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541期:社会化抚养概论 三 回应对社会化抚养的质疑

字数:12227

前面的部分,我讲了社会化抚养的定义,分析了社会抚养的必要性。接下来,我需要落实承诺,挨个回答反对意见了。

下面请我的同事静静帮忙,分类介绍一下各种反对观点。

1社会化抚养的实施问题。

第一类反对观点,主要是质疑社会化抚养的可行性,有五个代表性问题。我先说第一个。

A马督工的社会实践理论,为什么从不和自己的追随者做社会试验呢?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送进去?

我首先正面回答一下,如果我20多岁的时候有社会化抚养实验区,我会第一个报名,一方面交更多的税,另一方面请国家帮忙承担一部分养育责任。作为一个隔几天就要做中考模拟题的父亲,我盼这一天已经很久了,而且我相信我的观众也会有很多人愿意报名参与。

但是,社会化抚养不是几个人就能搞起来的,它需要和现有的义务教育体系衔接,需要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社会化抚养需要在法律上授权,转移监护权,为正常风险提供保险,这根本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事情。如果国家愿意在某个实验区搞局部的法律授权,我愿意号召观众筹集资金,出人出钱,进去搞社会实验。

如果说不包括法律修订的社会化抚养,我在80年代的国企生活区已经体会过低配版了。我对80年代的国企有很多批判,但我对我当时享受的这部分福利非常感激。没有当年生活中这部分社会主义元素,我后来的人生一定会更差,而且肯定不会坐在这里经营自媒体团队。所以我是乐意做实验的。

Image

B下一个问题,搞社会化抚养,为什么要以“剥夺穷人抚养权”为前提?

这里我先咬文嚼字一下,“抚养权”或者“监护权”的“权”字就很奇怪,明明是父母对子女有抚养和照料的责任和义务,一定要说成权,这实际上是封建时代族权和父权制的文化遗迹。

我们生活在新中国,这个国家就是通过彻底否定封建权力建立起来的,这里我要部分引用毛选第一卷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吿》。

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政权、族权、神权。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Image

族权存在,是因为封建国家通过家族维持一部分地方秩序,对于道德伦理方面的案件,对于家族内部矛盾,族长是有一定司法权的,甚至可以杀人。新中国剥夺了这份权利,全中国人民都得到了解放。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了,不应该让父母有权力决定子女的命运,哪怕是未成年子女。所以我不在意“失去抚养权”的说法。

现在的问题是,你赞美的有抚养权的家庭已经普遍不生孩子了,维持不了自身的延续。所以国家不得不越过家庭,直接保护未成年公民的权利,也稍微放松一点成年人对子女的义务,这也是对所有人的解放。我们不反对亲情,但如果亲情一定要附属在绝对的支配权上,一定要影响人口繁衍,国家就必须来打断中间的关联性。国家保护公民,不需要任何中介,哪怕这个中介是公民的父母。

我注意到这个问题还强调了剥夺“穷人”抚养权。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社会化抚养对家庭生活的监督,是不分穷富的,富裕家庭一样有很多养出心理问题的未成年公民,一样要国家干预去解救。如果家庭不能正确对待孩子,就算是中国首富的家庭,国家也要上门接走自己的未成年公民。

当然我承认,客观上,穷人家庭出现抚养问题的概率,是比富人高一些。但社会化抚养也不是只有抢孩子和无视问题两个选项,中间还应该有批评、整改、帮扶的过渡。如果整改之后,发现孩子睡在家里还是有额外的风险,那也只好把孩子带到安全的地方。你说穷人被剥夺权利的时候,应该想想穷人的孩子也是穷人,也不应该被成年人伤害。

说起穷人富人的话题,我考虑社会化抚养问题的时候,参考案例一部分来自过去的国企生活区,一部分就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级私立学校。如果研究具体的服务和权责条款,反而是这种私立学校更接近于现在的社会化抚养概念。国家投入资源,搞社会化抚养,用规模效益省点钱,再基于勤俭原则做一个改良版本,让穷人的孩子也享受一部分原来资产阶级的待遇,有什么不好呢?

