会下降,影响美国的科技竞争力。
今年TJ的招生政策受到了全面挑战。几个月之前,代表费尔法克斯郡低收入地区的地方议员提出了TJ中学的招生配额方案,弗吉尼亚州的州参议员也提出了法案,要求TJ中学在本郡的每个初中最多录取15个人,最少也要录取5个人,另外还要专门分配一定比例的名额给低收入家庭。9月15日校董事会宣布了录取模式改革方案,新方案取消入学考试,学区内的初中生只要初中核心课程GPA高于3.5就能参加入学抽签。
在全国冠军高中搞摇号入学,为什么美国人能接受这种改革呢?
目前看来,最大的动力是削弱亚裔人口的教育优势。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国家,粗糙一点说,上层社会白人比例高,黑人和拉丁裔人口往往处于下层,主流的亚裔人口不上不下,以中产阶层居多,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TJ高中所在的学区内,黑人占10%,拉丁裔占25%,白人占45%左右,亚裔只占总人口的19%。但在入学名单中,亚裔占了2/3,白人占30%,黑人拉丁裔加起来还不到4%。
2018年弗基尼亚所有高中进行学术竞赛,TJ高中代表队夺冠。从合影照片来看,除了老师之外,全代表队都是亚裔。
TJ高中的校董会由费尔法克斯郡政府任命,整个学区内亚裔总人口不占优势,政治上更不如其他人种强势,所以挡不住黑人和拉丁裔提高入学比例的诉求。白人虽然不认为自己在现行的方案里面明显吃亏,但是也不占便宜,所以算是恶意中立,希望用新的方案来排挤亚裔。
前面我提到2004年TJ高中有一次招生改革,当时改革的理由就是避免过分关注单一考试成绩,放宽了入学名单的分数标准。但是改革以后,黑人和拉丁人口的入学名额并没有明显增加。最近几个月,美国黑人的反歧视运动席卷全国,政治上明显占了上风,TJ高中不得不再次改革。最终他们推出了一个摇号方案。
那按照这份方案进行改革,真的能扩大少数族裔学生的名额吗?
也许会有一点调整,但是注定不会太大,因为除了入学考试以外,TJ高中的学费是重要的入学障碍。TJ高中把学生分成四类,走读生每年学费3万美元,国际寄宿学生每年学费5.8万,其他学生介于两者之间,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算抽签得到了入学机会,但如果成绩还不足以拿奖学金,还是只能放弃。
在不改变低收入家庭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执行这项政治正确的政策结果只能削弱亚裔学生的考试优势,而有利于其他种族的中产家庭。这样一个政策最大的受害者还是TJ高中本身,老师都忙着给入学的学生补课,很难实现培养技术精英的目标。
看来美国还是缺乏冷战时期的危机感,也缺乏之前几十年融合全世界移民的自信心,宁可牺牲竞争力,他们也要先应付内部的矛盾了。
美国军队应对中国挑战
说起美国的发展趋势,上周还有一个新闻值得关注,美国宣布明年要解散“非对称作战大队”。
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提出了非对称作战概念,就是认为世界上已经没有能够和美国正面对抗的军事力量了。美国军队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打赢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消灭游击队,控制恐怖袭击,从赢得世界转入统治世界。
2004年到2006年,美国还专门组建了非对称作战部队,一部分参加实战,一部分用来培训其他陆军,增强他们的反游击战能力。
现在美国解散了非对称作战大队,原因和当年组建这支部队的理由正好相反,他们认为以后美国的敌人不再是恐怖分子、叛乱分子或者游击队员,而是同等级的对手,所以要回到冷战时期的军事配置,优先发展正规军,避免军队在维持治安的战斗中浪费精力。
之前7月份的时候,美国已经宣布过要让第一批濒海战斗舰退役,这恰好是一批非对称作战的军舰,几乎没有海空作战能力,主要任务是在近海打击小艇送小部队登陆。现在这批船的平均年龄还不到十年,濒海战斗舰就要退役了。说明美国海军和陆军的看法差不多,接下来不能在小型战斗上浪费时间,要准备迎接势均力敌的战斗,这个势均力敌的敌人显然只能是中国。
但是从TJ高中的招生改革来看,美国社会并没有军队这种危机感。如果中国社会比美国更善于应付内部矛盾,这次对抗拖得越久,中国的优势就会越大。
香港的英帝国法官
9月香港的澳大利亚籍法官施觉民辞职,理由是对《国安法》不满。10月5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宣布将再任命一位外籍法官,身份是英国最高法院的副院长贺知义。为什么香港还要再找一个外国人来当法官呢?
