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睡前消息文字版 >
- 2021年(216) >
- 十一月(348)
睡前消息350期:为中产设计的养老保险,台铁事故不悔改,日本制铁闹官司
2021年11月7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350期
【睡前消息350】增加个人账户,养老有了“自助餐”
大家好2021年11月7日星期日,欢迎收看350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经济增长期的中产阶级不为停滞期做准备,国家为社会稳定增加险种
10月22日,人社部养老保险司司长公开宣布,正在考虑个人养老金,采用个人账户制,提高缴费上限。督工个人养老金现在也有个人账户,为什么还说要考虑采取个人账户制呢?
平时我们说的个人账户是社保中心发养老金报销医疗费用的计费依据,个人只能够按照规定确领退休金,不能提前领取,不能转账。而现在保险司司长说的个人账户制是养老“第三支柱”的一部分,将来只给缴费个人用来养老。
如果说之前的个人账户是保底的工具,新的个人账户就是增量养老,允许每个人根据自己年轻时候的财力去存养老金,根据自己的个人倾向选择养老金的投资策略。当然,也为自己选择的投资策略承担一定的风险。
所谓养老保险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第三支柱就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现在一般人缴纳的职工养老保险,城市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都属于第一支柱,特点是覆盖面广,对穷人有照顾,还有政府的财政兜底,但是数量有限,只能保证退休人员有基本的生活收入。
大家稍微算一下就知道大多数人领到退休金,只是在职工资的几分之一。
第二支柱企业或者职业年金是特定单位的福利,单位和个人一起出资给个人存一笔额外的退休金。
目前国内正式的企业年金或者职业年金项目不算多,但是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退休待遇和在职工资差别不大。这实际上等于国家承诺了补一笔职业年金,也可以看做养老保险第二支柱。
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在中国主要体现为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相信很多观众们收到过养老保险广告。不过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退休共同基金才是第三支柱的主流产品。
国内现在养老保险的特点是第一支柱作主力,政府主导的保险在资产和付款数量方面都超过了80%,覆盖人口超过了90%。
至于说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就算把体制内的人口的准年金都算上,也不到劳动力的1/10。
第三支柱商业保险几乎可以忽略。
现在保险司司长提到的养老金个人账户,是在国家指导下,居民建立特别的个人账户。划入这种账户的钱在一定限额之内可以不缴税、少缴税,或者是在提取现金之前不缴税,鼓励滚动投入,条件是钱不能随时用,只能进行投资,在退休之后专门用来养老,如果提前支取就要补税,还要罚款。
从财务上来说,这是自己的钱,左手倒右手,只赚了国家一点减税,但是客观上来说,个人的消费会因此趋于理性,中产阶级的养老焦虑可以减轻一些。而国家也用减税换来了更多的储蓄,提高了当前的投资规模。
很多国家都会在中产阶层扩大之后推出类似的养老政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401k账户和IRA账户。
401k账户建立的依据是美国税法第401条k项,核心内容是用企业配资和减税的优惠,鼓励居民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退休之后作为收入保障。钱划入401k账户之后,政府的税务机构不管你怎么投资,但是仍然会受到企业一些规定的限制,所以401k账户一般还要归入企业年金类的第二养老支柱。
一般情况下,个人会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把401账户里的钱投入不同类型的共同基金,如果喜欢保守稳健,那就选国债一类的产品,如果喜欢冒险和利润,那就可以买股票型的基金。
现在国家要推出的个人养老金个人账户,应该更类似于美国的IRA养老计划,国家只给税务优惠,投资的亏损由个人负担,只要能给当下提供储蓄,给未来缓解矛盾就可以。
那国家为什么要推出个人养老金个人账户制?