C为什么不能通过改良现有社会,尤其是提高贫穷家庭的经济水平解决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在现在的社会基础上搞社会化抚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根源是现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不适应城市化进程?搞社会化抚养,是回避现行制度的问题,是制造更大的问题掩盖小问题,

社会化抚养,首先要解决从人口问题。咱们中国是社会主义,的确也要解决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但仅仅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足以解决人口问题。

当前中国的现状是,家庭财富积累越多,生育率越低。原因也很简单,中国阶层流动性大,给年轻人的机会多。中上层家庭感受到了阶级流动的好处,无论是父母自己,还是对孩子的期许,都是要努力去爬阶层金字塔。如果让中产阶级生出一个阶级不如自己的孩子,比不生还难受。所以他们耗尽资金给孩子补课,也不愿意分出精力再养育一个孩子。反而是穷人家庭,阶级已经不能再下降了,所以不怕生孩子,生育率还高点。

如果我们不用社会化抚养改变这个现状,越是加强阶层流动性,越是改善底层收入,生育率就会越低,到时候所有人都没有未来。

如果你不喜欢社会化抚养,也有其他的方案,比如说重新固化阶层,生出来是什么阶层,子子孙孙都是同一个阶层,到时候普通家庭反而可能会多生一点孩子。但固化阶层,本身就会杀掉中国的经济活力,中国不可能选择这条路。所以我还是建议,先搞社会化抚养,解决人口问题。

D 古代社会明明有提高生育率的方案,为什么一定要重新发明一套新的“社会化抚养”方案来解决问题?

因为在农业社会保证高生育率的条件,在现代社会基本上都写在刑法里面,既触犯法律,也完全违反最基本的道德观。

比如说,古代对生育率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生孩子属于风险投资。与其精心照顾,不如多生几个,给一口饭就放养,看看能不能活下来。高生育率,高死亡率,这是相匹配的。我1992年读小学,还有农村同学的家长听说孩子淹死了不怎么在意,觉得再生一个就行。当代的父母肯定接受不了。

古代生育率高,还有一个原因是妇女地位低,不许受教育,裹小脚,完全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也享受不到文化活动的乐趣,所以只能在家带孩子,一个接一个的生,这也不可能在当代实现。

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阶级固化”方案,这也是古代的常态,农民的儿子还是农民,贵族的儿子还是贵族,所以两边生孩子都没啥压力。现代社会既然我们要自由,就不能复制古代方案。

总而言之一句话,古代社会的高生育率不是福利,而是艰苦生活的副产品。我们作为现代人,首先要保护现代社会规则,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考虑自己的生育计划,和古代人没关系。

很多人以为人的定义是自古以来的,其实是一个现代概念。接收现代人的概念,就没法按照古代的方式去生产人,培养人。

E 中国财政已经很紧张了,地方政府都是借债运行,再搞社会化抚养,钱从哪里来?

这我要先反问一句——不搞社会化抚养,钱从哪里来?如果未来中国没有劳动力,谁来交税,谁来养老,谁承担产业链解体的责任?将来产业升级需要优秀人才,没人就只能投资源吸引外国移民,这些资源谁来出?

然后我要再反问一句,没搞社会化抚养,钱也没少花啊。大多数城市居民,本来在学校教育之外,就要拼命花钱送孩子参加额外的教育。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管了一下,学校稍微延长了一点在校时间,是向社会化抚养方向走了0.1步,高中阶段还是照旧。

这导致中国社会消耗了两笔财富,首先是小班教育的培训班学费和家长的接送精力;其次是在用地紧张的城市里面,在学校之外重复开辟一块场地搞培训,等于要建两倍的学校。如果搞社会化抚养,这笔钱首先省下一半。

另外,现在大多数家庭都要留一个人给孩子做饭,接送孩子,这个人力也可以省下来,参加社会劳动,创造有意义的财富。就算我们为了社会化抚养加税,家庭总收入反而可能是上升的。

当然以上都是挑好听的说,我个人觉得,社会化抚养最终可能要占用20%的GDP,肯定还是要增加所得税和房产税的,但这笔钱不能不花。别的不说,在现在这种家庭分散竞争格局下,每个家庭都减少户外运动时间,增加复习时间,结果就是高中生80%的近视率,普遍缺乏正常的健身。国家搞社会化抚养,统一安排锻炼时间,减少分散竞争的机会,首先改善的就是未成年人身体状况,为几十年后的医保省不知道多少倍的钱。所以眼下就算借债搞社会化抚养,将来也一定能还上。

更重要的是,从前面列举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看,搞好社会化抚养,几十年后还能少建一大批监狱,增加一大批合法纳税公民。这一出一进,又给几十年后节约了一大笔钱,所以,尽管我一向要求政府开源节流,控制债务,但在社会化抚养问题上,如果政府没钱,我支持政府发特别国债,给每个公民都提供均等的社会化抚养机会。

