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睡前消息文字版 >
- 2022年(374) >
- 三月(400)
睡前消息406期:印度审案慢,越南造鞋快,美国深海打捞强
2022年3月15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406期
睡前消息406文稿:印度审案慢 越南造鞋快
大家好,2022年3月15日星期二,欢迎收看第406期睡前消息,请静静介绍话题。
印度审案慢
2月18号印度一个特别法庭对2008年古吉拉特邦系列爆炸案做出判决,38人死刑,11人终身监禁,创下了印度独立后一次性判处死刑人数最多的记录
[图片]
https://www.sohu.com/a/523736026_123753?qq-pf-to=pcqq.c2c
2008年的爆炸案造成56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当时震动了全印度。但案件发生在2008年,已经过去14年,为什么直到现在才做出判决。
[图片]
[图片]
说起印度司法体制问题,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印度的警察。2017年有一份报告显示,印度人之间发生严重纠纷之后,只有9%会找警察投诉或报案,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最终放弃司法解决,主要原因是警方不作为,甚至对报案人施加压力或威胁。在所有的报案中,只有18%是一次报案成功,其中又只有31%能让警方立刻登记。
[图片]
但是,对于这种震动印度全国的爆炸案,印度警方的表现还是可以的。当年的爆炸案发生在7月26号,8月15号印度警方就抓到了第一批嫌疑人,所以这次判决慢的原因不是警察。
印度媒体报道,到2009年末,爆炸案就正式进入了法庭审理阶段,过去13年换了八名主审法官。频繁更换主审法官肯定会严重影响司法效率,但反过来看,低效率工作似乎并不影响晋升,因为第一个负责爆炸案的的主审法官已经升任印度最高法院法官了。
[图片]
现印度最高法院法官贝拉·特里维迪(Bela Trivedi)是本案首任主审法官
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explained/ahmedabad-serial-blasts-case-of-2008-recalled-7767130/
本次的庭审流程是去年9月结束的。但庭审之后,法官还需要整理证据,写判决书。所有被告的判决书加起来7000多页,就算有助理帮忙,法官还是把流程又拖了5个月。
现在判决书下来,案子也不算完事,因为2月的判决只是一审结果,被告律师已经宣布上诉。作为重大案件,上诉流程几乎肯定会走到印度最高法院。
之前,印度前总理拉-甘地1991年被刺杀,三名幕后凶手到2011年才走完所有法定程序,拖了20年。因为审理过程拖得太久,这几名犯人把关押太久作为新的上诉理由,在2014年获得了减刑。
[图片]
http://news.sohu.com/20110812/n316199556.shtml
[图片]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219/c157278-24404437.html
再看1993年孟买系列爆炸案的案犯,最后一个归案的罪犯是2005年回到印度的,但是2017年9月才判决,距离案发24年。
[图片]
[图片]
http://www.factstoday.in/journey-history-sheeter-abu-salem/
只有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案的流程稍微快一点,因为基本可以确认巴基斯坦官方提供了支持,激发了全印度的愤怒。但唯一活捉的凶手还是在监狱里过了4年才执行死刑。
[图片]
http://news.cntv.cn/world/20121122/100557.shtml
这次判决的古吉拉特邦爆炸案总的来说还算一个印度国内案件,花20年处死第一个罪犯,应该不算很夸张。
但印度人也并没有发动抗议,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正义必须迟到的现实。
[图片]
截至2020年3月末,印度最高法院有6.1万个大案压着没判,次一级的高等法院积压400万件,下级法院合计有3000万件积案需要处理。
[图片]
[图片]
印度高等法院和下级法院案件受理和结案情况(2015年)
https://doj.gov.in/sites/default/files/ASCI%20Final%20Report%20Page%20641%20to%20822.pdf
如果一个普通的新案件交到了高等法院,平均三年零一个月可以得到处理。到了下级法院,平均每个案件的审理时间是六年。过去十年,这两个周期继续延长。有的印度法院还在继续审理一些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的案件。
[图片]
印度悬挂未处理案件比例
[图片]
https://doj.gov.in/sites/default/files/ASCI%20Final%20Report%20Page%20641%20to%20822.pdf
[图片]
[图片]
2010年印度安得拉邦高等法院一名大法官公开宣称,即使积案数量不再增加,印度法院也需要320年才能把所有积案清理掉。
[图片]
https://zeenews.india.com/news/nation/courts-will-take-320-years-to-clear-backlog-cases_609123.html
审理过程拖这么久,当然不是起诉一方的好消息,但也不是犯罪嫌疑人的福利。
印度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印度监狱中三分之二的囚犯是还在审理中的嫌疑人,有28%的被告宣称,他们被关押的时间超过了起诉罪名的正常刑期。所以很多人宁愿选择直接认罪,至少服刑期可以有个准数。
[图片]
[图片]
https://www.ozy.com/around-the-world/two-thirds-of-indias-inmates-have-not-been-convicted/94448/
这么多积压案件,是因为印度人喜欢起诉打官司吗?