国家不能凭空变出养老资源,无论什么养老方案,归根结底都是纳税人自己养自己。
现在我们的基本养老保险已经基本覆盖全民了,原则是统筹互助,抽肥补瘦,最高的养老金和最低的养老金不能有太大的差距。
所以如果不是在体制内工作,一旦收入超过了平均水平,在全国看来也就是四五千元的水平之后,再多交养老保险,对于退休之后收入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了。中产阶级并没有多交社保的动力,反而会寻求各种规避手段。
对于这种现象,全世界的经验都说明,如果强制提高社保提取比例,各种合法逃避社保的财务方案也会同步增加,遵纪守法的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而社保压力并没有缓解多少。所以不能无限强调社保的税收属性,而是应该在保证基本社保覆盖率的前提下,给不同的阶层提供不同的养老方案。
养老保险以第二第三支柱的方式开设个人账户,主要的吸引力就在于资金彻底个人化,允许个人直接管理资金的去向,而且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让开设账户的人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更愿意提前储备养老基金,客观上提高了投资率,减少了几十年后的社会动荡。
美国现在的养老资金来源有90%来自于第二第三支柱养老方案。
我们虽然不能完全学习美国,但是也要正视中产阶级会专门逃避传统社保方案的现实,要给他们增加更个人化的养老金储备渠道。
从大多数国家的先例来看,如果国家不提供合适的养老投资渠道,中产阶级不一定会为养老存足够的钱,尤其不会在经济繁荣期为将来的停滞时期做准备。所以国家越早鼓励三大支柱并行发展,未来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养老体系的承压能力就越强。
战后日本社会收入平均差距明显要低于美国,但是现在老龄人口贫困率却远远高于美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养老体系转型太晚,在经济的高增长期过去之后,中产阶级的实际退休金大幅下降。
现在的中国还保持在高增长阶段,也产生了大量的中产阶层,绝大多数中产家庭,祖先从来没有在这个阶层生活过,对于经济周期也缺乏认识。所以需要国家引导,才会建立比较稳健的养老储蓄概念。
我相信国家不会简单的设一个账户,要求中产阶级只做选择题,而是会提出比较复杂的投资组合,让中产家庭有所取舍。很多家庭可能需要学习点基本财务知识了。反过来说,自媒体也有可能会因为家庭理财决策迎来一个小风口。
大陆铁路事故后有改进,但台湾没有
10月18日,2018年的台铁普悠玛列车翻车案宣判,当时的司机被判处四年六个月徒刑,而同样被检方起诉的两位台铁责任官员,台铁机务处副处长和综合调度所所长均判无罪。有台湾媒体认为这是拿司机一个人顶罪,大陆媒体也纷纷给台湾媒体的这种说法捧场。督工你怎么评价这个判决呢?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事件经过。2018年10月21日下午四时左右,台铁普悠玛列车满载366名乘客,在宜兰县苏澳新马车站翻车,死18人,伤200多人。
经过接近两年的调查之后,2020年10月19日,台湾当局公布了事故调查组的报告,认定了50个导致事故的因素。其中事故的技术根源是台铁没有给工作人员提供完整的工作手册,也没有完整的训练和考核制度,导致一线人员不熟悉列车系统。
日本制造商给台铁提供的原版保养手册明确指出,主风泵必须定期清理。
但是手册没有完全变成工作规范,台铁有六年没有清理主风泵,里面塞满了羽毛和杂草,降低了散热效率,影响了动力,成为翻车的原因之一。
不过如果列车没有超速,这些背景原因并不会直接导致翻车。出事的弯道限制时速是75公里,司机坚持说自己没有超速驾驶,但是事故调查组最后认定翻车时时速是140公里。
所以直接原因是司机超速,最后判了司机坐牢,其他官员没有刑事责任。
只判司机的直接责任,谁为管理技术系统失职而负责呢?