如果你真关注政府花钱问题,社会化抚养问题其实是一件小事。眼下西部那么多没人去的国资景区,那么多破产的地市,那么多空荡荡的大街和高速公路,都是地方政府过去十几年胡乱借债搞出来的大坑,是有可能葬送中国发展前途的大坑。如果3年前独山县故事爆出来的时候,人民就以质疑社会化抚养的力度去质疑政府财政,这个坑起码能小三分之一。

Image

你关心政府财政是一件理性的好事,但如果因为感情史的抵触,只关心社会化抚养要不要花钱,无视其他的问题,这就是个感性决定的坏事。

2 社会化抚养的力度和标准问题。

第二类反对观点,主要是怀疑社会化抚养的力度和标准难以控制,有3个代表性问题。

A第一个:我在感性上无法接受剥夺抚养权。听说要搞社会化抚养,我脑海里都浮现出了几个荷枪实弹的警察强行把孩子抓走,父母孩子绝望大哭的场景。督工你怎么看?

我想引用三国演义评价袁绍的一句话:“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

你害怕警察上门剥夺抚养权,那你想没想过,警察什么时候需要上门剥夺抚养权。你描述了父母孩子分离时候的哭声,有没有想过孩子被父母虐待也会哭?而且不只是哭一次,还会因为心理问题哭一辈子,甚至自杀。这种态度,2000年前就被人看不起,拿来评价现代社会就更可笑了。

家庭亲情是很美好的东西,但在社会化抚养之前,也不是一种完美到不能干预的东西。我见过几十年前的农村,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家里养儿子越多,老人的赡养问题越大,因为每个结婚的小家庭,都把赡养看做是其他兄弟的责任。至于说亲子情感交流,在农村不能说没有,但以现代社会的标准来说,也只能说勉强可以观测到。

相比之下,当年的国企生活区,亲子关系就明显和谐,能看到更多的一家人散步聊天的场面。这就是生产力进步和局部社会化抚养对亲情的正面影响。

当下的中国,虽然人人都说父母对孩子有无条件的爱,但国家摆明了是不信的。我说一件事,保险法第三十三条,禁止给未成年人上死亡赔偿人身保险,除非父母自己上。但父母给孩子买人身保险,10岁以下限额20万元,10岁以上限制50万元。这还是最近提上来的限额,过去是一律规定不得超过十万元。

Image

国家限制保险额度,原因很简单,父母毫无痕迹地杀死孩子,换保险金,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允许保险金超过20万,就会有大量儿童被自己的父母拿去换保险金。所谓“无条件的亲情”,只能去童话故事找。

最近几年,父母不在意孩子的死活,虐待孩子的新闻,已经多到我不想列举了。如果用教师对待孩子的标准去评价父母,恐怕十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父母要上法院。所以,禁止国家从父母身边抢走孩子,本质上是不拿孩子当人,把社会主义国家的未成年公民当野兽。

当然,尊重亲情也是应该的。所以我前面说了,社会化抚养干预家庭养育,是逐步升级的,先批评,再整改。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达到接受政府整改的地步,政府剥夺他们接近孩子的权利,是值得赞扬的人道主义。

B第二个问题认为剥夺抚养权的标准很难确定。这位观众还从最新的新闻选了一个例子。父亲让孩子背弟子规,背不出就打,这种情况是否应该剥夺抚养权呢?如何确定转移抚养权的标准?

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问题,如何确定某种家庭抚养行为是不正确的。

我做新闻有个经验,判断某件事是不是新闻,前提是知道事情的常态,看看最新消息是否打破了常态。抚养问题也一样,定义不正确,首先要定义“正确”。

所以,在搞社会化抚养之前,我们应该定义一个标准的成年人身心状态,把底限划出来,然后根据这个底限逐步倒推,定义某个年龄段的正常发育标准。对于没有先天问题的孩子来说,如果被人为因素干预,达不到这个发育标准底限,就应该认为家庭抚养是不正确的。如果人为因素来自学校,就要整改;如果人为因素来自家庭,就要干预,乃至剥夺抚养权。

现在中国已经有初步的干预案例了,比如说无锡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建造了一批“梦想小屋”,依托原有住房,改造出基本可靠的独立空间,提供基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如果某个孩子在家庭内得不到合理照料,政府就会把孩子带到这些梦想小屋,派人照顾。政府判定“合理照料”的标准,就和我前面说的模式差不多。

Image

C第三个问题:都已经搞社会化抚养了,为什么不走的更远一点,直接消灭私有制。消灭继承权?