相反,印度民间纠纷交给司法系统处理的比例很低。201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即使发生了严重纠纷,印度人也更愿意通过非正式的司法体制解决问题,更相信亲友、村庄或地方领袖,乃至种姓及宗教组织。最后才会找警察和律师。
[图片]
[图片]
这一方面是因为印度传统社会的秩序继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印度司法系统性价比太差的结果。印度普通人认为法院判决慢也就算了,收费还不低,宁可找民间机构自己调解。
[图片]
2017年在印度出庭,平均每人每天要花费1050卢比,折合100元人民币,相当于每个印度人一周的可支配收入。另外,有42%的人被索贿,其中差不多六成支付了贿赂。除非是完全绕不过政府的重大矛盾,否则印度人是不愿意去法院的。
[图片]
印度的司法效率为什么会这么低?
印度法律体系是从英国殖民时代继承的,法官是司法体系的核心。对于司法效率低问题,印度人自己想得很清楚,核心原因是法官人数不够。
印度法律委员会(the Law Commission)在1987年就提出过报告,建议每百万人配备50个法官。但截止2018年,印度每百万人只有19个法官。
[图片]
这百万分之19名法官还不等于实际能判案的人数,只是印度行政和立法机关批准设立的法官职位总数,是司法能力的理论上限。2016年印度司法部统计,全印度不到2.4万正式法官职位,6160个职位空缺,在岗率不到四分之三。
2016年的报告显示,印度高等法院法官如果想及时审理手头所有的案子,他们在每个案件上平均只能花5到6分钟。压力最大的加尔各答管区法院法官,平均每人要同时处理163个案件。按开庭时间算,每个案件只有不到3分钟可用。所以法官只能把很多案件不断推迟。
[图片]
[图片]
最近有个消息,印度人口刚刚超过了中国,而中国的法官编制最高达到20万,其中实际从事审判工作的也有12万人,至少是印度的5倍。印度司法效率低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图片]
http://news.sohu.com/20130725/n382586635.shtml
[图片]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4pd1
但这也不完全是英国殖民传统的问题,因为其他英国殖民地的司法问题没这么严重。按人口算,印度人均法官数量,只有马来西亚的六分之一,南非的百分之四十,印度还是要到自己身上找原因。
[图片]
2016年4月份,印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塔库尔(Tirath .Singh. Thakur)公开抨击印度政府没有不重视法官人数问题。5月份他再次说,印度全国至少需要7万名法官,实际在任人数不到两万。
[图片]
https://www.livemint.com/Politics/3B97SMGhseobYhZ6qpAYoN/How-many-judges-does-India-really-need.html
但是,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无权扩大法官编制,只能加快填补缺额,最多再给印度增加6000法官。但就连这一点,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
[图片]
https://byjus.com/free-ias-prep/appointment-and-removal-of-supreme-court-judges/
要当印度下级法院法官,首先要通过司法服务考试挑选。司法服务考试是印度参加门槛最高,难度最大的考试之一。2014年德里司法服务考试招聘85个职位, 1000个有法学学位的候选人,只有 115 人通过初选。比例看起来还可以,但是被淘汰的人包括了68名外地的现任法官,说明考试的随机性很大。
初试之后是面试,一般认为,必须与现任或退休法官有私人关系才能入职。如果没有亲近人士入选,主持者宁愿让职位空缺,所以在岗率只有四分之三。
[图片]
[图片]
https://www.freepressjournal.in/analysis/nepotism-hovers-on-indian-judiciary-olav-albuquerque
[图片]
一旦入职,按照印度惯例,除非自己跳槽或者退休,印度法官几乎不可能被免职或者降级。所以除了职业道德和个人野心以外,没有任何考核标准能强迫法官加班。印度最高法院全年工作日193天,高等法院210天,初审法院245天,都低于印度正规单位的平均工作日。印度人自己做过抽样统计,在工作日里,法官们实际的平均工作时间也不到一半。
[图片]
法院时间利用率
最后还有2个制度性因素,印度很少有专门法庭,法官们分配到的案件类型很随机,往往要重新学习相关背景知识才能做出判罚。同时印度法院没有专门的高级管理人员,都是资深法官分出精力处理行政事务,这进一步降低了印度的司法效率。
[图片]