在行政责任方面,台湾当局落实的还是比较明确的。台铁的调查认为正常的铁路系统应该给超速司机提供一定的操作冗余度,而且管理层也应该能够及时知道超速现场的发生,所以不能够仅仅送一个超速的司机去坐牢。
在事故发生之后,台湾的交通部门负责人吴宏谋引咎辞职。台铁局长鹿洁身引咎去职,同时台铁内部提出了一个17人的责任名单,进行了相应的行政处罚。
事故发生两个月之后,台湾官方调查小组又要求,除了台铁局原建议惩处的17人之外,前任的台铁局长范植谷、周永晖,以及被免职的鹿洁身,也要追究责任,处理范围不能算小。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大陆2011年723动车事故的处理结果。40人死亡,172人受伤。但是并没有台铁这样的超速司机,直接原因是雷电打坏了信号系统,前面的车走不掉,后面的车不知情,冲上来追尾。
但是正常的铁路线网系统从设计开始就要考虑为破坏之后的纠错能力。
如果某一段火车不能正常前进或者信号传递有问题,那就应该及时让上级调度人员知道,把同一线路的其他火车叫停,而不是眼睁睁看着后面的车撞上来。
所以在事故调查清楚之后,大陆这边有54个人拿到了行政处分,其中包括铁道部长和总工程师,以及铁路通号集团董事长,最严重的撤职,一般的责任人记过,影响之后的升迁。
对比台湾和大陆两起事故的事后追责,可以看到相似之处。就是故意犯错和抗拒调查的要被追究刑事责任,在技术和管理上犯错的干部要得到行政的处罚。
台湾这边的事故有直接责任人,所以司机要判刑,大陆723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雷电,所以最严重的也只能是行政处分。
台湾省的媒体自由度比较大,而且体现了社会集团之间的竞争,质疑法院判决很正常。
但是大陆媒体跟着炒作,还要把问题上升到制度层面,嘲笑台湾追责不严厉,这说明他们既不了解台湾,也不了解大陆,只会迎和读者的情绪。
不过尽管两岸对官员追责的力度差不多,但是事后整改效果有明显的区别。
2011年的723动车事故之后,大陆方面的铁路管理部门全面提升了安全等级。过去十年,铁路客运再也没有发生过恶性事件,少数几次死亡事故都是在检修铁路过程中发生的工程事故,和乘客没有关系。
而台湾省在2018年铁路事故之后,今年2月23日再次发生太鲁阁号出轨事件,49人死亡。
考虑到大陆铁路里程和客运量是台湾的几十倍,很显然台湾铁路系统的安全性明显要更差一些。上次恶性事故的教训并没有对台湾社会形成有效的刺激,这才是两岸的关键差距。
日本制铁公司订单被宝钢抢走,司法闹丰田
十月下旬日本制铁公司在东京地方法院起诉宝钢股份和丰田汽车,指责他们共同侵犯了自己的无取向性硅钢专利,对两方面分别索赔200亿日元。日本制铁公司还向法院申请了禁制令,要求禁止丰田汽车制造和销售涉嫌侵犯专利的新能源汽车。督工,日本制铁公司为什么会同时起诉宝钢和丰田呢?
去年开始丰田生产混动新能源车的时候采用了宝钢生产的硅钢片,而这些硅钢片本来是从日本制铁采购的。
硅钢又叫电工钢,含硅量高,导磁率高,电阻系数大,分成有取向性和无取向性两类。有取向性的钢沿着钢板轧制方向磁性明显提高,适合于制作变压器,又叫变压器钢。而无取向性的硅钢价格低,比较适合制造普通电机和发电机。
现在无取向性硅钢需求的主要增量在新能源汽车和风电领域。而目前日本汽车产业的新能源汽车方面明显落后,日本的材料供应商只能指望丰田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汽车企业能够打出局面。
第311期睡前消息节目我们介绍过日本的新能源发展策略是以丰田集团为中心,而丰田的发展方向是氢燃料电池电车,再加上风电制氢产业。这两方面都需要大量的高性能无取向性硅钢。
根据日本传统,订货要尽量找国内产业链,现在丰田找了宝钢合作,明显坏了国内的潜规则,所以日本制铁公司翻脸要起诉。
丰田为什么会选用中国钢材呢?
