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184期:芯片骗局“法不责众”,俄罗斯的MC21大飞机,中国大飞机早晚都会做成
2020年10月23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184期
【睡前消息184】芯片泡沫会“传染”,武汉弘芯假项目拉济南下水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欢迎收看第184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芯片泡沫会“传染”,武汉弘芯假项目拉济南下水
10月20日财新网报道了发改委的发言,说导致重大损失的地方造芯烂尾项目要通报问责。9月13日第167期睡前消息节目,督工除了给刘亦菲编了一段花木兰的剧情之外,主要讲了武汉弘芯假项目的问题。弘芯公司自称拥有大陆唯一的7纳米光刻机,总投资上千亿,结果全靠政府的两亿资金运行,现在连厂房都烂尾了。当时督工提到武汉弘芯项目的关键人物曹山,后来去了济南成立了泉芯公司。曹山为什么急着要上这么多的芯片项目呢?
我介绍一下发改委表态的几个关键词,“三无企业”“盲目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说明地方政府搞项目审批的确存在问题。这些年国内经济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去产能、调结构”,很多产业结构落后的地区迫切需要搞一点高新技术,长期可以收税,短期可以当政绩,所以全国都积极引进芯片企业。
但负责经济的地方领导前些年的工作经验主要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对集成电路产业完全没概念,所以创造了很多用概念换政府补贴的机会,曹山就是最善于把握类似机会的人。
具体到武汉弘芯事件,曹山的合伙人是中间介绍人李雪艳,一个擅长土建承包、白酒批发和国学文化的老板。之后曹山又从台积电拉来蒋尚义证明自己的技术背景,告诉武汉市政府,我要投资1280亿造国产7纳米芯片。
但曹山并没有出钱,曹山在弘芯占股90%,项目第一笔投资有20个亿,他按说该出18亿,结果只有政府出的两个亿到账,买地建厂房花的都是银行特批贷款。现在项目烂尾,留下150多亿的烂账,丝毫不影响曹山去济南发展。
当然作为芯片企业带头人,自己倒不一定真的要有钱。如果曹山有足够的资本渠道,能够拉多个投资人入伙,他也有资格来做芯片项目。就算连资本都没有,如果他在技术方面的关系过硬,能够快速搭建一套完整技术团队,地方政府也能咬牙给他弄到钱。
在这方面,曹山是可以找到成功榜样的。比如说成都的格芯项目,就曾有过出资0元的大股东,也差点把整个项目拖垮。但负责人的资本渠道多,还有格罗方德带来的真实技术,所以三星愿意接手项目,还帮格芯在德国建厂。
曹山的麻烦在于自己既没钱也没有技术,甚至说服不了其他有钱人来投资,所以曹山只能靠政府的钱造厂房,一旦开始搭建生产线,就会穿帮。考虑到土建和征地的周期,项目最多拖三年就要出问题。武汉弘芯成立于2017年,能拖到2020年基本就是极限了。
曹山应该很早就理解了这个周期,所以这几年他一直在武汉之外开项目,这样弘芯就可以拿来当榜样,去说服其他的地方政府。
那曹山是怎么说服济南地方政府的呢?
2018年底,弘芯成立一周年,曹山找到沈文林当合伙人。沈文林的主业是健身房和家电批发,这两个人合股成立了逸芯珠海公司,紧接着又用逸芯的名义先后成立云芯、天芯和泉芯。其中天心在湖北,泉芯在济南。济南政府不想比武汉的芯片项目落后,直接把泉芯列入“腾笼换鸟”重点工程,专门从济钢农场收回了39公顷土地,还把用地性质变更为工业用地,特批给泉芯。
看到济南政府的热情,曹山在2019年5月又注册了海佑公司,找济南高新区合资成立了全能先进集成电路产业研究院。但济南项目的推进落地怎么也要一年多,这算算时间,在这期间武汉弘芯肯定会出问题。为了不影响后续的项目圈钱,曹山在2019年5月注册海佑之前的几天果断切割了和弘芯的股权关系。
搞武汉弘芯的时候,曹山找来了台积电的运营长蒋尚义,证明自己有技术。这次在济南搞泉芯,曹山也找了一个太极电积电资深员工夏劲秋当总经理,对外说自己招了100多名台积电的工程师,引发国内外媒体报道。就算台积电自己开发一套新生产线,研发团队的规模起码都要上千人。
大陆搞先进芯片,纸面上的100多台积电员工远远不够,但是济南领导显然相信了曹山,以武汉弘芯模式推进项目,5.1亿的实缴资本,全都是济南市政府掏的钱,曹山一分没出。
今年8月武汉弘芯事件传遍全国,济南这才意识到泉芯项目是大麻烦,为了避免烂尾,政府只能赶紧想办法找人接手。但济南市政府缺乏集成电路产业的资本渠道,没法第一时间找到成熟的芯片投资人,只能先找投资过机器人、电动车项目的艾迪加入泉芯,赶快把曹山的股权稀释掉,夺回项目控制权。9月9日泉芯股权变更,曹山持股比例从80%下降到41%,不再控股。
刚才提到曹山还有个云芯项目,从股权关系看,股东包括贵州经营地方债的项目的平台,希望西南地方政府没给曹山扔太多的钱。
曹山的故事应该不会再讲了,他骗了那么多地方政府,为什么不怕受到惩罚呢?