从制度上来说,新来的法官并不能算前一个外籍法官的继任者。上个月辞职的施觉民和这次被任命的贺知义身份上都是香港终审法院的非常任法官。终审法院是香港级别最高的法院,由首席法官管理。首席法官下面是常任法官和非常任法官,主要的区别是全职和兼职。
《香港基本法》规定,终审法院的首席法官必须是在国外没有拘留权的中国公民,但是对常任法官和非常任法官的国籍没有任何限制。根据香港终审法院条例,常任法官人数不能低于3人。过去20年,香港终审法院的常任法官人数始终是3人。非常任法官人数不得超过30个,一般情况下是15到20个,最近辞职一个又增加一个,都算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波动。
那香港到底有多少外籍法官呢?
外籍法官在香港各级法院中不占主导地位,但是越高等的法院,外籍法官的比例就越高。从总的数据来看,低级裁判官只有2%是外国人,到了区域法院外籍法官比例上升到10%,在高等法院的元素法庭,外籍法官占17%,高等法院的上诉法庭有31%的法官是外国人。
从公开信息看,香港终审法院有3名常任法官,其中1人是外国籍,17个非常任法官有13位是外籍,总的外籍比例达到了70%。
香港特首为什么会聘请这么多的外籍法官?
这几天美国大法官出现空缺,需要特朗普这个行政首脑来提出候选人。但在香港体制下,终审法院的高级法官包括首席法官并不是由政府首脑来选择的,而是由司法人员推荐委员会提名。
司法人员推荐委员会有9名成员,成员包括3名司法系统之外的人,投票的原则是绝对多数原则,9人中只要超过7个人赞同就可以提名,然后是特首和立法院批准提名。之前的施觉民提前辞职可能加速了提名新法官的进度,但并不是林郑月娥又找了一个英国法官来代替澳大利亚法官。
虽然没有任何条文规定终审法院必须要有外籍法官,但是司法人员推荐委员会选择高比例的外籍法官已经是惯例了。香港回归以后,终审法院超过90%的审讯有外国法官参与,所有判词都要用英文书写,只有需要日后参考的判例,才会把判词翻译成中文。
司法人员推荐委员为什么不从内地聘请法官呢?
不能从内地找法官是因为专业不太对口。鸦片战争以后香港被英国侵占,1843年1月4日英国枢密院在香港设立了专属法院,把普通法系全面引入香港。普通法系也被称为判例法,海洋法系,不依赖成文的法典法条,重视以往的判例。内地总体上算是大陆法系,比如说罗翔教授如果去香港,既不能当律师,也不能当法官。但是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这种前英联邦国家法律体系和语言都和香港一样,法官就可以去香港工作。
不从内地聘请法官是专业问题,但是香港本地的法官为什么也这么少呢?
因为英国人一直阻止华人进入司法领域。1840年英国侵占香港,直到1880年香港司法机构才有了第一个华人官员,就是后来给李鸿章当顾问,给北洋政府和孙中山都当过外交部长的伍廷方。1945年英国从日本手中拿回香港,为了安抚香港本地的权贵,曾经推行过公务员本地化政策。行政机关还算部分做到了本土化,但司法系统有学术门槛,本地化进程一直停滞。
殖民地时代,港英政府长期阻止香港开展高等司法教育,到了1969年英国才允许香港大学成立第一个独立的法学院,第一届学生只有40人。考虑到他们从入学到毕业,再经过最低10年的执业时间门槛,这批人最早也要到80年代后期才有资格担任法官。
但是80年代香港回归的日期已经确定了,为了增加中国政府接收香港的难度,英国政府在这段时期不断引入外籍人员,甚至为了安置英国人新增了不少岗位。中英双方签署联合声明以后,港英政府不再公布司法机构的人事数据,让人没有办法统计司法机构里有多少外国人,一般估计起码90%。
《香港基本法》规定,香港回归以后,特区政府不得降低司法系统公务员以及法官的收入待遇。这些人当时只要拿到一个职位,现在还可以持续拿高薪。
香港已经回归了20年,每年香港大学有300多个法学毕业生,为什么还要继续从国外来聘用法官呢?
