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177期:马前卒评《夺冠》和《一点就到家》,拆工厂还是拆城中村,火星
2020年10月6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177期
【睡前消息177】马前卒国庆影评:《夺冠》+《一点就到家》
大家好,2020年10月6日星期二,欢迎收看177期睡前消息。
马前卒国庆影评:《夺冠》
这个国庆假期路上很堵,很多观众应该和你一样没有去外地旅游,看看电影就算是出门了,你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看电影的感受呢?
首先作为一个对80年代还有清晰记忆的中年人,我肯定要去看中国女排的电影《夺冠》,看看我小学时候的国家偶像。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说,大球运动激发了人类打猎的本能,激发了我们祖先几十万年非洲草原生活的记忆,是最能激发群体热情的集体狂欢。
看球的时候,我们期待看到自己一方的队伍打中动物皮做的目标,把这个目标赶到一张网的方向,落进指定的范围。我们的潜意识认为这不是得分,而是所有饿着肚子的人晚上可以放开吃肉,所以会欢呼庆祝,和周围的人分享胜利的快感。所以一对一的小球运动,单纯测试跑跳的田径运动,观赏性都比不上这些集体性的大球运动。
中国体育起步比较晚,体制问题比较多,三大球运动成绩长期落后于中国的政治地位。中国女排比较争气,80年代初就拿了世界冠军,所以女排的胜利情绪变成了全中国至少是全中国城市人口的国民记忆。
一般来说看电影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有人在电影院里边说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身后有好几伙人始终在评论,就像发弹幕一样评论比赛,也评论历史人物。和以往不太一样,我一点也不觉得厌烦,反而觉得电影气氛更浓厚了,找回了一大群人挤在一起看直播的感觉。
电影散场的时候我注意了一下后面那几个发言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几代人一起来看的,好几个观众都是满头白发,一边走还一边说这些演员像不像当年电视机里的形象。可以说《夺冠》是最适合露天播放的电影,这是体育电影题材和当代历史题材结合的优势,很难想象其他题材能达到类似效果。
如果要打分的话,我给这个电影打8分。在香港导演陈可辛的带领下,中国文化界终于拍了一部会被历史记住的体育电影,我很推荐我的观众也和全家去看看《夺冠》。
去年国庆你评价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上个月评价了电影《八佰》,督工你都表达了同样的立场。如果想要拍历史题材的电影,尤其是近代现代的题材,要尽可能尊重事实、表现事实。过去100年中国的发展历程不需要修饰就足以感动全国人民,感动新一代的电影观众。如果导演和编剧需要编造重要情节才能把故事讲出来,说明他们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要表达的东西,也必然会讲不好故事。督工你会用同样的标准去评价《夺冠》吗?
既然表达了立场,我肯定不会随便放弃。在评价电影之前,我先给还没看电影的观众介绍一下背景。据说电影《夺冠》之前定的名字是《中国女排》,后来才改成现在的名字。我看了电影以后发现无论改名的原因是不是陈忠和反对,他都改对了。因为电影根本上就是郎平的个人英雄传记,而不是中国女排的团体成就。但这不影响我推荐大家去看电影,首先因为郎平的确是中国女排的核心人物之一,她的人生配得上一部英雄传记。其次这部电影对事实的使用还是有底线的。
作为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夺冠》有选择地使用了历史事实。比如说为了突出郎平打败2008年的中国女排,突出她2016年带中国女排走出低谷拿冠军,电影就故意忽略了陈忠和2004年带队拿下雅典奥运会金牌的经历。也为了突出主角光环,电影甚至剪裁了郎平自己的经历,一句话都不提她90年代就当过几年国家队主教练,因为期间没有拿到过金牌。
这样有选择的使用事实,拿到法庭上很难站住脚,我理解陈忠和反对这部电影的心情。但是电影《夺冠》和主线情节相关的事实基本都是真实的,没有凭空创作,也没有挪用其他人的事迹,能做到这一点,作品已经脱离了玄幻作品的范围,足以压倒中国最近几年99%号称“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在这个底线下能讲好一个主旋律故事,编剧张冀和导演陈可辛的确是中国顶级的电影人。
我非常怀念亲身经历过的80年代,我也非常希望中国好好拍一部满分电影,在细节上展示现代竞技体育的运作模式,在精神上好好反映女排的集体主义精神。但是考虑到中国文化界尤其是影视界的现实水平,能够做出一部比较尊重事实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已经是极限了。要是逼着他们做一部反映集体主义的电影,几乎必然是胡编乱造,做出来的东西必然一半是宗教狂热,一半是幼稚荒谬。
眼下这部《夺冠》虽然有很多问题,但绝对配得上8分,对得起中国观众,也对得起国庆假期。
电影本身说完了,我再说一下片头。开场是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些纪实怀旧镜头,里面有一句字幕“让世界重新看到自己”,接下来半个小时的电影情节都围绕着这句话解释女排的冠军为什么重要,解释为什么女排胜利会让全国人民狂喜,甚至上街游行。
