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360期:中产阶级母亲反对孩子教育模式,被老师联合其他家长排挤

字数:7399

2021年11月30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360期

【睡前消息360】中产阶级管教育,家委会驱逐小学生

大家好,2021年11月30日星期二,欢迎收看360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新闻。

过去一个月,有一个新闻隔几天就会占据热榜位置,贵阳市一所名牌小学的班级家长委员会联名请愿,要求一个7岁女孩离开,并最终导致女孩转学到民办学校。督工你也是家长委员会成员,怎么看待贵阳小学家委会的做法?

这个班级的家长矛盾第一次暴露,是去年11月的事情,激化到不能妥协,是今年3月的事情。而过去一个月,多家媒体和不同的当事人都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这场冲突。在对各方面做价值判断之前,我按照媒体时间线回顾一下整个事件。

从传播视角说,这件事成为全国性新闻,是因为10月16日成都红星新闻的一篇报道,标题是《顶流小学37名家长联名“驱逐”7岁女孩,为啥?》

https://zx.sina.cn/sh/2021-10-16/zx-iktzqtyu1835010.d.html

[图片]

红星新闻的标题给初期的舆论场做了定性,很多读者都同情被迫转学的女孩,谴责联名排挤同学的家长。

我看了原新闻。之所以矛盾激化到这个地步,最初是因为女孩的父母认为新来的班主任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布置了超出学生承受能力的家庭作业。根据母亲的描述,作业多到家长要替女儿写,还写了一个半小时。最后这个家庭和老师相互妥协,老师默许女孩可以不作业。

但是,双方刚刚达成默契,女孩的母亲就发现,有其他家长在班级微信群里支持班主任布置作业,甚至表态支持老师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她认为,这是老师把自己的私信内容透露给其他家长,用发言制造舆论压力,迫使自己认错。虽然猜疑没有得到证实,但是女孩母亲的不满转向其他家长,开始在女儿的班级内部寻找更多的错误,比如说班干部滥用权力,比如说动用班费给调走的老师买一束花,女儿和整个班级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去年11月初,女孩被带到办公室补作业,中午回家之后哮喘病发作,父母和班主任爆发争吵,认为体罚导致了病情恶化,而班主任否认有体罚行为。争吵音频被班主任外放,被其他家长听到了。随后家委会建了一个包括全班家长,但不包括女孩父母的微信群,发起第一次驱逐请愿活动。全班39个家庭,除了女孩父母之外,37票赞同驱逐。

义务教育阶段的驱逐行为显然不合法,所以女孩继续留在原来的班级读书。今年3月15日,女孩早晨起床就不愿意上学,勉强去了学校之后,母亲不放心,认为女儿受到老师的歧视和同学的排挤,当天可能会出现异常情况,所以上午11点到学校要求接走孩子。不等到学校批准,她就强行翻铁门进去,找到老师,把孩子带走了。这个行为再次引发了一部分家长的警惕,家委会策划了第二次联名请愿,仍然是37票赞同,要求女孩转学。

这件事之后,女孩父母发现,整个班级有一个排斥自己的微信群,决定全面反击,到各级教育部门投诉班主任和家委会,理由包括单独建群,老师收了学生的鲜花和钢笔礼物,教学进度超越了大纲规定,违规进行班级排名。最后,教育局认定,一部分投诉属于事实,撤销班主任的年级组主任职务和部分荣誉称号。但女孩的父母也知道,事情做到这一步,很难让女儿留在原来的班级读书了,所以主动转学到附近一所民办学校。

红星新闻的新闻发出来不到一周,10月21日,知乎出现了一封公开信,发信人自称是转学女孩的同学母亲,但不是家委会成员,要求从另一个视角来描述转学事件。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3880712

她认为转学女孩的父母有点偏执好斗,而且双重标准。自己的女儿在班里管纪律的时候,和其他孩子爆发冲突,并没有反思班干部滥用权力的问题。但她最核心的观点是这样两段话,静静帮我读一下。

但就我来说,老师布置作业是天经地义,我也不希望孩子回家就玩,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考试考过来的,我和孩子爸爸家庭里父辈都是普通的工人和农民,从小就觉得学习的年纪就得有个学习的样子,作业还是应该有的。