这个问题也很尖锐。的确私有制和阶级是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因素。前面提到,中产家庭不生育,核心原因是父母自己和孩子都要去参与阶层竞争,唯恐多生会导致阶级下降。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和历史上所有社会相比,大多数家庭可以参与阶层竞争,本身就是伟大的进步,这是当前社会最有活力的方面。我们解决生育问题有很多选项,但如果没有更好的替代品,就不要轻易否定中国社会的最大优点。

你不喜欢阶级社会,这对于共产主义接班人来说是个很好的想法。但是,在打破现有阶层结构之前,你必须给出一个能创造更高生产力,能提供更快产业升级的社会组织方案。无产阶级如果不代表先进生产力,那它什么都不是。

以我的认识,当下还不存在这样的制度替代品,所以我还是希望,在保持社会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生育率,所以我不会随便说取消私有制,而是建议先搞社会化抚养。

3 社会化抚养时代,生孩子的动机问题

第三类反对观点,主要是质疑社会化抚养之后,人为什么要生孩子,有5个代表性问题。

A第一个问题:如果孩子不是自己养,父母子女间不建立感情,那为什么要生孩子?

农民都清楚自己算不上合格的父母,但是真剥夺了抚养权,他们给国家创造gdp的动力就直接少了一大半——连后代都没了,那还不如维持工头可接受的最低工作量的,用钱买了菜和馒头之后,再来点白粉或者飞叶子放松心情,好早点解脱。

督工你怎么看这样的观点?

这个问题有一个默认前提,就是在农业社会和当前的底层社会,普通人生孩子的理由是亲情,这显然是站在社会中层俯瞰底层的一种扭曲想象。

我再重申一下我前面的观点,无论是历史上的普通人,还是当下的底层,生孩子的第一原因是本能,第二原因是养老,最后一个原因才是亲情。排在亲情前面的,可能还有家族和邻居的压力。

所谓亲情,最基本的定义,就是基于血缘关系爱另一个人。但现实是,大多数家庭都期待生出一个阶级上升的孩子,结婚的时候都会祝福“早生贵子”。这说明,当下就算为亲情而生育的家庭,亲情里面也有阶级意识。只有社会化抚养,才能在生育问题上削弱阶级意识,给你比较纯粹的亲情。如果你拒绝这种亲情,非得要“早生贵子”的亲情,说明你对亲情的态度有一点叶公好龙的意思。

B 第二个质疑:孩子是家庭快乐的一部分,剥夺了家庭抚养,家庭会解体,搞社会化抚养也没有意义。

陪孩子玩,把自己童年的游戏教给孩子,把自己人生精彩部分讲给孩子听,的确是快乐,社会化抚养也不希望剥夺这部分快乐。

但是,时刻盯着孩子不要出事故,开车几十公里送孩子上培训班,下班回家配孩子做数学题,这绝对不是快乐。我之前注意到,古代的儒家官僚,自己都是苦读书通过科举考试考出来的,都是万中选一的四书五经做题家。古代也没多少夜生活,但这些做题家基本不会自己辅导儿子考科举,而是另外请一个老书生来教书。这说明,自从人类有了教育概念,就厌恶用家庭的力量准备考试。社会化抚养是要取代这一部分的工作,是解放人类。

至于说家庭解体的危险,我们首先要讨论一下,当代人说的家庭是个什么东西。

古代人谈到婚姻和小家庭的时候,首先要排除的一个要素就是爱情。因为从家族或者大家庭的角度看,婚姻是两个群体之间的合同,是上一辈人谈判的结果。所以父母可以替子女全权决定结婚对象,不需要征求子女的同意。

从夫妻双方的视角看,丈夫认为娶妻娶贤,娶妾娶色,喜欢不喜欢,和结婚没关系。而妇女地位低,就心甘情愿当生育机器。

自从80年代末农村女青年普遍外出打工之后,上面说的那些传统都消失了,女人可以自己独立生活,就完全可以不顾父母的想法,喜欢谁就是谁。可以说,基于爱情的小家庭,历史只有几十年,这就是我们担心解体的东西。

Image

小家庭的的基本逻辑,是男女双方寻找快乐,和自己感觉到舒适的人一起生活。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人,当然谈不上生育;但如果找到了,“生活快乐”就成了需要保护的一种状态,多生孩子,拼命培训孩子必然会影响当下的快乐。所以要少生。这种以快乐为基础的现代婚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反生育的。