[图片]
[图片]
把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看,印度的司法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是整个统治阶级缺乏改变现状的勇气,不愿意大幅度增加拨款,让法官数量跟上现实。宁可根据惯例把问题留到下一届政府。
二是法官在总数稀缺的条件下,形成了行会意识,会积极利用各种惯例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待遇,拒绝配合改革。
比如说,前面提到印度最高法院全年工作193天,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继承了英国殖民地的假期制度。当年英国法官从本土来印度工作,不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夏天不是回英国,就是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避暑区生活,所以要放超长暑假。同时,英国人信基督教,所以要从12月下旬开始放一个超长的圣诞新年假期。这两个惯例被印度法官继承,独立75年一直不改,既体现了统治集团整体的惰性,又体现了法官群体自身的行会特征。
不过,印度法院的问题,是过去几十年慢慢累积的,独立初期,印度社会以农业人口为主,社会矛盾没那么复杂,案件积压问题还不严重。最近一代人,印度工业化提速,流动人口增加,社会矛盾复杂化,这才导致司法效率问题彻底爆发。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也经历了类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而且速度更快,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类似的矛盾。我们358期睡前消息无人机时代,小国比大国更积极 提到过,去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要求解决各级法院年底不立案问题,原因是各级法院按年为单位统计结案率,考核各级法院干部。所以法官最讨厌年底接到案子,影响当年的结案率,形成了“年底不立案”的行业惯例。这既是制度考核问题,也侧面说明中国的法官数量也不是非常够用。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6841310.html
刚刚结束的两会,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在中央提了一个建议:动态调整员额法官及法官助理数量,办案多的地方,不能被现有额度限制。同时向社会选拔优秀审判人才,不一定要完全在体制内培养法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283945505410179&wfr=spider&for=pc
李修松举了安徽省的例子,2019年全省员额法官人均办案270件;2020年涨到311件。城市化的基层法院压力尤其大。合肥市法官人均结案400件;其中庐阳区人均结案600多件,包河区法官是793件。这还不是最夸张的,贵阳市有个法官,全年审理了1498个案件,结案897件,还有601件转入2021年待办。
https://www.sohu.com/a/528530678_782349
这当然可以说中国法官相对负责,愿意加班工作。但李修松委员同时指出,代价就是案件质量下降,优秀的法官选择辞职去当律师,同时审理周期也在逐渐增加。看着印度的先例,我们必须把案件积压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国人为了及时的正义,必须承认正义是有成本的。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1JTD7CP0521X215.html
越南造鞋快
根据2021年数据,越南鞋类出口在2020年已经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0%。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第一制鞋业大国,但出口份额下降到60%左右。出口额比2015年的最高峰少了4300亿。
最近几年,制鞋业一直向越南、印尼、印度、孟加拉国这些劳动力便宜的国家转移。同时国内也一直有人要用用智能制造技术改造生产线,和廉价劳动力竞争。
[图片]
http://www.zisen56.com/art_1210194_47491731.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118626860817419&wfr=spider&for=pc&qq-pf-to=pcqq.c2c
督工,中国能靠智能制造重新垄断制鞋市场吗?