你给自己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要用自己的一个牺牲,换来整个教育制度的全面改变,我实难苟同,你太瞧得起自己了,你的偏执和对老师轻蔑的态度,从你给老师的微信里已经暴露无遗,我赞同储殷老师的那句,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让自己的孩子来买单,可实际上参与买单的,不是还有我的孩子吗。

接下来,10月27日,钱江晚报采访了转学女孩的妈妈。这位女士列举了更多的事实,对其他家长表示不满,同时指出,在请愿书上签字的家长,也有人并不赞同强势的家长委员会,但不得不为了稳定,迎合大多数家长的意见。

这个采访最重要的内容,是转学女孩的妈妈完整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静静也帮我读一下

https://rss1.thehour.cn/news24/zaker/article/477461

从阶段性的教学成绩上来看,翟老师作业多、管得严,似乎教学效果更好,但这样并不利于孩子长远的发展。

如果老师只是对孩子进行知识性的灌输,而丧失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即使现在死记硬背拿到分数,他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够的。这是一种训练,而不是教育,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是没有后劲的。

整个过程中,很多家长也劝我,你要忍一下,随大流一下就好了。但扪心自问,在孩子这件事情上,我做不到从众。

我思考的出发点是,什么是爱?绝大部分的家长可能觉得,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有了好成绩,读了好大学,有一份好工作,就是给孩子最大的爱。但我觉得如果真正爱一个人,应该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考虑他的感受,尊重他个体的发展,而不是按照你想要、你规定好,或者设计好的路线去走。

从女孩母亲翻墙进入校园,到联名信事件成为全国新闻,两个事件中间,教育部发出了一份重要文件《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

http://www.pingdu.gov.cn/n2/n653/n654/n663/210426141403016388.html

[图片]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994140399269358&wfr=spider&for=pc

文件明确规定,小学生一二年级没有任何家庭作业,其他年级的作业也尽量在校内完成。这一点非常符合转学女孩家庭的诉求,而且我也不相信女孩转走之后,她原来的班级会严格落实教育部的文件。所以,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女孩母亲也引用了国家的新政策:

从大的方面来说,现在国家推行“双减”政策,在学校里需要具体体现在执行者身上,也就是教师的身上。但是在现实层面,这些常常得不到完全的实现,尤其是当它在某一个区域内成为普遍性现象,家长有不同的声音时,就会面临很大的阻力。可以说,在初级层面上,它已经脱离轨道了,无论是在教育政策层面,还是儿童健康发展层面,都是脱轨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还选择了顺从,就等于把自己的孩子放弃了。

我没有随大流去“鸡娃”,因为我觉得,娃是“鸡”不出来的,要接受自己和孩子都只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但我倡导的并不是所谓的个性化快乐教育,我认为学习应该付出努力与艰辛,只是希望这种努力与艰辛保持在健康的范围内,保持在国家政策与教育方针所倡导的范围内。

在这之后,驱逐转学事件最近一次得到媒体关注,是11月26日南方周末的长篇报道。

https://new.qq.com/omn/20211126/20211126A05IBT00.html

这篇报道细节很多,我推荐大家都去读一下。这里我只说一点,南方周末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学校和所属社区的联系,思考深度明显超出了其他媒体。

报道的开头指出,驱逐转学事件真正的发生地不是小学,而是金华园小区。这个小区已经有10年的房龄,但属于市政府公务员的定向居住区,配套设施齐全,尤其是教育资源强,所以房价比周边高30%,属于贵阳顶流小区。

转学女孩原来上的小学,是专门引进的北师大贵阳附小,教育水平全区第一,只对金华园小区居民招生。所以,学生父母或者是公务员,或者是专门来买学区房的富裕中间阶层,比如说商人,教授、律师和银行职员。这些家长基本上都受过高等教育,重视孩子的成绩。转学女孩的父亲拥有自己的中医院,母亲是一个社科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在这些外部条件下,一个不拼命激励子女超前学习的家庭,无论性格好不好,都显得很另类。

转学事件发生之后,一旦知道这个家庭曾经举报老师超纲教学,超额布置作业,对他们的围攻迅速从班级家长群扩张到整个学校,整个小区。录音表明,校长在内部会议上曾经放出气话,说要去打那些给转学家庭通风报信的家长。而小区业主群内不断有人建议,调查转学家庭的门牌号码,要上门威胁,打架,甚至做好了把人打伤的准备。把矛盾挖掘到这一步,南方周末的记者证明自己的调查能力依然可以藐视中国其他媒体。

