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400期:刘学州事件不能就这么过去,睡前消息编辑部求观众“参与”

字数:7646

2022年3月1日睡前消息文字版第400期

睡前消息文稿:400期 刘学州事件,不能就这么过去

大家好,2022年3月1日星期二,欢迎收看第400期睡前消息,很荣幸和各位观众一起走到了今天。

睡前消息100期是一个长话题,农业部是否允许中国人合法吃狗肉的话题从此开始。

睡前消息200期是我参加观传媒的2020年终秀,做了一场关于科幻的演讲。

睡前消息300期恰好赶上开播两周年,我走出演播室,一起游览了曾经的全国样板集体企业华西村。

睡前消息400期按默认规则应该搞一个花样回报观众,可惜最近疫情有点厉害,我是今天凌晨才从苏州出来的,所以只能老老实实在演播室做节目,但我承诺,本期一定有点和平常不一样的内容,欢迎大家往下看,请静静介绍新闻。

最近世界局势很热闹,但我们的视角还是应该首先关心身边发生的问题。最近几个月突发新闻太多, 2021年底就热起来的刘学州寻亲-自杀事件被盖过去了。但是从2022年1月末刘学州自杀,到现在只有一个月左右,督工你怎么看这起曾经引发全网讨论的自杀事件?

首先我们要确定刘学州死亡的原因。

作为被亲生父母卖掉的货物,刘学州的身份证年龄不太可信。目前关于他的出生日期,有很多说法,从2004年到2006年都有,但无论信哪个数字,他自杀的时候都是一个未成年人,是中国未来几十年最稀缺的年轻人口。

从现在的报道看,我认为刘学州自杀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情绪大起大落,价值观在短期内剧烈波动。最近几年,随着新技术应用的扩展,每隔几个星期,就会出现被拐卖或走失人口寻亲成功的案例,以至于社会舆论场已经把类似的新闻看做一种例行喜事,形成了专门的庆祝套路。刘学州作为一个不知出身的孩子,一定也受到了类似气氛的感染,想象了很多次自己寻亲成功的场景。

从2021年末到2022年初,他没有付出多大成本,就和亲生父母建立了联系,以为自己走进了一个完美的大团圆剧情。结果,他发现自己并不是走失儿童,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拐卖儿童,而是自己父母直接卖掉的,换来的钱成为父母结婚的资本。而面对找上门来的刘学州,亲生父母不仅没有愧疚和高兴,还把他当做一个麻烦,很快爆发了冲突,完全破坏了刘学州之前的预期。

人,尤其是未成年人,是一种很感性的生物,在生活不顺的时候,很容易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一两件乐观的预期上,低估了生活整体的复杂性。而乐观预期早晚会被戳破,这个时候就容易认为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毫无希望,出现精神崩溃甚至自杀行为。

比如说,285期睡前消息分析了一个号称要去“拱白菜”的衡水考生,他代表了一种常见的未成年人心态——作为普通人在中学阶段非常辛苦,期待高考三天翻身,认为进了大学生活就会彻底改观。当他们在大学里发现自己还是个普通人的时候,有些人就会会在学习、锻炼、社交方面都陷入混乱。

还有的人缺乏和异性的交往经验,对爱情的影响力有过高期待,遇到一次美好的恋爱序幕,就认为人生进入了完美阶段,用所有能搜集到的资源来维护感情。结果,无论是恋爱本身出现波折,还是生活的琐事破坏了爱情的完美性,这样的人都容易对整个世界产生绝望情绪,考虑放弃生命。

作为一个多年缺乏家庭照顾的未成年人,刘学州对温暖亲情的期待,在想象中给父母设计的完美光环,都是他用来化解生活不幸的唯一希望,类似于某些人的爱情和大学录取通知书。2021年末,一个月内寻亲成功,刘学州很可能以为自己走进了奇迹剧本。但是接下来几个星期,父母先是暴露了黑历史,然后暴露现实中的缺陷,这在别人看来是普通悲剧,在刘学州自己看来就是天崩地裂,所以会精神崩溃。

