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外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字数:981

学习语言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单词,了解它们的发音和意义,还要懂得如何把单词串起来,成为一句一句的话语。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如此,外国人学习汉语也是如此。然而不同的语言的词汇都自成网络,组词成句的规则更是千差万别。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员克服其中的种种障碍。在这方面,学者曾经长时期地探索。

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学员克服其中的种种障碍。

19世纪末叶,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认为语言的感觉比理论的认识更为重要;学习语言,不是运用思维,而是培养感觉。在他的学说的影响下,20世纪初曾风行“直接教学法”,即不断地用音响引导学生模仿,不讲什么语言规则。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国的学者华生(J. B. Watson)等人强调刺激与反应的联系,又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尝试,不断地纠正错误。于是“听说法”风行一时,师生一问一答,通过“试误”(trial and error)达到熟练的目的。与此同时,德国出现格式塔心理学。德文Gestalt指的是完整的结构,这种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试误”,而是领悟(insight),比方说,你认识了一个很小的直角三角形,遇到大的直角三角形,你马上可以识别,这是类推的结果。以这种心理学为基础,加上结构主义语言学注重结构形式的影响,外语教学提倡以掌握句型为主的方法。许多外语教材按句型组织课文,认为学生掌握了某种句型,就可以类推出许许多多的句子。

50年代末,兴起了认知心理学。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认为学习语言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对信息加以选择、加工。从教学方面讲,应该把学员当作学习的主体,让他们主动地使用语言,这样就产生了“情景教学法”。70年代开始,这种教学法被广泛地使用于外语教学,并显示出它的特点:第一,学员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运用语言。第二,不满足于学会造出合法的句子,更注重培养恰当地使用句子的能力。第三,认为语言不是脱离社会的封闭性系统,使用语言时必须考虑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这些观点比较切合外语教学的需要。

然而我认为上述种种有关语言学习的理论,都各有所见。我们重视近期的研究收获,不一定要抛弃前期获得的成果。如果能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于外语教学,必定会相得益彰。

————————————————————

(1) 参看文炼《句子的解释因素》(《语文建设》1986年第4期)。

(2) 参看朱曼殊、武进之《影响儿童理解句子的几个因素》(《心理科学通讯》1981年第1期)。缪小春《汉语语句的理解策略》(《心理科学通讯》1982年第6期);《词序和词义在汉语语句理解中的作用再探》(《心理科学通讯》1984年第6期)。

(3) 参看吕叔湘《说“胜”和“败”》(《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

(4) 参看吴建新《论语言预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5) 参看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方言》1983年第1期)。

(6) 参看陆丙甫《流程切分和板块组合》(《语文研究》1985年第1期);《语句理解的同步组块过程及其数量描述》(《中国语文》1986年第2期)。


二、语法分析的心理学基础第六讲 与逻辑学相关的语法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