在当前阶段很难,考虑到制鞋市场的特殊性,现有的智能制造技术可能更有利于制鞋业向越南这种初等工业国家转移。
除了手工做的高档鞋,流水线造鞋大体上可分成4种,胶粘、模压、注塑、硫化。而无论是哪种制鞋工艺,又都可以大致分成面料裁断,针车缝制,最终成型三大流程。
裁断流程
[图片]
针车流程
[图片]
成型流程
[图片]
成型流程中的生产作业流程
[图片]
英国纪录片《鞋厂探秘》中,10:00-12:00展现了裁断流程,19:00-22:00为针车流程,40:00-42:00为定型流程。
中国温州鞋厂。
全世界的鞋厂都这么分,经济原因是工业化生产需要拆分工艺,把同类工作归并到一起,进行标准化操作。物理原因,就是需要把立体形状的鞋子分解成一系列平面、标准化的组件。
现代制鞋业,包括越南、孟加拉的制鞋业,都是一个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的行业。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再廉价,也不可能靠纯手工流水线获得成本优势。
同时,虽然使用了大量机器,现代制鞋业仍然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如说运动鞋代工巨头华利集团,近年总成本有20%是直接人工成本。
[图片]
这是因为那些已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的环节需要人工发挥灵活性去衔接,还有几个工序无法自动化。比如说,现代的裁切设备已经能自动在一块原料上规划工艺,用最小的损耗切出需要的皮料。但是,如果用智能化机器运送皮料和裁出来的半成品,送到下一个工序,成本就太高了,这个环节基本上要用人来完成。
[图片]
[图片]
智能制造演进路线图,出自李杰《从大数据到智能制造》
[图片]
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已经有很多人考虑过用智能机器取代剩下的人工了,但是制鞋工厂算了算成本,宁可继续用人,或者搬家到越南去。目前呼吁用智能制造来留住制鞋业的声音,主要来自智能制造设备的生产商,或者是制鞋业传统集聚地区的地方政府,而不是造鞋工厂本身。
地方政府愿意给这些智能设备生产商提供很大的优惠,传统的鞋业出口地区也有非常成熟的配套产业,如果智能设备企业真能用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力,他们自己就会开鞋厂,打败那些传统的造鞋企业。但是,运动鞋代工三大头部企业:裕元、丰泰和华利,目前都把一半以上的产能放到了越南。
[图片]
[图片]
现在的越南和几十年前的中国很相似——人口结构年轻,基本完成义务教育,有很多靠近世界主要航线的港口,还能保证基本治安,必然会努力发挥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制造业。越南2019年工业和建筑业平均月薪286.8美元,中国同一年制造业平均月薪为850.5美元,有三倍的差距。制鞋行业向越南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代工鞋三大龙头的产能布局(2019年)
[图片]
在产生一定规模效应之后,越南工业园已经普及一些基本的生产条件了,比如说及时的通用设备维修服务和稳定的供电。中国工业用电每度超过0.5元以上,用电高峰时段会超过1元,而越南工业用电能压到0.5元左右。中国目前工业用水平均价格每立方米超过4元,而越南能压到3元左右,在可预见的将来,越南还会吸引更多的制鞋厂。
[图片]
制鞋业往外走是大势所趋,中国有什么应对办法吗?
鞋业本身也有一条微笑曲线,两端的附加值高,中间的附加值低。中间是生产环节,一端是是基于精细化工和现代机械制造的制鞋设备、基本原料处理;另一端是品牌运营,渠道管理。现在中国企业像当年的跨国集团一样,把中间部分转移到越南,自己掌握两端,是一个暂时的高利润状态。
[图片]
但是,整个造鞋的产业链也没多长,拿到生产技术的越南企业,必然会向上游和下游延伸。每年胡志明市都有国际鞋业皮革及工业设备展会,今年已经办到第22届,一半以上的展商来自中国。珠三角、福建泉州、浙江温州这些地区有很多制鞋业配套和上游产业,他们也愿意随着制鞋企业去越南。胡志明市宝成鞋业周边就集中了超过二百家配套服务商,保证了产业集聚程度,完善了越南的制鞋产业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NNPBMV6Zts
[图片]
不意外的话,越南很快就要在本土生产一些复杂制鞋机械了,简单劳动力的血汗工厂即将迎来产业升级。中国当年的经验是,只要稳定掌握生产环节,早晚可以把同一条产业链的其他高利润环节拉过来。
中国人肯定不想降低工资去找越南人竞争,所以从长期来看,不能再指望靠造鞋行业这种短生产链行业提供就业和利润,必须去努力掌握高端行业,避免产业层次不上不下,避免同时被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夹击。去年353期睡前消息节目,我们提到了中国28纳米制程的光刻机开发问题,2022年的今天,这方面的好消息还是没有传出来,希望中国的产业升级不要让我们失望太久。
美国深海打捞强
督工,404期睡前消息节目,你说美国在南海近4000米的深度捞走F35战斗机,只用了一个多月,说明技术储备深厚,值得中国注意。很快就有人引用了环球网的视频报道,说捞战斗机的船是中国制造,用这个例子夸美国,说明我们百度用得不好,督工你怎么看?