社会化抚养很尊重中国人民寻求快乐的权利,所以我们把陪伴孩子做游戏的快乐留给家庭,把带孩子旅游的经历留给家庭,把聊天交流人生经验的体验留给家庭。但是其他的事情,只要家庭愿意,就可以交给社会化抚养机构。这才是最当代家庭最大的尊重。

C第三个问题,社会化抚养要批量生产劳动力,拿都是被剥削的耗材。如果子女抚养出来只是为了社会提供耗材,为什么还要生孩子

我前面解释过自古以来儿童的待遇,在接近成年之前,历史上的儿童都是成本很低的耗材,父母随时用高生育率来对冲高风险,也用杀死婴儿的方式来对冲高生育率。我小学课本上有朱德回忆自己母亲的短文,提到家里生了13个孩子,但考虑到养育风险,自己杀死了5个,集中资源养育剩下的8个。直到70年代,农村很多七八岁的孩子,父母都懒得给看病,宁可再生一个健康的,这才是真耗材。

Image

当然我也理解这个提问的真实意思,里面说的“耗材”是说无产阶级打工者。如果你对这种身份不满意,那就更需要社会化抚养来改造社会了。

自从工业化以来,无论怎么玩花样,绝大多数普通人的身份就是劳动者,是无产阶级。无论你愿意不愿意,这都是必然结果。如果你自幼就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相信当普通人很痛苦,很绝望,必须想办法爬到社会顶层才是人,他长大之后有大概率会一生痛苦。社会化抚养不能帮助你的孩子爬到社会金字塔顶部,只能帮助他当一个成熟快乐的普通人。

你可能还会抱怨,说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通人有额外的痛苦,我不希望我的下一代有这样的痛苦。那我还要反问一句,你想要什么呢?能不能在历史上举个例子?

我自己就是老国企生活区长大的,我承认国企福利曾经给过我很温柔的童年。但问题是,我当年在享受那种温柔生活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有编制的工人在偷懒,在歧视农民,我也发现更辛苦的农民被身份制度困死在自己的土地上。这种矛盾注定了传统国企社区会崩溃,事实上也的确到1999年就基本崩溃了。

所以,如果你拒绝当下的生活,恐惧当下的自由,你在历史上也找不到更好的例子。毕竟回到80年代,随机分配身份,大概率你也不配享受大型国企的福利。所以我希望在历史上取长补短,一方面发挥当下市场经济的效率,提供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在历史上类似案例吸取经验,给未成年人提供比较温柔的生活。这是当下最合理的选择。

D社会化抚养要花钱,意味着要交税,很高的税——凭什么让我掏钱去养别人的孩子?

因为在你掏钱养别人孩子的同时,你也和其他人医保基金,未来还要和其他人共享养老基金。无论下一代人有多少,你都不会接受养老金打折或者贬值。实际上,你连十年后的经济萧条都不会接受。为了保证这些你也要分享的条件,你总要为社会的稳定付出贡献,社会化抚养算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政府服务了。

如果当下的抚养制度和税收水平能提供足够的下一代人口,稳定经济,社会化抚养本来也不急。但问题是,人口断崖已经逼到眼前了,所以,就像你要掏钱支持义务教育,给所有孩子的老师付工资一样,你也要付钱支持社会化抚养,照顾所有人的后代。

税收总归是一件让人难受的事情,但没有税收也不行。我总听说有人喊口号,说为国家可以献出一切。但现在国家最需要的东西是年轻人口,合格的年轻人口,我也没见到这种人献出自己的青春,生四五个孩子,20岁到40岁都用来辅导作业和换尿布,给国家提供未来的合格公民。所以,为了保证我们有未来,我们的社会有未来,交税搞社会化抚养是免不掉的负担。

E搞了社会化抚养之后,子女和父母失去亲密关系,等于每个人都失去了最强力的养老监督人。谁会信任将来的养老质量?

我前面举过传统农村的例子,很多人高估了后代对养老的作用。农村过去的通例就是,儿子越多,保障越差。最近几年,农村老人的预期寿命快速上升,原因就是国家挤出资金,给每个老人发了一二百块的低保。这笔钱如果留在老人手里,是这些老人最稳定的蛋白质来源;如果被儿子媳妇收走,至少儿媳妇也多了一个照顾老人的理由。在我这个40出头的人看来,最差的社会化养老,也比儿女靠谱。而社会化养老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下一代年轻人能创造多少财富,交多少税。

其实中国人自己也知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连自己照料都没耐心,指望这种孩子去监督也是不靠谱的。所谓监督,很大程度上是拿老人的痛苦换钱。你别以为我危言耸听,我见过太多的例子,农村老人平时没人管,一旦被路过卡车撞死,赔了一笔钱,几个儿子瞬间出现,欢天喜地办葬礼。