刘学州自杀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承担了超出普通人的社交压力。前面我说,自媒体和网民对寻亲故事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文化预期,一旦剧情超出预期发展,就会兴奋地传播。无论是刘学州父母疑似卖掉孩子结婚的行为,还是刘学州自己找父母要补偿的行为,都引发了大量网络讨论和道德批判。但刘学州父母并没有清晰的网络身份,所以实际上只有刘学州看到了这些网络信息。

大多数人,忽然站在舆论场中心的时候,都会本能地惊慌,做出逃避行为。而刘学州本来就因为父母的表现存在情绪大幅波动,再和逃避行为结合,确实有可能产生一了百了的想法。

但是,这两个原因加起来,只能说有可能制造严重的负面情绪,而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罕见。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家庭、朋友、社区或者其他可信赖的渠道释放负面情绪,以及得到指导,学会怎样应对社交压力,怎样看待陌生人的评价。最严重的时候,监护人或者长辈往往会直接把未成年人控制起来,让他们和外部压力隔离,避免情况恶化。所以中国的自杀率并不突出,目前不到万分之一。

在刘学州身上,这些缓冲条件都不存在。亲生父母是问题的来源,养父母去世,学校老师曾经对他有侵害行为,而他最近全部的个人生活都以互联网为中心,也不可能主动断开。所以未成年人刘学州在精神上成熟之前,就对世界绝望了,最后选择肉体逃避来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对刘学州事件的原因分析,最后总结成三个原因:

一是对亲生父母完美想象和父母现实行为的反差;

二是普通人在成年之前,就承受了超额的成年社会社交压力;

三是刘学州缺乏应有的精神保护,没有机会释放负面情绪。

下面的讨论,我要围绕这三个原因进行讨论。

从逻辑来说,第一个原因,父母因素是历史问题,而且很多不合格的父母就算不遗弃子女,也会成为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因素,这方面的影响就像车祸一样,可以减少,但不可能根除。

第二个原因也类似,无论有没有互联网,普通人乃至未成年人都随时可能成为社交场的重要角色。而大多数寻亲的喜剧结局,本来也是借助了舆论压力才成功。所以,这也属于不可避免的社会风险。

所以,核心原因还是第三点,刘学州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未成年公民,仅仅因为被父母卖掉和养父母死亡,就得不到心理保护和精神指导,只承受社会施加的压力,享受不到社会的关怀,在孤独的环境下走向死亡。这就好像一个城市没有消防队和警察,变成废墟和战场是必然的结果,反而不用过多关心违规用火和黑社会最先出现在哪个街区。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刘学州生活在一个法律上的“正常”家庭,因为父母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在学校对同学求助,结果同学把他的个人信息传播出去,导致其他同学纷纷议论刘学州的家庭,最后制造了心理压力导致他在学校自杀。结果必然是父母起诉学校,要求学校找一些人出来承担责任,同时做出赔偿。

类似的道理当然也适合没有父母的孩子,一个人死了,而且是无法对自己负责的未成年人死了,理应有人为这件事承担责任,为这件事付出成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如果我们找不到责任人,责任人就是我们全体。而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如果说不清要谁出钱,那当然就是整个社会一起出钱。

督工,刘学州死亡之后,很多人指责新京报缺乏新闻道德,认为他自杀的直接原因是新京报偏听偏信,报道了刘学州亲生父母的言论,让很多网民攻击刘学州找亲生父母要房子,贪财而无视血缘亲情,给刘学州制造了心理压力。督工你怎么看待新京报的行为?