[图片]

南方周末报道之后,这个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持续上升,知乎的相关话题下有2500条回答,比较热门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两类。

第一种是批判这个家庭不遵守中产阶级的普遍道德,比如说拒绝出钱一起购买演出服,计较送给老师200元的钢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2632606/answer/2184701075

第二种观点是支持受处分的班主任,认为这才是新时代需要的教育骨干。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2632606/answer/2199733512

总的来说,网络社区的讨论气氛和金华园小区的业主群差不多,都在批判转学家庭。

介绍到这里,新闻核心内容和媒体传播经过基本讲完了。在看了各家媒体报道和网络信息之后,我的直觉是,尽管转学女孩的母亲自称日常生活情商很高,只是因为女儿才较真,但他们夫妻俩肯定都是不容易打交道的人。无论是当合作伙伴还是谈判对手,我都不希望遇上他们,避免造成谁也得不到好处的双输局面。

另一方面,我也同样不喜欢两次发出驱逐请愿的家委会,或者说我害怕这个强迫每个人公开表态的制度。

从投票的意图来说,公开的记名投票主要用于自愿加入、有明确主导理念的团体。因为主动进入团体的人,理应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对于被动加入的团体成员来说,公开投票并不是一个好方案,因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被迫把自己的立场展示给给别人,甚至是暴露给利益相关人。这份压力很容易导致一些人不敢展示真实立场,从而扭曲投票结果。

现在班级家委会连续两次发动公开的签字驱逐活动,不仅是对转学的女孩滥用了精神暴力,也是对可能反对或者中立的家庭施加了精神压力。在互联网上逼人表态已经是恶习了;在现实中逼人公开表态是更危险的行为,我不希望任何人在未经明确授权之前就使用这份权力。

另外,按照一般的民主程序来说,如果一个代议制机构以绝对多数提出的重大决策,被更高一级的力量驳回,这个代议制机构就应该自行解散,重新选举来保证自身的合法性,类似于议会重新选举。家委会第一次提出的驱逐倡议未能生效,委员会并没有自行辞职重选,反而隔了一段时间重复提出相似的驱逐建议。我很难理解委员会的运行逻辑。

督工你认为家长委员会需要行为规范。国内有没有相关法律呢?

就我目前查到的资料,中国没有任何人大立法,或者各部门的行政法规设计过家长委员会。只有教育部出了一份地位不高的文件《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我读一下选举方法: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1202/t20120217_170639.html

学校组织家长,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出能代表全体家长意愿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特别要选好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人。

“一定的民主程序”,文件说的很模糊,据我在现实中观察,往往就是学校指定了。

接下来关于家长委员会的职能,文件倒是说的很明确。

第一项职能是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予以支持,积极配合。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帮助学校改进工作。

这意味着家长委员会只能对学校的工作进行被动建议和监督,不能主动替学校发起决策。

第二项职能是发挥家长的专业优势,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我就不展开说了。

第三项职能是沟通学校与家庭。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的重要工作和准备采取的重要举措,听取并转达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学校及时反映家长的意愿,听取并转达学校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促进学校和家庭的相互理解。

这一条说的也模糊,家委会可以转达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但这一句放在通告学校的工作后面,似乎是说家委会只能在学校决策之后再搜集反馈。但无论如何,家委会没有权力主动发起请愿投票,更不能发起公开记名投票。这两次投票他们肯定是越权了。

越权了,就要讨论是谁的责任。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国家和教育部对家长委员会的规定非常弱,很多行为在法律上的地位处于模糊状态。但为了减少麻烦,增强对家长的影响力,城市公立学校又非常喜欢利用家长委员会来推进工作,默许教务处甚至是班主任直接对家长委员会施加压力。所以,就这两次驱逐活动而言,学校不能完全推卸责任,至少以后要对提醒各级家长委员会,哪些行为属于越权乃至涉嫌违法。

接下来我们再看教育部的文件,对设立家长委员会的目标倒是说的很明确。

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家长委员会的重要意义。

“让人民满意”的目标很好,这意味着从整体的角度来评判教育,不是只考虑少数家庭的需求,也不承认孩子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每个人的孩子都是人民的孩子。但是,在具体问题上,谁代表人民很难说。