将来我们理想的养老生活,应该是偶尔有子女拜访,平时靠自动化设备照顾,自动化设备不行的地方,少数专业护工收费提供服务,由全方位的视频记录提供可追溯的监督。平时老人相互聚会,在怀旧和同龄人交流中获得精神安慰。这比现在阶级化的亲情可靠多了。所以我坚决支持社会化抚养,多培养合格公民,交税来开发自动化养老设备。

说来说去,现在人口断崖马上就到,当前的养老金马上就要破产。如果真的有一天国家发的养老金大贬值,完全靠子女养老的时候,我很好奇普通家庭会有什么样的亲情,会不会比我80年代见到的传统农村更温柔。

在生孩子动机的话题下,我前面回答了5个问题,我这里再总结一下。

历史告诉我们,现代养育和古代养育,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古代人养育很简单,而且在经济压力下没有选择,所以养孩子就养了。现代人有选择,可以不养孩子,所以在物质条件更丰富,闲暇更多的前提下,现代人的后代越来越少。如果我们不希望中国人灭绝,就只有两个选择,或者往后退,或者往前走,如果你不愿意退到传统社会,那最好考虑前面的路是不是社会化抚养。

这个分析说起来似乎太理性,冷冰冰没有感情,但是你收养老金和报销医疗费的时候,也没嫌账户里面的数字冷,所以最好基于冷酷的数字来照顾自己的情绪。

4 家庭教育能否被替代的问题。

第四类反对观点,主要是担心家庭教育被替代之后的隐患,有3个代表性问题。

A第一个,父母在童年期陪伴孩子,这是不可取代的情感安慰。不要说人类,就是猴子,在婴儿期也需要足够的拥抱和安慰,没有足够抚摸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和生理都有严重缺陷。

之前有人做过动物实验,把小猴子和母亲隔离开,给它一个类似于猴子的毛绒玩具,同时提供足够的食物和照料,小猴子依然会极度依恋给它童年安慰的毛绒玩具,把它当做母亲。督工你怎么看待社会化抚养无法提供亲子陪伴的问题。

ImageImage

这个猴子实验我也听说过,而且认同。所以我认为,社会化抚养不是生育的全部方案,婴儿期的孩子需要和父母多相处,所以国家应该出钱给企业,让企业放带薪产假,同时还要额外给育龄女性一份生育补偿。

但是,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替代母亲的安抚,这是每一个家庭正在做的事情,不能因为用了更先进的手段就大惊小怪。比如说谁都知道母乳喂养好,但每个家庭都要买奶瓶,喂牛奶。比如说谁都知道拥抱让婴儿安心,睡得最香,但每个家庭都会买婴儿床和摇篮。每个人都知道父母照顾最可靠,但有钱的话,还是要雇保姆或者月嫂来照顾孩子。因为事实证明,保姆帮忙的情况下,父母和婴儿的相处反而更和谐,更有亲情了。

如果你用着奶瓶和安抚奶嘴,雇了保姆,还要抱怨别人用更高效的方式安抚婴儿,抚养儿童,我觉得这种心态似乎不太正常。社会化抚养当然不会取代父母的全部任务,但你不能反对社会用流水线式的服务取代自然习惯,不服气可以自己在家接生孩子,去了医院也不用护士照顾,自己带着孩子去洗澡。如果你这些东西都接受了,最好不要在哲学上就批判社会化抚养。

B学校和其他社会化抚养机构虐待儿童的例子屡见不鲜。凭什么相信教师能对别人的孩子好?

我当然不相信教师会自发对孩子好,但教师会看在工资和监督的份上,按照工作流程照顾儿童,同时也表达一些自然的爱心。

我不信任教师,同样也不信任家长的亲情。如果你愿意看新闻,天天都有家长不负责的例子。远的有当年吸毒女性饿死自己孩子的案例,近的有大凉山的孤儿心甘情愿抛弃恶心的家庭,去格斗俱乐部和别人对打。很多父母为了自己的信仰,送子女去佛教幼儿园吃素,去国学幼儿园受虐待,这都是摆在面前的问题。

Image

Image

所以我说社会化抚养必须有两种加入方式,或者父母自愿,或者是社区调查之后强制落实,原则都是给未成年人提供最基本的成长环境。至于说当下学校和孤儿院做的不好,主要原因是两条,一个是预算不足,一个是监督不够,这都是社会化抚养要解决的问题。应该用来支持推进社会化抚养,而不是抱着完美主义去反对。

