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法分析的心理学基础
语法分析最早是和哲学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学者的著作中提到名词、动词、主语、谓语之类的术语,只是为了说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17世纪出现的唯理语法在分析方法上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实质是以拉丁语为规范,以逻辑为准绳。这种观点对传统语法的分析方法有深重的影响,一直受到现代许多语言学家的责难。把语法分析和逻辑分析混为一谈,自然是不恰当的,但是语法分析和逻辑分析并非毫无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不打算讨论。现代语法学的分析方法却是和心理学密切相联的,不同的分析方法跟不同的心理学派有密切联系。没有听到什么人指责在语法分析中运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但是不同的语法学派常常互相责备,认为自己的分析方法所根据的心理学方法是科学的,而别人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是不可靠的。往往各有所见,各有所偏。
语法分析最早是和哲学联系在一起的。
17世纪出现的唯理语法在分析方法上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实质是以拉丁语为规范,以逻辑为准绳。
现代语法学的分析方法却是和心理学密切相联的,不同的分析方法跟不同的心理学派有密切联系。
心理学是19世纪8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早期运用的方法是内省法,即通过自我观察来发现心理现象,完全着重主观体验。这种方法与传统语法有吻合之点,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认为传统的语法分析方法是受了早期心理学的影响。反对把人的心理现象当作纯粹的内在心理活动来研究的是行为主义(behaviorism)心理学。它的基本理论是1913年华生(J. B. Watson)提出来的,即用“刺激—反应”(Stimulus-Response,简作S-R)来解释人类的行为。与此相关的是认为人们的学习过程可以概括为“尝试与错误”(trial and error,简称“试误”),即经过反复试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然后取得预期的效果。布龙菲尔德等结构主义学者运用这种理论来说明言语活动。语言是表义的,什么是意义呢?他们认为意义是说话人发出的声音(刺激)使听话人引起预期的反应。由此可见,结构主义并非不讲意义,只不过对意义另有解释罢了。结构主义提倡用替换法辨识语素,实际上是运用“试误”的方法。为什么“枇杷”是一个语素,而不是两个语素?因为用任何已知的语素替换“枇”或“杷”,都不能引起预期的反应。也就是说“×杷”或“枇×”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为什么“工人”是两个语素?因为可以替换成“客人”、“大人”、“古人”或“工厂”、“工程”、“工具”等等,替换之后都能引起预期的反应。不难看出,意义在这里不是确定语素的标准,但是它是测定语言单位能否成立的依据。本来么,语言单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这一点结构主义也是承认的。结构主义还提倡直接成分分析。对语段进行切分,也属试误过程。比如把“他们来了”切分成“他”和“们来了”,后边这组声音不能表达意义,所以要重新尝试切分。
结构主义并非不讲意义,只不过对意义另有解释罢了。结构主义提倡用替换法辨识语素,实际上是运用“试误”的方法。
不难看出,意义在这里不是确定语素的标准,但是它是测定语言单位能否成立的依据。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对行为作客观的考察,尽可能排斥主观意识的作用。既然人类的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而学习又是一种试误的过程,那么,主观方面的积极作用自然被忽视了。拿言语活动来说,持行为主义观点的人总认为说和听(或者读和写)是一件事的两端。至于析句,说明语句是怎样表达的,就自然能达到理解的目的了。可是不少语言学者并不这么认为。叶斯柏森早在1938年出版的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中就曾经谈到:在言语活动中,必须区别表达(expression)、隐含(suppression)和印象(impression)。表达是说出来的语句,隐含是说话人该表达而没有说出来的内容,印象是听话人所获得的信息。
表达是说出来的语句,隐含是说话人该表达而没有说出来的内容,印象是听话人所获得的信息。
不难想象,听话人所获得的印象,不但来自表达的语句,而且来自隐含的内容,但远不止此,还来自听话人的经验,包括直接的经验和间接的经验。看来,用言语进行交际,并不是一种单向的活动,不能认为一方发送信息,而另一方接受信息,应该把交际双方都作为积极的主体,这就是现代认知心理学(Modern Cognitive Psychology)的观点。根据这种观点来考察言语活动,听或读的方面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①对信息加以辨识,②对信息加以整理,③对信息加以处理。
听或读的方面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①对信息加以辨识,②对信息加以整理,③对信息加以处理。
整理信息,指把语言的线性单位加以编排,以便于理解。
人的暂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必须把语言材料编成记忆的形式,即所谓块(chunk)。
语句的合适的信息数量是7±2块。
整理信息,指把语言的线性单位加以编排,以便于理解。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听别人说话,接受一个一个单词,必须依次纳入暂时记忆的领域,到听完一句话才能串起来理解。然而人的暂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必须把语言材料编成记忆的形式,即所谓块(chunk)。例如“天空出现彩云”是三块,“东方的天空隐隐约约出现朵朵彩云”经过编排,仍旧是三个组块。他们通过实验,证明语句的合适的信息数量是7±2块。这里把语句的结构单位看作一个变数(一个词、一个短语……)是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的。因为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人们不是对一个个的词作出反应,而是对块作出反应。所谓作出反应,是指人们把块的内部结构纳入经验积累中得到的种种范畴和模式,这是一种不依靠临时的推理来识别言语的活动。在这里,没有理由否定试误的作用,因为这种识别能力通常是经过试误的过程才获得的。而且,语言在发展,试误的过程永远不会终止。况且,直接成分分析其实也是一种整理过程。有了块,还必须整理出层次,否则是不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的。
处理信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作出储存信息或进行反馈的决定。一般地说,陈述句和感叹句是供储存的,疑问句是要求用语句反馈,祈使句则要求用行动反馈的。但也不尽然。例如儿童指着橱窗里的玩具对母亲说:“那个小娃娃真可爱!”这是感叹句,可是真实的含义是要求母亲购买玩具。又如有人问你:“能不能把钢笔借给我用一用?”这是疑问句,却并不要求你用语言回答,要求的是把钢笔递给他。