去年334期睡前消息 ,我们关注过一个深海打捞的新闻,那一期节目对比了ROV水下机器人和人类潜水员的海底工作效率,我说500米饱和潜水基本用尽了人类潜水员的潜力,更深的地方,必须上机器人。现在观众提出了新的质疑,我就从当时的出发点,用百度再找点资料,看看那艘中国制造的打捞船是不是代表了深海打捞前沿技术。
要讨论技术层次,我们首先要看官方怎么评价自己。这次美国捞F35的地方,深度是3700米左右,明显超出了500米的人工潜水极限。所以我用“深海”和“及技术”做关键词搜索。百度列表第二条,是国家科技部2016年的网页:“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指南解读
[图片]
http://www.most.gov.cn/ztzl/shzyczkjjhglgg/zdyfzxjd/201603/t20160303_124425.html
静静帮我读一段:
深海技术与装备一直是国际海洋工程技术研究的难点和最前沿,也是制约我国实施深海战略的关键技术瓶颈。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在深海技术装备方面取得了如“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海马号”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等一系列重大成果。然而,与国际最前沿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016年,中国已经拥有一批能在水下几千米活动的设备了,但还是认为自己和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所以要国家出钱专门解决问题。静静读一下文件确定的投资方向:
重点在四个方面开展协同攻关:
(1)全海深(最大工作水深11000米)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前沿关键技术研究;
(2)1000-7000 米级潜水器通用配套技术及作业能力建设;
(3)深远海核动力浮动平台技术研究;
(4)深海能源矿产开发共性核心技术装备、试采技术研发及运用。
第一条和第四条,强调的都是潜水设备,而不是船,第三条的重点显然是核动力,而不是烧柴油的普通深海作业船。只有第二条,潜水器配套技术及作业能力,似乎和船有关系。
科技部的网页提供的核心关键词,是“”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简称“深海专项”。沿着这个关键词往下查,我们可以找到2018年公布的研发专项申报指南。
文件首先宣布,项目执行周期是2016到2020,其中2018年要支持3个项目方向。前两项和2016年的文件相同,第三项是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其中绝大多数设备开发目标,都围绕着深海潜水器进行。和造船相关的计划,只有两个小类别,一个是吊装潜水器的绞车,一个是配合无人潜水器的收放设备。后面还有一个打捞深海大吨位沉船的研发计划,但主要是用气囊浮起大吨位沉船,和打捞几十吨的一架战斗机关系不大。
https://service.most.gov.cn/u/cms/static/201712/130945376yb6.pdf
2018年8月,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立项名单,一共35个项目,和船有关的内容只有三项,分别是是12号、13号和19号,正好和上一份文件的计划对应:
https://www.sohu.com/a/245602649_726570
[图片]
2019年国家又公布了一次深海专项的申报指南,这次集中在深海滑翔机、电气设备和油气勘探,更是和造船没关系。
http://lxy.bjfu.edu.cn/docs/2019-10/20191009153334957339.pdf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国家认为深海打捞的技术重点是深潜设备和配套的电气技术、电子技术,尤其关注深海ROV机器人,而不是造船。我用深海ROV机器人去查论文,在《船舶物资与市场》杂志2021年第十期找到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作人员的文章《深海作业型ROV系统概述及展望》。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T1I06RN0511DV4H.html
其中第二部分明确提到:“国内ROV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且技术相对落后”,所以海洋调查机构非常依赖外国设备。至于差距到底在哪,文章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静静帮我读一下:
总体上,国内具有ROV总体制造和集成能力,下潜深度可达到国际同等水平,与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一些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被垄断,不能实现技术的产业化。