我来梳理一下刘学州和新京报以及媒体互动的时间线。

2021年12月,刘学州发布寻亲视频,在警方的协助下,见到了生父生母,这期间新京报和其他媒体都发挥了很多作用。

12月13日《新京报》采访了刘学州本人和养父母亲属,发出视频报道《男生自曝3个月大被买回家发寻亲视频》。

http://www.bjnews.com.cn/detail/163939997114106.html

12月15日,刘学州寻亲成功,《新京报》发出追踪视频报道《3个月大被买回家网上寻亲男生已找到亲人》。

https://view.inews.qq.com/topic/767691

1月15日凌晨,刘学州在微博晒出了亲生父亲的朋友圈截图,父亲引述别人的说法,认为刘学州的确是“人设包装、卖惨成功、网络乞丐”。

1月17日凌晨,刘学州在微博发布了亲生母亲拉黑他的微信截图。对于双方闹翻的原因,刘学州在直播时解释过,他一直想追究人贩子的责任,导致养父母这边的亲戚受到人贩子亲戚的威胁,自己不方便再借住。而他放假期间住不了学校宿舍,没有地方可去。因此他向亲生父母提出,给他租一个房子,或者给他一个家,或者给他买个房子。这个要求导致亲生父母“着急了就翻脸了”。

后来刘学州接受河北青年报、济南时报等媒体采访时都重复过类似的诉求。

https://weibo.com/1702896953/LbdzcoWEh?pagetype=profilefeed

https://weibo.com/1711530911/LbjIQfoUl?refer_flag=1001030103_

所以,刘学州本人并不忌讳告诉媒体自己需要房子。可以说这体现了未成年人不成熟的一面,需要成年人进行指导,但至少不应该说类似报道是偏听偏信。

[图片]

刘学州的父母接受采访的时候,要比刘学州成熟很多,反复强调了刘学州要房子的问题。但无论从时间顺序看,还是从对刘学州的影响来看,新京报都不算突出。

比如说,四川的全国性媒体“红星新闻”最先发表了相关内容,标题是《寻亲男孩要求生父母买房被指白眼狼 生父首发声:愿提供学费生活费,买房做不到》。

https://kknews.cc/society/vnr9aj2.html(需翻墙)

这篇报道正文引用了刘学州直播时的说法,“哪怕是租一个也好,给我一个家。”同时也简单采访了刘学州。刘学州表示自己已找到新的住处,与他人合租,这两天都在忙着搬家。

然后,红星新闻也呈现了刘学州生父的说法,称刘学州向生母提出,自己多年来居无定所,希望生父母能给自己在河北买一套房子。而生母认为家里经济困难,提出让他先好好读书,等大学毕业后再考虑买房的事情。

刘学州的亲生父母说,自己表示过欢迎刘学州来大同住在一起,但刘学州没有接受这个提议。他们还认为刘学州养父母家庭的条件不算差,不应该找自己。

从新闻学上说,红星新闻的报道比较全面,除了标题之外,没有歪曲导向的问题。

1月19日凌晨,刘学州发出了红星新闻采访文章的截屏,表示自己很“无语”。刘学州说没有要求在河北买房,只是想要一个家,还说生父从未欢迎他去大同一起生活。

[图片]

刘学州1月19日的反驳显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但我很难说不满是针对媒体还是针对亲生父母,但肯定不是针对新京报。

https://weibo.com/6275961723/Lbo3IFMfF?pagetype=profilefeed

几个小时后,刘学州又在抖音上发布了生父向自己道歉的内容。微信聊天中父亲做出道歉,承认“过意不去”,保证再也不会(向媒体)评价刘学州。刘学州回复:“听到后很开心。”

1月18日,新京报的账号“@紧急呼叫”采访到刘的母亲。她表示当年未经家人同意生下孩子,没有经济支持,只能把孩子赠予他人,原话是“最关键的是当时我们没有养他的能力”。亲生母亲也承认送孩子的时候收了钱,但只是个“买营养品的钱”。

对于拉黑微信,亲生母亲说,只是想重新获得平静的生活,因为她和刘学州父亲后来也各自结婚了,原来的家庭已经不存在。她还表示,认亲后想过弥补孩子,还曾经借钱让孩子去三亚旅游,但是没想到刘学州多次要求他们买房子,还要求生父母分别离婚。