这句话是典型的80年代宣传风格,放在一部反映80年代电影里面不算错,但是毕竟现在是2020年了,我们可以更理性的看待历史,更理性的分析一下这句“让世界重新看到自己”。他的潜台词是,中国曾经有一个光明强大的过去,有机会被全世界关注,结果被六七十年代的黑暗给耽误了。
但是从经济上看,1966年中国的工业产值才超过农业产值。从人口结构看,70年代末中国第一次拥有上千万受过中学教育的青年工人。自从欧美爆发工业革命,70年代末的中国人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国家也是一个现代化国家了。之前看发达国家都是仰望、遥望,现在终于可以试着和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比较。
不互相比的时候,中国还不知道自己多落后,一旦主动把自己摆到同一个标准下比较,中国才知道自己到底落后了多少。所以那一代中国人对中外差距的感受最强烈,迫切需要证明自己也有机会和发达国家平等竞争。女排的胜利就是这样一个精神事件。
另外,女排“五连冠”的时代正好赶上中国初步普及电视机和半导体收音机。中国人刚刚习惯坐在一起看电视,也第一次接触到“直播”,在其他娱乐方式比较匮乏的时代,直播带来的现场冲击力超过了所有文化事件,胜利是全民的狂欢,所以会激发很多城市流行庆祝。
电影片头那句“让世界重新看到自己”,正确的说法是“我第一次敢于拿自己和世界比较”,从这个角度理解女排的胜利,才有可能理解80年代文化的本质。
马前卒国庆影评:《一点就到家》
《夺冠》的导演是陈可辛,国庆期间还有一部陈可辛监制的电影《一点就到家》。督工你怎么评价?
有个段子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听过,有一个欧洲人去非洲旅行,被食人部落抓住了,绑在树上准备吃。这个欧洲人正好记住当天有日食,非常自信,准备用文明社会的天文知识吓唬这些原始人。看着时间差不多了,他就问身边的看守,说你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吗?这个原始人说当然知道,今天有日食,所以大家都到广场上去看日食了,回来再吃你。
这个电影《一点就到家》就类似于这个段子。编剧被绑在树上但是很自信,我只好等着吃他们,嘲笑他们。在剧组看来,农村有丰富的特产,有顽固的传统,有巨大的潜力,就是缺一个导师来开启新时代。所以他们设计了一个离奇的情节,把大城市的失败创业者送到农村当顾问,再加上两个本地青年去执行,衰落的农村立刻就繁荣昌盛。
这差不多就是19世纪欧洲人对世界其他地方的看法,既不相信土著能过上和自己一样的生活,又坚信自己可以居高临下去指导他们的生活。
《一点就到家》有好几段配乐类似于欧洲人想象的非洲打击乐,我怀疑和2018年春节晚会节目《同喜同乐》用了同一套班子。
如果前面的《夺冠》要打8分,这个电影最多3分,3分不是给剧组的,而是给导演个人的,感谢他能把零分的剧本硬是增加了一点可看性。
拆工厂还是拆城中村
9月6日第164期睡前消息节目,我们提出了观点:深圳的城中村不承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同时用违章建筑浪费了一大批土地,应该合法征收,帮助控制房价。这几天有很多网民回应我们的观点,说城中村提供了廉价的出租屋,同时深圳还有大片的工业用地,应该减少工业用地,保留城中村。督工你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这些观点逻辑上是对的,但是对现实毫无价值。我们设想一下,减少一半工厂,就算空出来的土地不用来盖房子,房价也必然会大幅下降,因为工作机会减少了,很多人会离开深圳,买房租房的需求都会收缩。很多西部的城市已经证明,一旦没有足够的就业,再好的房子也不值钱,甚至整个小区整个城市都会空出来,变成无人区。但我们肯定不希望深圳变成这种地方,因为我们中国人的诉求并不是单纯的低房价。
我总结一下中国人对房子的诉求,正确的说法是在靠近充足工作岗位的地方买到相对廉价的房子。工作岗位和买房子的钱都来自于工业用地,如果用消灭工业用地的方式来降房价,就好比担心别人来偷自己的财产,提前放一把火烧掉。所以我们的政策肯定不是拆工厂盖房子,而是要在能够提供足够就业机会的城市造出相对廉价的房子。
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盖房子本身的建筑成本都能控制在每平方米二千元上下,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和基础建设水平。深圳城农村的问题是土地利用效率低,而且大多数是违建,房主没有给基础设施出钱就把房子盖起来了,所以必须拆掉这些低效率的城中村,给新的住宅区提供土地和基础设施。
从长远来看,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还是要靠房产税。但是就深圳这个具体问题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肯定是要先拆掉这些城中村。
国庆不要忘记看火星,也对火星探测器许个愿
今天还是国庆假期,节目内容比较少,各位观众也要多陪陪自己的家人。今天晚上,火星距离地球只有6200万公里,亮度甚至超过了木星。如果天气好,大家可以打开窗户看看东方,肯定能看见明显的红色行星。我们中国的火星探测器正在去火星的路上,大家可以去肉眼先看看它的目标。
好,感谢各位收看177期睡前消息,我们国庆假期结束以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