这个转学女孩的父母不一定代表人民,但那些用公开投票来表态的多数家长,也很难说就能代表人民管理教育。他们组成了特定班级的家委会,主要原因不是他们代表人民利益,而是因为有钱买学区房。如果我们真的要追求“人民满意”的目标,就必须抛开这些被自己的阶级、房产甚至是私人恩怨主导的父母,完全站在人民的孩子一边,才能想清楚问题。

具体到这次贵阳小学的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背景,就是相对现行小学教育大纲规定的文化课教育内容来说,六年时间似乎有点太长,给加强应试训练,超前教育抢跑留出了余地。

几十年前,正牌师范毕业生非常罕见,大多数农村小学都是中学生毕业当民办老师,甚至是学习较好的小学生毕业之后,直接给小学低年级上课。依靠这种师资力量,六年时间完成基础文化课已经不容易了。

现在师资力量水平明显提高了,面对比较充裕的六年小学时间,我们有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增加内卷力度,让小学生把时间用来钻研各种刁钻的解题方法,或者是准备各种各样的加分竞赛,提前学习中学内容。

第二个选择是缩短学制,六年小学压缩到四年,提前开始中学教育。

第三个选择是保持现有教学大纲不变,把实际上过剩的小学教育时间用在其他方面,丰富教育内容。

作为过去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家长,我不喜欢第一个考试内卷的选项,因为我发现在营养条件提高的同时,小学生的体质在下降,不能再提高应试教育的强度了。

第二个缩短学制的选项我也不认同,和上一代学生相比,当代小学生的社交圈在收缩,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也在减少。如果强行用缩短学制的方式来加强教育密度,提前上中学的孩子,很可能缺乏健全的人格。

所以,我接受第三个选项,划出固定时间,甚至拿走一部分寒暑假,组织集体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加社会实践,让小学生充分享受教育升级的好处,拥有一个完整而快乐的童年。对详细内容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回顾一下8月1日我在308期睡前消息提出的观点。

想清楚了小学教育的问题,回头再看贵阳的家委会问题,必须承认,在总的立场上,被迫转学的女孩妈妈是对的。她坚持的观点,恰恰预告了今年国家全面推行的“双减”政策。她在早期和老师争论的时候还提到,中小学的应试压力过大,对学生抑郁症比例增加有影响,这也不是无理取闹。

但是,我们也不能说那些主导了家委会的中产家长就是错的。在当前的中考和高考压力下,教育抢跑和过度应试教育,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多占一些教育资源。他们当年沿着这条路,给自己抢到了中产阶级的地位,当然也希望下一代复制自己的成功。最起码,在其他学校必然要搞超前教育的背景下,自己的孩子不能落后。

至于公立学校的老师,他们主要的考核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当然也会选择内卷化的教育方式。最终,我们看到青少年近视率不断上升,社交能力越来越差,大多数人直到大学,才开始试着和同龄人合作。这种无效内卷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

所以,贵阳的家委会冲突还是反映了老问题,就是国家提出了先进的教育改革思路,也有一部分家长认同国家的改革方向。但是国家并没有真正为新的教育秩序投入资源和人力,只是发几份文件就期待旧秩序自己主动改革。结果必然是大多数人继续用自己的方式搞低效率的教育内卷,少数人拿着国家政策追求虚无缥缈的进步。两方面用举报和谩骂的方式相互攻击,教育水平停在原地不动。

这个现象有点像当前美国和欧洲的政治格局。保守派类似于主导了家委会的中产家长,不承认社会结构已经陈旧过时,坚持要在现有框架下解决问题,甚至打算让退回几十年前的“黄金时代”,选出特朗普这样的民粹领袖倒转历史车轮。他们虽然解决不了社会的长期矛盾,但至少能提供一个勉强能运转的社会方案。

而改革派类似于转学女孩的母亲,承认社会深层矛盾即将爆发,强调要改造社会结构。但他们往往只从道德批判的角度去推进改革,不考虑为新的社会建立经济基础,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结果就是和保守派僵持不下,政治改革和经济进步都停滞。我们的媒体评论美国欧洲社会的时候,很清楚他们的缺点,现在我们需要用类似的逻辑来考虑自己的教育问题了。