因为在曹山之前,很多人都用过同样的方案骗钱跑路,很少看到有公开的惩罚。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很多地方政府第一次意识到可以从国外引进产业项目。但地方政府普遍缺乏外资渠道,有点境外资本关系的华人简单包装一下自己,很容易就能拿到地方投资。比如河南的郑保华就是曹山的好榜样。
郑保华据说在中海油的伦敦分公司工作过,2003年他跑到美国加州注册了华诚电子公司,一年后又注册了森邦集团等一系列空壳公司,然后回国宣称要造芯片。
郑保华的第一个芯片项目是2005年在烟台成立的泷芯公司,当时这个项目的一期投资号称要达到12.6亿美元,精度0.18微米,月产3万片,还拿到了国家环保总局和发改委的批准。两年后这个项目的建设成果只有一圈围墙,在场地内放了几台挖掘机当摆设。
从郑保华的角度说,烟台的项目算是成功了,起码证明自己不会因此坐牢。所以2006年郑保华邀请东营市市长到美国考察访问,2007年成立山东东营中联国际公司,号称要投46亿,造0.13微米芯片。这个项目完成了厂房建设,甚至还从英特尔买了一批设备,但最后还是烂尾了。
除了山东,郑保华在沈阳、天津、郑州、成都、金华都跑过项目,甚至连贵州熄烽县都不放过。90年代郑保华就在海南临高搞过项目。1996年郑保华找到在三亚搞文旅开发的老板井欣,在临高马袅成立了“和邦炼油厂”制造了一起国有资产纠纷。6年后井欣转卖三亚文旅项目股权,成功套现3.3亿。
郑保华现在下落不明,但他在加州的豪宅还在交税。2006年和他一起去美国考察的东营市长是张建华。张建华在2018年被纪委发现有问题,立案调查,最后判了13年。法院认定从2006到2011年张建华滥用职权,给项目提供特批受贿737万,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钱来自郑保华。
曹山前面有郑保华的榜样,身边还有很多同行,信心应该还是很足的。
最近几年全国的地方政府都热衷于造芯片,今年3月份集微网就统计过,从2016到2020年初,全国27个省共上马了301个省级半导体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3万亿,至少有38个项目已经暂停。这里面最惨的是河北省,30%的项目已经停下来了。
最近几个月,河北省还在不断爆出新问题。10月15日石家庄的河北昂扬微电子科技公司停转,这个项目自称要造第八代大功率IGBT芯片,现在只有个烂尾的办公楼。相信曹山看到这些项目,最起码会有一份“法不责众”的自信。
好,芯片的故事先讲到这里,请静静介绍下一条新闻。
俄罗斯的MC21大飞机
俄罗斯的MC21大飞机项目最近几年进展缓慢,特朗普上台之后联手日本对俄罗斯限制航空复合材料,导致MC21项目几乎停滞。最近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的官员表示,美国发起了新一轮的制裁,要禁止出口给大飞机配套航空电子设备。俄罗斯大飞机工业现在发展的怎么样了?