这则视频报道结尾显示,“记者多次联系刘学州,均未得到回复”。

https://weibo.com/1951123110/LbnUseF1L

[图片]

相关报道被推送后,刘学州在评论区和私信看到了很多批评内容和攻击言论。他转发了新京报的文章截图,否认了母亲曾经借钱给自己出去玩,否认父母曾经邀请自己一起住。

https://weibo.com/6275961723/LbtkLkGpL?pagetype=profilefeed

[图片]

2022年1月19日,针对社交平台上围绕刘学州产生的争议,《新京报》发出评论员文章,标题是《被生母“拉黑”,刘学州“想要有一个家”的愿望并不过分》,呼吁大家站在刘学州的角度和成长经历,原话是:

“深入体会一下他的曲折经历,再去评价刘学州的想法和目前的状态,而不是仅仅只以冰冷的、旁观者的视角去做道德指责。毕竟,很难对一个在苦难里长大的孩子抱有恶意。”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4258451014065.html

同一天,1月19日,《新京报》还有一期视频评论《新京talk 寻亲男孩刘学州被生母“拉黑”,这场闹剧不该以悲剧收场》。

现在大多数要求《新京报》负责的言论都认为,短视频中的女记者“以刘学州生父母单方的话,坚定的指责刘学州’刚认亲就想要房子’”,“甚至称刘学州寻亲是’闹剧’。”

但只要看过完整的视频就会发现,这个一分钟的短视频概述了事件经过,同时引用了双方面说法,既提到了有人指责生父母恶毒不负责,也说了有人指责刘学州刚认亲就想要房子。最后还表示希望这个寻亲故事有一个温暖的结尾。

https://new.qq.com/omn/20220119/20220119A08AIN00.html

1月20日,《新京报》再次采访一直照顾刘学州的收养舅妈,发出视频报道,标题是《寻亲男孩刘学州将起诉生父母 舅妈:孩子已租房独居 与同父弟弟比心里有落差》。

在这个视频里,收养舅妈否认了刘学州亲生父母的说法,表示刘学州并不是一定要买房,租个房也行,就是想要有个私人的空间。同时也表示刘父没有邀请孩子跟他一起住。

从时间线来看,新京报的操作并没有明显错误,报道基本客观,和其他媒体相比,也没有对刘学州产生更多直接的刺激。但是,一部分报道内容被单独转载,乃至二次加工,引来了一批网民攻击,可能是刘学州死亡的重要诱因,这些言论也完全可以因为其他媒体的类似报道而产生。我不认为新京报应该为刘学州事件承担直接责任。如果我们要禁止新京报的媒体操作,首先缺乏法律规定,其次要禁止的不只是新京报,最后还会阻止媒体对寻亲行为的支持。

那,督工你认为刘学州事件应该由谁来负责呢?

前面我说了,如果刘学州的父母和他始终保持法律上的联系,而刘学州的死亡地点在学校。就算心理压力是父母制造的,他们也一定会要求学校惩罚直接当事人,同时做出赔偿。

现在媒体报道找不到法律问题,我认为直接当事人是两类人,首先当然是卖了孩子的父母,这导致刘学州长期缺乏成年人保护,在心理上暴露于外界压力之下。外界压力不一定杀人,就像晒太阳不会杀人;但是把十几岁的孩子直接暴露在成年社交圈,就像把1岁的婴儿暴露在太阳下,总要判刑的。无论他们当初收了多少钱,遗弃罪和拐卖罪总要占一个。

其次,就是那些给刘学州制造压力的网络言论了,这又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的分析和批判,只是不适合让未成年人自己处理;另一部分言论,对任何人都不合适,而且法律也做出了明确的界定,主体现于刑法246条的侮辱罪和诽谤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静静帮我再读一下官方的条文解释:

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低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客观表现为行为人采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如言词、文字、图画等),当着被害人的面公然贬低其人格,毁坏其名誉。若行为人使用暴力的方法侮辱他人,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的,应择一重罪定罪处罚。

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客观表现为行为人无中生有的编造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虚假事实并向众人扩散的行为。

“情节严重”是指诽谤他人手段恶劣、后果严重或者影响极坏等情况。本条规定的两个罪名都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若受害人未告诉,不能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这两个罪名都是自诉罪名,需要刘学州本人起诉才能处理。但刑法补充了一句: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现在刘学州已经去世了,显然属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所以检察官不用遗书或者亲属授权,直接就可以开始保护社会主义公民。

所以,直接剪裁媒体报道,进行选择性宣传的人,涉嫌诽谤罪;咒骂刘学州要遇到报应,或者说他没有好下场的人,涉嫌侮辱罪;这样的留言和私信不难查,挨个起诉过去没问题。

今天最新消息,因为刘学州收养家庭提交了文件,警方已经立案调查了,认为有人涉及刑事犯罪。但如果所有发表类似言论的都起诉,会不会覆盖面太大,执法成本太高?

https://news.sina.cn/kx/2022-03-01/detail-imcwiwss3484361.d.html

就是因为以往缺乏对评论和私信起诉的案例,所以才制造了法不责众的效果,故意犯法的人越来越多,提高了执法成本。中国刚刚在各大城市通高铁的时候,无论哪条线路通车,都有大量的车上吸烟导致停车案例。但是当时警方的态度特别明确,拘留罚款公告一气呵成,很快就没人敢再犯了。这种不超出个人能力,不影响生活水平的的言论克制,的确可以通过法律进行有效打击。

至于说那些没引发死亡或者其他恶性结果的违法言论,需要本人起诉才能立案,警方可以和检察院,法院一起搞一个简易程序,降低起诉门槛和结案方式,公布典型判例,让伤害的人可以通过提交标准化的证据,得到数量比较确定的赔款。比如说一条无端骂人200元,一条没有出处的编造事实1000元,留30%给司法方面做处理经费,相信人民和人民政府会以拍违章停车的动力去应对网络暴力。乱说话送钱的人一定会快速减少。

说错话立刻就罚款,这样会不会影响网络讨论的活力?

影响网络讨论热情的因素很多,唯独不包括严格规定言论边界。中国目前的问题恰恰是言论边界不明确影响了讨论自由。前几天我发了一条动态,认为引用公开评论是正常的网络讨论方式,被很多人反对。

[图片]

某些观众反对的理由是,我的观众多,直接引用别人的言论,会导致发言者遭受网络暴力。

这种质疑首先缺乏逻辑性,因为发言者在公开评论区发言,还专门找热度高的大V评论区发言,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内容,应该对发言被引用感到高兴。如果只想传递信息,不希望被人看到,完全可以发私信解决问题。

现在有的评论者一方面认为自己应该有权力在评论区随便说话,另一方面认为其他人如果随便评论自己的内容,就有网络暴力的风险。这概括一下,就是发言的时候认为自己是人民,应该享有人民的权利;被评论的时候又看不起人民,觉得人民随便说话就会攻击,辩证法用得太熟练,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当然网络暴力客观存在,这的确不是发言者的问题,是发出攻击性言论的错误,所以你更应该支持我的建议,建立诽谤罪和侮辱罪的建议程序,看到一个去起诉一个,看到一大批攻击言论应该视为遇到发财机会,而不是觉得心理压力大。等到快捷程序制造一批新富阶层之后,很快就能看到高质量的自由讨论。

和刘学州的生命相比,和其他未成年人的生命相比,我的评论区热度相对没那么重要。本期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我们在媒体和网络讨论方面缺乏明确的法律,法律条款应该规定什么样的言论不许说,同时根据“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保证剩下的一切言论都可以说。现在未成年人上网参加讨论是大势所趋,就算是亲生父母,也不可能保证未成年人不接触网络正常讨论,如果我们不希望越来越稀少的未成年人死于非命,新闻立法和言论立法进程就应该加快。而一旦这样的法律制定出来,新京报之类媒体是否担责任也就没什么争议了。