这次贵阳爆发的家委会矛盾,根源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个体教育的矛盾。我们养育孩子无非是两个目标,希望他们生活幸福,希望他们的生产能给我们这一代人兑现养老金。这两个目标,都要求下一代人进行高效的社会化大生产,有纪律,有组织,有竞争,但不能搞无序竞争。

但是,在培养新一代人的时候,教育实际上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父母一方面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被迫以家庭为单位,带着孩子参与过度竞争。这是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越投入资源,问题可能会越严重。我们必须用超越习惯,甚至超越直觉的一些办法来解决问题。

比如说,这次转学女孩患有长期的过敏性咳嗽,随时有发展成哮喘的趋势,她的爸爸自己开了一家中医院也束手无策。父母几次和老师爆发冲突,都和孩子的病情有关。

一般认为,过敏是因为碰到了不常见的脏东西。但是从全世界来看,所有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恰恰是在污染开始减少的时代,会出现过敏性哮喘病例爆发式增长。这是因为工业化带来了过于干净的童年生长环境,对儿童免疫系统刺激不足,增加了过敏和哮喘概率。从这对夫妻的行事方式来看,孩子习惯性过敏,很可能和他们过于关注自己的生活小环境有关,家长和孩子都缺乏常态化的社交。如果他们能换个思路,早点和孩子一起积极融入周边环境,也许过敏反而会缓解。

对于整个社会的教育僵局,我建议的反直觉新方案就是社会化抚养。今年的第296期睡前消息308期睡前消息节目都提到过,我这里就不再重复方案了。如果有观众想听比较完整的陈述,我建议大家就在站内搜一个ted视频,标题是《社会化抚养 or 我们配做父母吗》,应该可以回答大家的大多数疑问。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i4y177GJ

但是,要想让全社会能接受社会化抚养的改革方向,心甘情愿拿出钱,交出一部分抚养权,我们还得说清楚,社会化抚养的“社会”,是个什么社会。

前面我说贵阳转学事件首先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和个体教育的矛盾。它背后的另一个矛盾,就是阶级文化和国家统一教育之间的冲突。大多数中产阶层刚刚实现通过考试实现了阶层上升,既担心阶级下降,也期待更进一步的上升,所以对内卷化教育最执着。而那些买不起学区房的底层,或者已经通过其他方式坐稳了位置的上层,对“双减”教育改革的接受度就高一些。

如果我们不做阶级分析,让人民在被割裂的状态下自由选择教育改革方向,中产阶级一定会掏钱支持一大批加强版的私立衡水中学。当年英国中上层阶级把类似的私立学校称为公学——Public school。从网络评论来看,中国中产阶级也很想宣布私立衡水中学是社会主义教育模范。如果建不起私立的衡水公学,他们就会要求自己用学区房换来的公立学校带头,搞内卷化教育。贵阳北师大附小这一类寄生于高档地产项目的学校,建设和运营资金本来就来自中产阶级的购房溢价,迎合小资产阶级的教育理念是必然的结果。

好在我们的国家并没有被中产阶级的错误理念困住,还在推进教育改革。今年的改革力度尤其大,全面打压私立中小学,强调公立教育为主体,连几千年来盛行的私立补习班都消灭的差不多了,这是正确的第一步。

但是社会主义并不是简单地消灭竞争,不是低水平的平等,我们必须为社会化抚养投入财政资源,同时建立新的法律体系,保证社会化抚养能顺利转移抚养权。否则改革就会停在打破旧制度没有新制度的状态,全中国孩子都会遇到类似于贵阳转学女孩的麻烦。

但无论是多收税筹集资金,还是立法转移抚养权,前提都是达成牢固的社会共识。为了达成共识,着在教育改革之前,我们需要一场全社会的大讨论,确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为下一代人规划社会建设目标,然后才有顺利的教育改革。如果不塑造社会共识就搞教育改革,来自不同阶层的观念一定会给教育带来更多的混乱。这就是贵阳家委会事件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

好,感谢各位观众,到今晚为止,睡前消息已经走过了360期,希望过去的两年半时间只是一个顺利的开始,我们周五再见!


359一个水电站点亮半个非洲十二月(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