香港本地律师数量稀缺,优秀的律师收入远高于法官,这些香港法律专家自己也不太愿意进入司法机构。2015年香港政府委托独立机构进行过调查,发现法官收入普遍低于工作经验相当的律师,越是高级法官和相似资历律师的收入差距就越大,到了终审法院首席大法官这个级别和资历相当的大律师收入差距能有60%。
《香港终审法院条例》规定,高等级的法官获得委任以后退休或者辞职都不得再担任律师。大律师一场官司收费几十万,如果不是快退休了,经济上很难说服自己去当法官。所以在很多情况下,特区政府也只能聘请外籍的专家来当这个法官。
香港长期有这么多的外国人来担任高级法官,会导致什么问题呢?
香港的法律体系是历史惯性,也是香港经济模式的一部分。现在香港的外籍法官制造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就要去理解外籍法官的来源,有针对性的增加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解决司法系统的薪资问题。
但是香港长期维持了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地位,吸引了不少外资来支持金融业和商业,目前很多中资企业和文化机构也的确离不开香港这个出口。如果我们不希望香港的经济立刻停转,不希望中断日常的法律服务,现有法律体系就不能搞急转弯,保留一部分外籍法官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接下来我说几个简讯。
户口贬值
9月25日172期睡前消息我提到上海逐渐放开了户口政策,当时我就说,这说明中国户口制度正在松动。10月13日另一个直辖市的户口也松动了,天津民政局宣布,本地的救助站积累了193名找不到家庭的流浪人员,现在又要为他们本地落户。看来北京之外的户口正在快速贬值,以后各地的基本福利待遇会逐渐拉平。但如果要享受额外的福利,比如说优质的学区,就要通过买房交房产税或者其他税来交换了。
研究生不是努力就有成果,绝大多数公务员没必要具有研究生、博士生履历
10月13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有一位研究生自杀。之前第65期睡前消息节目我分析过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自杀问题。当时我就说研究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因为学生不会被要求有独创性成果。导师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因为导师没有教会研究生的义务。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他们只是科研学徒工和资深科研人员的职业合作关系。
导师作为已经有成果的科研前辈,大多数情况下科研生产力远远大于研究生,类似于火枪出现之前重装武士和平民的差距,所以学术圈的社会结构也类似于封建时代的军事贵族制度。这个制度也许还不是最理想的,但只要人类社会还需要科研效率,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制度,最多是给研究生增加退出机制。
这次的案例再次证实了我上次的观点。从目前的资料看,导师并没有对研究生做特别的欺压,只是客观评价了他的工作,就导致了自杀事件。这说明对于自杀者来说,承认自己不适合搞科研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而不是一次简单的职业道路选择。
在很多研究生和他们周围的社交圈子看来,研究生和本科教育、中学教育一样,是学历教育,是只要正常努力就应该有成果的事情。所以研究生做不出成果,不是埋怨导师不尽力,就是埋怨自己不努力,唯独不考虑放弃科研,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很多只适合考试,不适合科研的研究生把自己堵在了死胡同里,轻则抑郁,重则自杀。
这个责任一半和社会惯性相关,另外一半也的确是政府带动的结果。我们的公务员考试的确把硕士和博士当做一种分层学历,而不是科研工作的经历。在公务员队伍内部读研究生拿博士硕士也是常见的优先提拔条件,这导致全社会都把研究生当作一种身份证明,而不是科研履历。
我承认政府内部可能也有一些独创性的研究岗位需要招收科研人员,但是绝大多数公务员的工作和科研完全是两回事,无法证明研究生履历的必要性。如果政府能够主动降低一下学历标准,哪怕再提高一点公务员笔试和面试的难度,也可以修正一下社会对研究生的认识,降低一点研究生退出科研工作的门槛。
国庆之前还有个新闻,中科院博士到成都公安局当辅警。这个辅警并不是我们一般看到那些上街巡逻的辅警,而是主持DNA实验室工作的技术负责人。只是因为生物高科技在整个警务工作中处于辅助地位,他的身上才挂了一个“辅”字。
我觉得这才是政府使用科研人才的正确模式,高薪聘用、专业对口、来去自由,不要求进入正式行政序列,不要求这些科人员到了四五十岁还纠结自己是不是处级待遇。如果各地的政府都能够用类似的方式对待研究生的履历,以后为此自杀的研究生可能也会因此少一点。
好,感谢各位收看181期睡前消息,我们周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