不过,刘学州事件不仅仅是法律问题,因为他死亡的核心因素,不是言论攻击,而是未成年人得不到成年人的全方位照顾。就算我们用遗弃罪和拐卖人口罪,把他的亲生父母送进监狱,也不能警告其他父母照顾好孩子,因为只要不公开卖掉孩子,很难说照顾到什么程度算尽职尽责。

所以,我必须再次提到睡前消息经常倡导的观点,“社会化抚养”。父母觉得抚养压力大,或者像刘学州父母那样没结婚,也没打算长期同居就有了孩子,可以直接送给政府。现在刘学州父母已经分别和其他人结婚了,他们蹲监狱,他们的孩子也有照料问题,这也是需要社会化抚养来托底的地方。

再次提醒大家,2021年中国只增长了48万人口,这是接下来几十年最后一次人口增长,我们必须指望越来越少的年轻人给整个社会接班,给所有人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买单。如果我们不希望年轻人像刘学州那样自杀,不希望更多的未成年人野蛮生长,将来只能从事简单劳动,被机器人淘汰,成为全社会的负担,就必须早点把社会化抚养政策推出来。如果所有人都知道养老要有危机,所有人都不愿意承受触动家庭,提高教育投资的代价,谈论社会的未来就没有意义,讨论什么美国竞争,美国压力那就更是笑话了。

今天的主要内容说完了,接下来是400期的特别内容。

睡前消息编辑部求观众“参与”

385期睡前消息我提到一件事,就是睡前消息编辑部的能力有限,逐渐跟不上观众对我们节目的期待,随着内容逐渐扩展,错误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希望吸取一部分观众的内容创作能力,邀请观众加入我们的顾问委员会,一起创作节目。那一期内容下面有很多观众报道,其中博士和高级工程师就有几十位。

观众的参与热情让我非常感动,但我一直在考虑怎样交流信息,才能高效利用观众的参与热情。后来我意识到,睡前消息不仅需要科研人员技术支持,还需要每个普通观众的生产经验和生活见闻,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是中国经济的基础,都是描述当代社会的专家,我决定,要建立一个全面的观众交流体系,而不仅仅是小规模的顾问委员会。至于交流体系怎么建,我还想听听各位的建议。这里我先说说自己的思路。

首先,这个机制不接受未成年人,所有参与深度交流,准备参与内容制作的观众,都应该是成年人。

其次,建立交流机制的基本目标是制作深度内容,所以编辑部同事会主导交流讨论程序。

第三,我欢迎各位观众贡献精彩观点和故事,也一定会给愿意留名的创作者保留署名权,但考虑到编辑部的收支现状,我不能承诺给各位提供经济回报和视频版权。

第四,我也不会对加入交流机制的资格收取任何费用。

第五,对于贡献过一部分高质量内容的观众,我们会给予额外的重视,提供更多的发言权,有更大的概率选取内容进入节目。

第六,在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我希望加大节目密度,邀请一部分观众来演播室上镜。

最后,我和同事会尽力整理各位观众的深度讨论内容,一部分用于节目制作,剩下的内容整理之后,发给其他参与交流的观众,希望能反过来促进观众的讨论深度。

以上是我对观众交流机制的一些思考,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自己的方案,我吸取大家的优秀创意之后,过几期会逐步邀请观众加入讨论机制。

睡前消息400期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观众的投币和点赞,但更感谢各位的评论、弹幕和转发,因为睡前消息永远是一个以内容为中心的节目,一切能拓展内容深度的互动我们都欢迎,希望各位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建议,尤其是观众进行深度交流的方式,请大家多提几种方案。我们周五再见!


三月(400)401读统计公报,看数字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