处理信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作出储存信息或进行反馈的决定。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50年代兴起,60年代流行的,几乎与乔姆斯基(N.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兴起同时。两者的基本观点(例如把人脑看成是接受信息、加工信息、传达信息的装置)十分接近,当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由于信息论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旧的认知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给他们以启迪。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它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误,而是领悟,类推是语言习得的重要途径。这些观点看到事实的另一面,所以有启发性。它的缺点是没有重视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语言模式,未能深入说明语言现象。
现代认知心理学是50年代兴起,60年代流行的,几乎与乔姆斯基(N.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兴起同时。
现代语言学的主流在美国。科学的心理学的建立虽然在德国,但是有影响的流派都在美国兴起。语言学和心理学的思潮相互影响,这不但由于科学本身有内在联系,而且也因为在美国这个地方,两者观点的交流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无怪人们一提起语法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想到的就是上边讲的那些内容。
现代语言学的主流在美国。科学的心理学的建立虽然在德国,但是有影响的流派都在美国兴起。
然而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一定还会发现新的景象。比如在前苏联,语言学也好,心理学也好,一直有它自己发展的道路。他们的旗帜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论为基础,强调与各种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斗争。对于西方的各种学派,曾广泛地进行批判。然而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本国科学的进展应该与世界科学的发展密切联系,批判与吸收应该是相关而不是相背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事实的确如此:科学的进展是打破国界的。比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在美国兴起的,可是它吸取了巴甫洛夫信号系统的学说。又如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联系起来等合乎辩证法的观点,当然接受了当代哲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前苏联的心理学和语言学,它的发展也往往概括了世界上科学的某些成就。在这里,我们想提一提“定势”(set)的问题。
科学的进展是打破国界的。
提倡定势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特有的派别。什么是定势?简单地说,指的是已进行的定向活动形成的简化形式。他们认为不仅在知觉当中,而且在心理活动的各个领域都有定势。在知觉当中,生理上无意识的自我调节自然属于定势。在别的方面,包括言语活动,无不包含定势。定势的表现是没有推理过程的,但常常是已有的逻辑思维简约的结果。我们常说的“语感”大都如此。
什么是定势?简单地说,指的是已进行的定向活动形成的简化形式。
定势理论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方面。比如,定势有不同的控制范围:有些语言定势是全人类的,有些语言定势是全民族的,有些定势是某些地区的,有些定势是个人的……这些理论对我们很有启发。如今有些语言学者强调语言共性的研究,有些语言学者强调民族语言的个性的研究,其实可以并行不悖,大可不必争长论短。
定势理论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方面。
近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繁,语法学者对新兴的分析方法大都很感兴趣。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有几种倾向也值得注意:第一,认为最新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其实科学上新的成就都是在已有的成就的基础上发展的,旧的方法往往被消化吸收,并非完全屏弃。而且,科学在不断发展,所谓最新的方法,并非十全十美。比如现代认知心理学,可算是最时兴的了,可是批评的文章并不少见,而且愈来愈多了。我们必须了解一种学说、一种方法的来龙去脉,知道它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充分利用。第二,人家把老祖母的衣服找出来当作时装,有人也以为是最新创造。比如目前有些语法分析的文章(特别是海外发表的),运用的是内省法,例句是杜撰的,有人也加以引用。这种情况只有加强科学发展史的修养,才能避免。第三,老是跟在人家后边,亦步亦趋。学习外国的东西是应该的,但须有个立足点。我们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我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迫切需要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立足点。排斥外来的东西当然不对,一味引进,毫不考虑实用,至少是浪费。
科学在不断发展,所谓最新的方法,并非十全十美。
我们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我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迫切需要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立足点。排斥外来的东西当然不对,一味引进,毫不考虑实用,至少是浪费。
主要参考文献
胡裕树,范晓,1985,《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施关淦,1991,《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载《中国语文》第6期。
〔美〕莫里斯,1989,《指号、行为和语言》,罗兰,周易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炼、夏允贻,1985,《歧义问题》,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朱德熙,1983,《自指和转指》,《方言》第1期。
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乔姆斯基,1979,《句法结构》,邢公畹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汤廷池,1985,《国语语法与功用解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学报》第31期。
布龙菲尔德,1985,《语言论》,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冯志伟,1987,《现代语言学流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涂纪亮主编,1988,《语言哲学名著选辑·英美部分》,北京:三联书店。
贺阳,1994,《汉语完句成分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黄南松,1994,《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中国语文》第6期。
竟成,1996,《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达》,《语文研究》第1期。
Li and Thompson, 1981, Mand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umelhart, C. E, 1985,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