俄罗斯大飞机工业短板非常多,早就不指望自己解决大多数配件和材料了,必须靠国际合作,所以特朗普很容易掐死MC-21。从材料来说,航空航天产业的基础就是材料学。冷战时期,随着材料学的进步,航空航天的复合材料占比越来越高。
对飞机而言,一旦复合材料在结构重量的占比超过20%到25%,设计减重就会引发连锁效应。具体来说,复合材料比金属轻,多用复合材料可以降低飞机的起飞重量,发动机功率就不用那么大,导致发动机的重量减轻,油箱也不用装那么多的燃油上天。
减重还会减轻飞机的结构载荷。比如说起落架就可以做得细一点,继续减轻重量。
一系列减重后,飞机的气动阻力系数也会改善,会进一步降低燃油消耗量,反过来这又可以继续给结构减重。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C919这几年要不断提高复合材料占比,从12%提到了26%,这就是为了让大飞机有商业竞争力。
俄罗斯的大飞机项目这几年最大的问题就是复合材料供应。为了和欧美飞机抢市场,MC21的复合材料占比达到了40%,基本都要靠进口。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制裁12家俄国公司,其中6家是航空航天企业,禁止向俄国出口高强度碳纤维、环氧树脂以及预浸料。
比如说复合材料中的高强碳纤维负责承受拉力。现代航空工业用的产品级别一般是T800到T1000,每平方厘米的截面上可以承受60多吨的拉力。90年代民用航空工业才刚开始普及T300级产品,美国就已经搞定T800以上技术了。苏联到死都没做出来来T300,俄罗斯也是最近几年才突破。现在全俄最强碳纤维厂Umatex技术水平刚刚接近T400H,连造个自行车骨架都费劲。.所以俄罗斯航空复合材料必须进口。
仅仅买了材料还不够,在加工环节俄罗斯的问题更大。航空航天的碳纤维构件要求足够密实,分布均匀,孔隙率不能太大。一般主承力结构件孔隙率不能超过1%,次承力结构件不能超过2%。
冷战时期美苏都用高温高压的热压罐解决孔隙率问题。当年NASA为了给直径10米的土星5号火箭加工复合材料,专门制造了直径12米、长24米的超大型热压罐,花了60年代的1亿美元。热压罐虽然能解决复合材料加工问题,但成本高、利用率低,不适合民用飞机的批量制造。所以从90年代开始,欧美就在研究非热压罐成型工艺,也就是OOA技术。而俄罗斯至今还停留在热压罐水平。
OOA技术对自动化要求很高,俄罗斯精密设备不行,必须靠西欧帮忙。MC-21的机翼原型件是奥地利产品,碳纤维铺放设备是西班牙的,浸渍设备是法国的。如果生产线出了问题,必须靠西欧企业来维护。
2018年特朗普制裁俄罗斯的时候,MC-21的材料库存只够造6架飞机,从那时起,这个项目基本就死了。现在美国进一步限制航电设备对俄出口,只能算是鞭尸。
10月9日,中俄资讯网发表了俄罗斯评论员文章,说与其指责国际野蛮制裁,不如说克里姆林宫把希望寄托在进口配件上,这从一开始就极度愚蠢,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评论指出,从一开始大飞机项目就应该考虑到配件的进口替代,做国内市场。苏联造出了很多大飞机,如果俄罗斯从一开始就自力更生,是不是能避免今天的局面呢?
不能!航空产业已经和50年前不一样了,50年前的经验不能照搬到今天。我理解俄国人不甘心放弃民用大飞机,但如果想搞清楚MC21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必须先理解俄罗斯的航空产业环境。
俄罗斯造大飞机不仅要靠进口的材料和工艺,也必须靠国际消费市场来解决成本,不可能完全靠国内经济循环。今天的航空产业企业之间已经高度整合,实现了全球垄断。美国虽然对全世界都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还是要在90年代放松对航空工业的《反托拉斯管制》让波音在1998年兼并麦道,顺便叫停了中国从麦道引进技术的计划。欧洲各国在别的问题上都有吵架,唯独在支持空客这个问题上能基本达成一致。
导致市场走向垄断的原因除了产业链越来越复杂,后发国家赶超难度越来越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人口规模。
苏联鼎盛时期航空航天工业人口达到90万,主要是在开发军用飞机、导弹和航天器,勉强维持了和美国的平衡。苏联解体的时候,美国的航空航天供应人口已经超过200万。最近几十年,美国不断向国际转移分包产业链,本土仍然维持了接近50万的航空航天工业人口。欧盟现在航空航天工业人口有40多万,绝大部分军事项目、大多数民用项目都和美国共有一套全球生产体系,这40万人才勉强维持了一个空客。
现在俄罗斯航空航天工业人口也是40多万,但主要在维持军事项目,根本不可能自己搭建一条生产链。俄罗斯造图160m都只能靠拼装苏联存货,造民用大飞机必然要靠别国的技术提供配件。