当然有监督的社会化抚养也不一定不出事,但只要在概率上能超过之前的社会,就是应该推进的进步。所以我还建议国家用完善的保险制度来确认进步,保证服务于进步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受打击。

这里我要举个例子,从2006年到2017年,中国花了十几年时间打击黑校车,超载校车,结果黑校车越打越多,每年都有车祸案例。最后发现,从学生的视角看,这些超载黑校车,比自己步行穿越公路上下学,更安全,更舒适,更能保证上课时间。所以国家越打击,黑校车的需求就越强。

Image

现在不完善的社会化抚养就像黑校车,也许有很多问题,但肯定比之前放任不管的家庭教育更能保证下限。而完善的社会化抚养,就像是合法的标准校车。国家出钱,一劳永逸解决上学问题。

至于说合法校车,国家补贴的校车能不能保证不死人……当然不能。但只要规范运行,这种事故就应该由保险来补偿,而不是一刀切反对校车制度。

C澳大利亚、美国这些新大陆殖民国家,曾经把土著儿童集中起来搞社会化抚养,不仅死亡率很高,而且还消灭了族群的文化。历史上还有消灭家庭的红色高棉,也一样没有好下场。督工你凭什么认为社会化抚养能搞得比他们好?

我前面讲了很多传统社会的儿童待遇,不要太高估土著儿童在自己传统社会内部的福利水平。更不要高估土著儿童长大之后的生活状况。

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如果中国境内还有比较原始的社会集团,分成几个部落,在结盟和战争状态下不断切换,抓到敌对部落的人就杀死或者当奴隶。就算是和平时期,居民也只是刀耕火种,勉强糊口,遇到灾荒就死一半人口。我们会怎么处理这样的社会集团?

按照法律,建国时候就生活在国土之内的居民,显然是中国公民。是中国公民,就不能受虐待,就不能用传统文化做理由杀人祭天,就不能因为酋长的私人恩怨就发动战争。如果成年人暂时放弃不了旧生活,起码我们要把孩子接出来,接受现代教育,逐步替换掉旧生活。

建国初期,新中国对新疆西藏乃至其他山区少数民族就是这个态度,甚至对于已经有发达文明的汉族也是一样的态度。新中国反对汉族的族长拿传统文化当理由搞私刑,也反对喇嘛教继续在西藏搞神权统治,更反对彝族彼此抓奴隶。对于这些民族,政府要求他们的孩子都出来上学,学习现代生活。这件事做得好的时候,社会就进步。做的不好的时候,大凉山就会产生大量人道主义灾难,以至于儿童宁可跑出来当童工,参加搏击俱乐部换一碗饭也不回去。

Image

所以,过去那些国家干预普通人的生活,强制土著儿童受现代教育并不是错,错在他们抱着高高在上的态度,不给这些儿童融入主流社会的平等机会。现在我们可以批判他们的错误做法,但不能因此就赞美传统社会。

5 社会化抚养的长期影响问题。

第五类反对观点,主要是担心社会化抚养对道德伦理的长期冲击,有3个代表性问题。

A 第一个:几千年来我们都是父母主持的家庭抚养,为什么到你这里要换成社会化抚养?是不是要鼓励单亲家庭多生孩子,制造畸形的儿童?

前面我解释过了,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儿童要求变了,不能仅仅仿效父母,学习男耕女织就算完成任务。

至于说几千年家庭抚养的传统问题,我想挖一下传统的根,看看是不是非得有一个标准的封建家庭才有传统文化。

比如说,孔子就是一个典型的非婚生子女,父母野合生了孔子。他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17岁还不知道父亲埋在哪里,这种私奔家庭的单亲抚养儿童。后来是整个儒家社会传统的起源。而且儒家大师并不是只有孔子一个单亲家庭后代,孟子也是三岁丧父,然后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

Image

孔子孟子之间差了好几代人,孔子的思想是通过孙子孔伋传给孟子的。孔伋的父亲是孔鲤。孔鲤死的比孔子还早,所以孔伋是遗腹子,和孔子孟子一样,都没得到过父亲的教导。可以说,儒家传统就是一群单亲家庭后代创造的,用传统文化批单亲家庭,批非婚生子女,会挖了真传统的根。

如果说有什么传统比儒家更强大,就是自古以来儿童要和同龄人一起探索周围的环境,练习社交技能,这是当代社会在过去20年破坏掉的传统,因为我们承受不起儿童自己出去玩的风险,也没有熟人社会可以降低儿童探索周围的风险。社会化抚养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让拿工资的工作人员看护,给儿童创造同龄人游戏环境,带领他们去探索世界。所以,我认为搞社会化抚养才维护是真传统。

B社会化抚养,一定会导致下一代人思想同质化,缺乏多样性。长大之后,他们在科研等方面也缺乏创意,可能会导致将来的中国人只能做流水线工作。这个说法督工你怎么看?

