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消息541期:社会化抚养概论 四 社会化抚养的历史背景

字数:2730

1 没有回头路

我生于1981年,在20世纪接受了中小学教育,所有的教科书、课外书都告诉我,21世纪的中国社会将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将超出我们所有的想象。当时我对21世纪充满期待,不仅期待中国在物质文明方面有跨越式进步,还期待生产关系也跟着生产力一起进步,期待看到多种多样的文化创意。

但是,从前几年社会化抚养话题的待遇来看,还有很多人恐惧21世纪的变化,必须压力逼到眼前,才肯被动的改变一点。所以我作为媒体人,要替这个国家多发挥一点想象力,避免必须改革的时候手忙脚乱,为此挨骂也无所谓。

其实不用别人来质疑我的观点,我自己也认为社会化抚养是一个不完善的方案,需要反复探讨细节,需要和现实中各种条件妥协。

但无论有多少阻力,社会化抚养都必然要推进。今年人口数据刚刚制造一点恐慌,就有成千上万观众要我来讲社会化抚养话题。这说明社会化抚养这不是媒体工作室编造的空想计划,而是整个社会在压力下不得不接受的出路。

我再说一遍,中国今年只有956万新生儿,只比尼日利亚多20%,几年后中国的婴儿还会更少。同时,还有很多中国婴儿得不到妥善照顾,成人之后的工作能力未必能超过价值几万元的机器人。如果我们不赶快提供替代性方案,他们就是未来的“三和大神”,是被自动化淘汰的简单劳动力,是和主流社会割裂的边缘人群。

Image

所以,不是我非要提出一个社会化抚养方案,毁坏现有的家庭和伦理,而是当前的家庭生育和伦理体系已经在崩溃了,只能以极低的效率和不太高的质量生产新公民,社会不得不开发新的抚养模式。

如果你觉得社会化抚养方案靠谱,就应该支持赶快划出一块区域,先从低年龄段开始,尝试推广社会化抚养方案,免得将来全面推行的时候漏洞百出。我会很乐意和我的家庭一起搬进去试试。

如果你觉得社会化抚养方案不靠谱,就更应该支持赶快划出一块区域,去寻找其他的改善人口方案,看看能不能刺激人口增长,看看有没有人愿意去那个区域。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必须相信科学,相信实验,用实践压倒感性的决策,整个国家才有前途。

2 变化才是传统

我今天讲的是现实问题,但也涉及很多历史话题。我列举历史事实,主要是想提醒观众,变化才是历史的主线。我们即将经历的变革会很剧烈,但和祖先经历的变化比起来,也不一定剧烈多少。

从中国古代历史看,一个朝代最多稳定200年,就会进入末期的战乱割据年代。200多年也就是七八代人。这样算下来,就算生活在最稳定的王朝中期的居民,也会从自己三代之前的祖先听说上次改朝换代的故事,其中最长寿的一批人,还有机会活到王朝末期,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递给子孙,让他们和新时代对比。所以,古人就算一辈子不离开家乡,不识字,也能通过家庭记忆来理解世界在变化。

到了20世纪的中国,普通人从读小学开始会知道最近一次颠覆性变革的时间,因为每一代人小学写作文的套话都不一样。我1986年读小学,凡是好事,都要加一句“改革开放以来”,往前十年,我的学长要在作文开头写学毛选,往后十年,我的学弟就要在作文里写香港澳门回归。00后想必在作文里提了很多次08奥运。这些套话都提醒我们:世界在变化。

Image

从历史来看,普通人一般不太抵触世界的变化,因为农业社会的普通人没什么产业,没多少地位,对当前的体制也没什么明确的归属感。新时代到来的时候,普通人就算不欢迎,也未必有多保守。

比如说鲁迅小说里面的写的阿Q,已经是封建社会思想很保守的农民了,明知道赵太爷不会认他这个亲戚,也要为赵家的科举成绩表示庆祝。但听说革命党要来改天换地的时候,阿Q虽然不太清楚什么是革命,还是乐意表达自己的支持。

