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387

古人对小说的定义,和今天很不同。大体说,一件作品,像是历史书,但题材不够重大,叙述不够严谨,那就叫“小说”。又或者,一本发议论谈思想的书,但见地比较肤浅,观点比较荒唐,也可能被称为“小说”。

今天的看法,小说有一个标志性的特点,就是虚构。唐代以前,被称为“小说”的作品,不管是写鬼怪的《搜神记》,还是写人物轶事的《世说新语》,则理论上都是反对虚构的。

小说的作者,可能会承认自己写的东西并不太可靠,但一定会强调自己并没有虚构。如果有讲的不对的地方,那是因为自己的信息来源出了问题,自己不会承担全部责任。

换句话说,写小说的原则就是,传谣可以,造谣不行。

但从唐代开始,事情有了重大变化:写小说的人开始自己编故事了。古人的说法,叫“作意好奇”。

唐代的小说里,篇幅比较长一些(当然不能和今天的长篇小说比,千字左右就达到了长的标准),故事比较曲折,文笔比较优美的,被称为“传奇”。

文学史上,对唐传奇评价是很高的。有人认为,传奇可以和唐诗并列,是“一代之奇”;还有人说,它和明清的白话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中国小说史的两大高峰。

但如果把这两个高峰上的小说家都列出来,会发现这两个作者群明显不同。

第一,唐代的小说家,和诗人或散文家的重合度很高;明清写小说的和吟诗作文的,则很大程度上是两个不同的圈子。

代表唐代散文最高水平的韩愈、柳宗元,都写过小说性质的作品。如《莺莺传》这样最优秀的传奇作品,作者元稹也是有名的诗人。甚至,从陈寅恪先生开始,就一直有学者强调,中唐传奇的盛世,就是韩愈的那个搞古文运动的朋友圈,和白居易、元稹搞新乐府运动的朋友圈,一手打造出来的。

明清的情况则很不同。大诗人、大文豪多半不写小说(有人说王世贞是《金瓶梅》的作者,显然不是事实),小说家的诗文水平,则往往不怎么样。当然也有例外,如纪晓岚这样的人会写《阅微草堂笔记》。但正像钱锺书说的,例外存在正是因为有一般:《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诗许多简直不能以诗的标准来衡量,何况多半也不是作者自己写的。《红楼梦》粉当然会追捧林妹妹的诗,但如果不是和人物命运结合起来,作为BGM(背景音乐)有效果加成,《葬花吟》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第二,如果划阶级成分,唐代的小说家比起明清,会高出一大截。

出身世家大姓,参加科举考试,中过明经最好是进士,进入仕途后,混得好的如张说、元稹、牛僧孺等人,甚至一直做到宰相级别,就算官做得不大,担任的也是很有清望的官职。这样的人生履历,在唐代小说家中很常见。

明清小说家,则是落魄文人居多。《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这所谓的明代“四大奇书”,作者是什么人都说不清楚。冯梦龙、凌濛初、蒲松龄们,家庭背景都只能算中产,然后在残酷的考场竞争中,做了失败者。吴敬梓、曹雪芹倒是出身很好,但本人都是体制外的人。不管教材怎么强调他们的命运多舛是政治黑暗社会不公造成的,照世俗的眼光看来,他们总是混得挺惨的。

当然,上面这两个区别某种意义上是一回事,因为有名的诗文大家,往往都有不错的社会身份。稳拿(winner)作诗文,卢瑟(loser)写小说,这是明清常态化的分工。身为比较成功的人士而写小说,往往就要先承认自己无聊,表示这事只是消遣,总之是有点不好意思。

唐朝人则并不觉得写小说丢人。如《李娃传》的最后,白行简交代自己写这篇传奇的缘由:

贞元中,予与陇西公佐,话妇人操烈之品格,因遂述沂国之事。公佐拊掌竦听,命予为传。乃握管濡翰,疏而存之。

这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的调调,朋友要求自己写,似乎是交代下来一个光荣的任务。再如《任氏传》,作者沈既济是这么说的:

惜郑生非精人,徒悦其色而不征其情性.向使渊识之士,必能揉变化之理,察神人之际,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不止于赏玩风态而已。惜哉!

这话里提到的郑生,据说是事件的亲历者。沈既济鄙视他水平不够,不能把这么有价值的事记录下来。于是他决定自己出手了,显然,写小说能够发挥自己"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的才能,沈既济是很自豪的。


代后记 唐传奇的作者、读者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