如果说指望家庭教育来提供文化多样性,我们的法律已经禁止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传教。无论父母有什么信仰,在中国带儿童参加宗教活动都是违法的。我们尊重信仰自由,但法律禁止父母把自己的信仰多样性带给儿童,这两者不冲突。

另外,义务教育就是部分的社会化抚养,义务教育普及之后,人的创意是越来越多了,还是越来越少了?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

所谓思想多样性,是需要一定共识的。如果没有共识,每个人的基础知识都接近于0,这才是真正的同质化。马克思就说农民彼此之间的差别,就像一袋子土豆之间的差别,虽然可以辨别,但实际上没意义。

所以,提倡社会化抚养,也许是给儿童提供一些相似的成长环境,但本质上是给未来的年轻提供更多的基础知识,然后他们或者排列组合这些基础知识,或者利用这些基础知识钻研专业,观察社会,这才是真正的多样性。

现在放学之后,每个家庭貌似独立搞教育,貌似有多样性,实际上应试压力和手机游戏又重新制造了单调性,还有钢琴考级,书法考级,满足了家长的炫耀心理,但如果说在文化上有多少贡献,能激励多少创意,我觉得很难说。如果你真的在意2050年的中国文化繁荣,科技发达,首先还是得关注成年人的文化规则,其次就是应该支持社会化抚养,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课余游戏时间。。

C最后一条质疑:社会化抚养会破坏家庭伦理,摧毁现有社会的基层单位,最终破坏社会的一切。

这位观众从哲学角度写了很长一段批判文字:

假设家庭无需负担抚养后代的职责,或者可以分别计费。那是否组成长期稳定的家庭必然成为一种问题。特别是当前可预期的离婚成本高企的情况下,不婚主义,滥交等可能会泛滥。社会个人化,原子化,社会道德会降低。因为个人的社会属性从家庭逐渐剥离之后,个人与其他个体会形成一种疏离的关系状态,精神状态和利益取舍都会发生变化。

长期策略与活在当下的愉悦感受相违背,绝大多数人缺乏长期奋斗的自制能力,而且自制本身反人性。这代表着社会管理成本的上升与社会生活的全面庸俗化,娱乐化。如果搞了社会化抚养,整个社会有可能会陷入一种糜糜不可终日的状态。发展停滞,直至崩溃。

前面我说了,当代法律和道德认同的婚姻和小家庭,是一种历史只有几十年的传统,是在农村女性大规模外出打工之后,才推翻父母权力,真正落实的秩序。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套制度的普及,比电视机还晚一点。这种新鲜习惯,被淘汰或者变成另一种形态,也没啥奇怪的。对于上面这段貌似充满哲学气息的批判,我想改编一句《共产党宣言》来说明我的观点:

无产者家庭在社会化抚养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通往自由世界的通道。

另外,说到《共产党宣言》,我还可以引用几句原文:

消灭家庭!连极端的激进派也对共产党人的这种可耻的意图表示愤慨。

现代的、资产阶级的家庭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立在资本上面,建立在私人发财上面的。这种家庭只是在资产阶级那里才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存在着,而无产者的被迫独居和公开的卖淫则是它的补充。

资产者的家庭自然会随着它的这种补充的消失而消失,两者都要随着资本的消失而消失。

你们是责备我们要消灭父母对子女的剥削吗?我们承认这种罪状。

但是,你们说,我们用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就是要消灭人们最亲密的关系。

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这些话用来回答上面的质疑,用来解释社会化抚养话题,非常合适。而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当年都是加入过少先队的,都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不应该惧怕共产党宣言描绘的生活自由。

我在网上汇总的典型质疑问题,现在都依次回答完了,如果还有其他方面的批评,欢迎发到评论区。另外,观众可能还记得我前面问过两次的问题,问年轻观众是否愿意在社会化抚养环境下,和自己喜欢的人多养育几个后代。现在听了我的质疑,我想最后再问一次,大家可以用评论和弹幕告诉我答案。


二 社会化抚养的必要性四 社会化抚养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