Image

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7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革命党的领导下,打破了封建制度,抛弃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封建道德,建立了新的自耕农社会,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以夫妻核心家庭为主的社会结构,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作为革命工农群众的红色后代,不能比祖先更保守。

3 克服新保守主义

但是,当前的中国社会刚刚经过了一个特殊历史阶段,产生了一种新型保守主义,这也是不能忽视的现实。

过去100年,中国社会来最大的变化,发生在1995年到2015年这20年。农业社会被彻底边缘化,留在农村的家庭,生活方式也全面提升。以农业社会的标准来说,每个家庭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在物质层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但物质上的自由不等于心态上的自由。一个人在黑屋子里关了很久,如果是自己打破了门逃出来,可能会跑动,大喊大叫,享受自由。但如果黑屋子的大门忽然自己打开,外面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人的第一反应就不一定是立刻冲出去,而是小心翼翼地观察,慢慢探索,甚至会谨慎地先在屋子里面留一会,才敢想象完全的自由。

过去20年,很多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中国人,并没有直接感受到主动参与历史。他们就像被神秘力量拉到黑屋子门口的人,不太清楚怎么利用刚刚拿到的财富和闲暇去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反而对潜在的自由状态不知所措,本能地先选择往后退一步,获得安全感。这就是第一代工业人口的新保守主义。

比如,农村第一代受过教育的精英,在农村社会内部是最先脱离传统社区的人,但他们一旦赚了钱,或者退休回家,都喜欢修族谱,修祠堂。又比如说中国大多数美食都是最近几十年在煤气灶和汽车物流时代形成的,但摆到台面上的时候,都要宣称自己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

最典型的例子是台湾省六七十年代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中国工业化水平最高的省份,反而要靠宣扬最保守的儒家封建文化才能建立一点点自信。这个复兴运动后来传入大陆,就是前几年的儿童读经运动。整个大陆可能有上万家中小学要求学生背诵《弟子规》,把这篇清朝才出现,到19世纪才开始印刷流传的低档识字课文,吹成了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儒家经典。

Image

这种保守主义是物质文明进步的结果,同时也会实实在在地阻碍社会进步,甚至制造严重的破坏。比如说,美国刚完成工业化的时候,类似的保守主义思潮想避免美国劳动阶级在酒精中堕落,发布了禁酒令,结果没有成功禁酒,反而刺激了全国性的黑社会组织。又比如说德国和日本,都在工业化之后几十年出现了法西斯化的极右翼政权,原因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也和第一代工业人口的保守化思潮有关系。

Image

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掉过的坑,现在轮到我们去走了。不过我们的社会发展更快,节奏有点不太一样。其他国家在遇到工业化之后新保守主义逆流的时候,妇女地位还很低,教育不算发达,阶级流动也不明显,所以新保守主义反而会稳住生育率。

中国正好相反,我们这个“新”保守主义,保守的是20世纪末的社会习惯。很多工业化早期出现的新事物,被当成了需要维护的文化传统。比如说80年代才刚刚形成的小型核心家庭结构,比如说每个小家庭单独追求阶级上升的竞争习惯,以及孩子的阶级不能比父母差的增长惯性,都被很多人当成了要保护的“传统”,所以社会化抚养概念阻力很大。

但是,平静的生活,可能蕴含着最大的危机。这一套社会结构,已经制造了畸形的低生育率,如果再保守下去,中国的人口形势可能就无法挽救了。所以我今天要拿出历史唯物主义工具,解释社会化抚养方案的必要性。

当然进步和保守都是个人自由,人类个体并没有义务要为下一代的经济负责。但是,工业化完成之后,所有人的寿命都大幅度延长,就算是不在乎生育率的保守主义者,也有自己的投资和养老计划,也希望晚年能体面的生活。

无论是攒钱养老,还是投资养老,目前来看,社会化抚养是唯一能拯救生育率、保住养老计划的方案,所以我认为,在生育问题上,必须理直气壮地打倒新保守主义,为中国谋划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三 回应对社会化抚养的质疑五 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