从生产来说,宝钢的无取向性硅钢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领域,大型发电机组领域市场份额都已经是全球第一了。
去年年底,宝钢新的无取向性硅钢生产线开工建设,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制造高牌号的硅钢,预计年产量100万吨以上,可以造上千万的新能源车。
同时中国也是当前世界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和生产国,丰田如果希望能够通过批量生产回收成本,就必须进入中国市场,而进入中国市场必须要搞本地化策略。现在特斯拉都已经在上海设厂了,丰田如果不想放弃新能源汽车领域,早晚也要来中国生产。而在中国造汽车原料当然要在中国本地找,采购宝钢的硅钢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日本制铁公司不理解丰田公司的选择,原因是他们的想法还留在旧时代,还默认日本拥有亚洲最强技术,也有亚洲最大的市场,所以他们看不惯丰田公司的产业链向中国转移。
日本制铁公司起诉的理由是侵犯专利,那他们真的拥有垄断性的技术吗?
大企业之间的专利争议几乎全都是以和解妥协为主。日本制铁公司源于明治维新时期的八幡钢铁厂,算是日本工业时代的长子。但是丰田几乎算是日本产业界的上帝,所以无论合作还是斗争,按照日本国内的规矩,日本制铁公司都不会占太大的便宜。
但是从经营前景来看,日本制铁公司无论如何也要折腾一下。
日本制铁现在是世界第三大钢铁企业,前面是中国宝钢和卢森堡的米塔尔,它的产量只有宝钢的40%,但是利润只有宝钢的1/12。
上个财政年度,日本制铁总利润193亿日元,10亿人民币出头,如果连丰田公司这个客户都被抢走,而且抢走的是未来潜在增量最大的电机硅钢,企业和投资人就看不到未来了。
所以日本制铁一起诉就拿出了专利武器,要求法院发出禁止令,禁止令生效期间丰田不能用宝钢的硅钢。禁止令如果通过,宝钢的现有市场影响不大,但是丰田哪怕在北美的工厂也不能用宝钢的订货,必须回来买日本制铁的产品。
这算是掀桌子式的撒娇,就看日本的产业巨头怎么在现有的体制下给他分一块市场。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几条简讯。
对中国的普惠制待遇将成历史
今年年底之前,有32个国家会取消中国的贸易普惠制待遇。而所谓普惠制待遇是发达国家给落后国家提供的关税优惠。
1978年以来,先后有40个国家给予我国“普惠制”关税待遇,但是到了2021年的今天,中国实在找不出足够的理由说服大多数工业国继续提供普惠制待遇。
截至目前只有资源丰富的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继续承诺给中国普惠制待遇,算是资源丰富地区对人口密集地区的支援,但是肯定也维持不了太久。
发展到今天,我们在心态上必须承认自己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了。
中国限制远洋鱿钓渔船
10月5日,农业部发出文件,第一次要求控制中国远洋鱿钓渔船总量,原则上只减不增。国家会鼓励补贴渔民逐渐转型,按照配额去捕鱼。
30年之前,中国渔船的技术能力不足,几乎都在近海作业,很少去远洋钓鱿鱼。但是到了2010年之后,每年中国捕捞的鱿鱼数量都是世界第一,现在已经占到世界的1/3了。如果自己不限制一下,以后大家都没有鱿鱼吃,这也是中国经济体量彻底颠覆世界秩序的案例。
中国买美国天然气
最后11月4日中石化和美国维吉液化天然气公司签订了为期20年的天然气协议,每年向中国供货400万吨。这是迄今为止中美签订的最大规模天然气合同。
尽管中国的体量已经颠覆了旧的经济格局,但是到现在为止,绝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在内,还是能够从中国的增长中得到好处。中国不用太担心最近关于战争的传言。
好,感谢大家收看,350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周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