现在是2022年,深海专项已经执行完毕了,从上面的文章来看。科技部的投资基本解决了深海机器人的有无问题,但国产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还是要靠进口,产业化也有差距。这次美国出海捞飞机,搜索和打捞,用的都是自己的深海机器人,只有潜水支持船是中国卖给新加坡的,不能因为一艘船就无视关键工程环节的差距。
当然,也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中国在造船方面明显领先美国,所以科技部的投资重点跳过了潜水支持船。我查了前几年中国深圳招商局重工船厂给新加坡的供货资料,一共是六艘船,船长111米,最大起吊能力是150吨。
和普通的货船相比,潜水支持船有几个最重要的特殊指标:
一个是整体结构设计要给潜水设备留出充足空间,这方面,中国的船厂只负责造船,设计是挪威Marin Teknikk公司负责。
第二个指标是稳定吊住潜水设备的起吊能力,这方面的设备,也是挪威的tts公司提供。
第三个指标是船体本身要稳定,不能海面上来点风浪,就带着水下的潜水器一起动。这主要靠DP2级或者DP3级的动力定位系统来维持动平衡。从网上公开资料可以看到,毕加索号和其他几艘船,都是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把动力定位系统运到中国来安装的。
http://www.eworldship.com/html/2015/Manufacturer_1103/108280.html
所以,在潜水支持船这个次要设备上,中国的主要贡献只是船体,核心指标还是要欧洲技术来保证。
我们这里比较的是美国,所以我们还要看看美国有没有类似的造船能力。我用负责总体设计的挪威公司(Marin Teknikk)做关键词,很快发现,2013年,这家公司就给美国阿拉巴马州的船厂设计过类似船型,用于墨西哥湾深水作业。
美国自己造的船上配有250吨吊机,支持2艘4000米级的潜水器,明显比中国造的那几艘新加坡船要高一个档次。这次美国到中国南海捞F35租新加坡的船,,不是本国没有,也不是本国造不出,只是因为美国在新加坡预置了一批深海设备,直接调用新加坡打捞船比较节约时间。环球网的新闻不能证明美国依赖中国技术,恰恰体现了美国在物质和外交两方面的世界霸权。
回到前面那篇介绍ROV机器人的文章,里面提到中国最大的短板是产业化应用。而美国深海项目的强项就是应用经验。
1968年,苏联有一艘K129战略潜艇携带三枚核武器在太平洋巡航,因为技术问题自爆沉没。核潜艇不会和本土保持连续通讯,所以苏联人自己都不知道核潜艇丢在哪里。但是美国通过跨大洋的水声监听系统,确定了核潜艇爆炸地点,决定悄悄把船捞上来。为此,美国海军和中情局找霍华德.休斯的民用公司做壳,专门造了一搜深海打捞船,以勘探太平洋海底矿产的名义,在5000米以下的深海捞到了半条苏联潜艇,拿到很多机密信息。如果不是后来泄密导致苏联抗议,美国人能在5000米深海把4000吨的潜艇都捞上来,这已经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了。
深海作业有很多不确定性,美国人在深海捞东西也不是每次都成功,但只看最近几年,美国人和盟国在3000米海底捞起过日本的H2火箭核心部件,在北海道附近捞过另一架F35的残骸。而美国的海洋无限公司随时都在搜索大洋,已经帮阿根廷和法国找到了失踪潜艇。这些常态化的工作,是美国用一个多月在中国南海3700米水下捞走F35的前提。
相比之下,俄罗斯在100米水下捞自己的核潜艇,捞了差不多一年;去年中国帮助印尼在800米水下捞潜艇,虽然找到了一些部件,并没有打捞潜艇主体,只能算是部分成功。我说中国在深海打捞方面要向美国学习,要把美国的技术当回事,绝对不是开玩笑。
在分析深海打捞技术之前,我简单论述了越南制鞋业抢占中国的市场的问题,最后的评论是,越南已经具备了基本工业化条件,运动鞋这一类产业链比较短的产品向越南转移,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人既然不喜欢低工资,就不应该再和别人拼做鞋,而是要努力往上突破产业,避免被第三世界和发达国家前后夹击。
但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不能正确认识到产业升级的必要性,就会影响全社会为产业升级投入资源。所以,我在观众质疑的基础上稍微多说了几句,希望大家不要因为环球网的一个新闻侧面就嗨起来,认真用百度的确很重要。
2016年深海重大专项实施之后,最近也出现了不少好消息。比如说,前面提到深海潜水支持船需要有动力定位系统,过去我们都是进口罗尔斯罗伊斯或者通用电气,最近几年,哈尔滨工程大学搞的动力定位系统也得到了造船厂和船级社的认可,新的几艘潜水船和采油平台开始用国产装备。在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深海专项”已经升级成“深海和极地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希望这一轮科研能继续缩小我们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
406期睡前消息到此结束,文字内容随后会发在睡前消息编辑部公众号。如果你喜欢睡前消息的内容,请用各种方式帮我们转发。我们周五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