除了产业人口带来技术限制,消费市场是更大的问题。不论是波音还是空客,市场都是全球几十亿人,凭借全球消费市场这两大航空巨头才能收到足够多的附加值,赚出飞机的成本以及下一代产品的研发经费。
俄罗斯人口只有1.46亿,大部分集中在西部,GDP和广东省差不多,这么点市场靠政府补贴维持一个支线客机项目已经是极限了,根本不够支撑大飞机产业。
所以俄罗斯的大飞机也要指望国际市场才能回收成本,否则还不如买二手的美国欧洲飞机。
当然俄罗斯一度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和中国一起制造大飞机。前些年普京也确实和中国签订了新一代宽体大客机项目,也就是CR929,但俄罗斯放不下架子,怕中国学会了发动机技术之后,饭碗被抢走,所以一直拖着不和中国全面合作。这个项目现在已经变成了c929。
几十年前大飞机的技术指标比今天还低很多,俄罗斯牺牲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走军民两用路线,还可以把轰炸机改成图-114客机。但这种产品的最大价值就是给赫鲁晓夫吓唬一下艾森华威尔,之后就再也追不上国际市场了。
俄罗斯搞大飞机靠美国供应复合材料的确不靠谱,但是指望完全靠自己更不靠谱。
中国大飞机早晚都会做成
这些年我国也在开发大飞机,会不会和俄罗斯一样也遇到进口限制的问题呢?
有这个风险。从美国的操作看,如果出现新的大飞机生产商,哪怕是盟国也要打击,加拿大庞巴迪就是这么解散的。但目前来看断供的风险不算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有自力更生的选择。
中国相比俄罗斯最大的优势是市场规模大,客机和高铁很像,采购方都是少数大企业。在中国就是国企,这意味着政府对市场有较大的操作空间,可以干预订单的分配。十几年前,政府就是靠把持高铁市场,和自家国际企业慢慢谈出的技术转让,最后打造的中国高铁品牌。
大飞机虽然垄断性更强,不太容易转让技术,但反过来说,中国市场也提供了最大的增量,这些航空企业不愿意失去中国市场,所以美国对中国航空产业搞全面制裁的概率比较低。
而且中国的大飞机工业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永远靠进口。在从麦道进口技术失败后,政府就在考虑重启大飞机项目。很多研究工作从2003年起就在科技部推动下陆续展开了。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在重大专项中明确提到了大飞机。
2007年2月大飞机正式立项,但这时候大飞机的总体设计、气动特性、减噪、结构强度、可靠性、防雷、起落架、复合材料这一系列技术都没有配套,可以说整个产业链条都是盲区。因此国务院又组建了实施方案论证委员会以及专家咨询委员会,从企业选址、配套建设到公司运作方案做了充分论证。
2007年5月哈尔滨建成亚洲最大复合材料生产基地,8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研发出了涡扇动力模拟器。12月中国二重8万吨模锻压机获批立项,在2013年顺利投产。这些配套产业有了一落成就能快速提供技术支持,比如二重的世界最大锻压机,可以彻底解决机身大梁、重型起落架的问题。
但有些配套产业,比如复合材料还需要时间来成长。国产复合材料进步速度很快,但相关企业缺乏给大飞机配套的经验,生产管理的精细度也还不够。所以c919在很长时间里都在用进口的复合材料,直到2018年才首次选用国内厂家,但应用仍然局限在舱门、客货舱地板这些非核心部分。目前我国航空复合材料技术与国际水平还有5到8年的差距。
接下来几年还要继续进口材料和工艺,推动大飞机项目继续往前走。而且从产业的人口规模来看,航空一二集团加起来也不到50万人,去掉军工项目的人口,民用项目还是不够,也需要时间来积累人才。所以国际合作仍然是国产大飞机不可避免的选择,毕竟大飞机是一套百万人口级别的精密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中国人口是欧盟的2.5倍、美国的4.3倍、俄罗斯的9.6倍,以中国的体量可以实现大飞机的全国产化,未来还也有足够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对于中国来说,大飞机项目从长期来看只是个决心问题,只要坚持做下去,早晚都会做成,大不了靠国内市场平摊成本也能支持产业的发展。
好,第184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收看,我们周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