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谈谈句子的信息量
句子由词或短语构成,可是句子跟它们的性质迥然不同。词和短语是备用的单位,句子是使用的单位。这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有无表述性上。所谓表述性是指通过主观反映客观,也就是说,句子既表达主观意图,又叙述客观实际。句子表达主观意图的必有方式是全句的语调(intonation),书面上用句末点号表明。语调是一种手段,用来表达说话人的语气(modality)。语气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通常称为句类。一般语法书认为不同的句类表示不同的用途,或者说,句类是依据句子的用途归纳的类别。这种是把句类的基础和句类的分类标准混同了。用途是句类的基础,句类的分类标准是语气。每一种语气不限于某一种用途。例如疑问句也可以不表示疑问,例如下面的句子并不要求回答。
词和短语是备用的单位,句子是使用的单位。这里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有无表述性上。所谓表述性是指通过主观反映客观,也就是说,句子既表达主观意图,又叙述客观实际。
(1)你知道他是谁吗?(你竟敢对他如此无礼。)
(2)(顾客对店员)你能不能把那件大衣拿给我试试?
从另一方面说,同一种用途也可以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例如下列句子都表示祈使。
(3)(孩子对他的母亲)妈妈,今天是星期日了。
(4)(母亲对她的孩子)你这双手多脏啊!
例(3)是孩子要求母亲去公园,用的是陈述句。例(4)是母亲要求孩子去洗手,用的是感叹句。
从听话人的角度说,为什么不把(1)和(2)当作一般的问句,为什么把(3)和(4)当作促使行动的祈使句呢?这是因为语境提供了补充的信息。语境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有社会背景方面的,有人际关系方面的,有个人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情况十分复杂。通常我们谈信息量,是就语句本身来说的,重点在语句如何反映客观实际。
客观实际反映在我们的头脑中的是命题,复杂的思想由许多命题复合构成。每个命题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称,二是陈述。指称和陈述互相依存。一个词也指称事物,例如“汽车”指称一种交通工具,它概括了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内燃机车,由个别归为一般。在“汽车来了”这个句子中,受到“来了”的制约,指称的对象由一般归为个别。句子中的指称和陈述有种种表现形式。例如:
每个命题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称,二是陈述。指称和陈述互相依存。
(5)天气多好啊!
(6)多好的天气啊!
(7)他饿得两眼直冒金星。
(8)饿得他两眼直冒金星。
(9)我们为今天的合作干杯!
(10)为我们今天的合作干杯!
(5)、(7)、(9)是主谓句,主语表指称,谓语表陈述。(6)、(8)、(10)是非主谓句,(5)和(6),(7)和(8),(9)和(10)表达的指称和陈述完全相同,可见指称不一定是主语,陈述也不一定是谓语。
指称不一定是主语,陈述也不一定是谓语。
一个句子如果只出现指称,提供的信息量显然不够,通常由语境(包括上下文)加以补充,例如:
(11)钱!
离开了语境,这个独词句的含义很不明确。可以理解为忽然发现了钱,也可以理解为向别人索取钱,还可以理解为把钱交给别人,等等。这种句子的特点是提供了指称,缺少陈述。也有只出现陈述,没有提供指称的句子。例如:
(12)和(13)缺少陈述的对象,意思含糊。(14)和(15)是祈使句,对象是第二人称,虽然在句子中没有出现,人们仍旧能理解。(16)指称此时此地,(17)指称当天,这些句子用于说明气候、日期,使用时都不会产生误解。
常见的句子,大都既有指称,又有陈述;而且主语表示指称,谓语表示陈述。这里要说明的是:指称(re-ference)有两种含义,一是对陈述(statement)而言,它们相互依存。一是对所指(referent)而言。所指是指称表示的具体对象,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先看例句:
常见的句子,大都既有指称,又有陈述;而且主语表示指称,谓语表示陈述。
(18)他是这篇小说的作者。
(19)鲁迅是《阿Q正传》的作者。
(18)中的“他”与“是这篇小说的作者”属指称和陈述的关系,同时“他”有所指,或者指鲁迅,或者指别人。句中的“这篇小说的作者”也是指称,不过这种指称不与陈述相对应。(19)的“鲁迅”与“是《阿Q正传》的作者”有指称与陈述的关系,“鲁迅”是指称,同时代表所指。由此可以看出,(18)是一个抽象的句子,可以通过形式(form)了解它的意义(meaning),可是要懂得它的内容(content),必须由语境提供参考的信息。
主谓句中的主语表示指称,字面上可以有所指(如例(19)),也可以无所指(如例(18))。在具体的语境中,无所指的当然也成为有所指了。谓语表示陈述,不论是抽象的句子还是具体的句子,在表达和理解方面,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不同类型的谓语又有所不同。动词性谓语句的基本要求是提供时间信息。试比较:
(20)缺少时间信息,不成句。(21)句末有“了”,表示出现新情况,属已然。(22)可以理解为每天如此;如果有上下文,也可以理解为他当天如此。(23)“了”表示完成,在这里不表时间,也缺少时间信息。(24)的“他起了床”作为时间的参考,它不需时间因素,接上后边的小句表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汉语里的时间表达,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说话人的时间为基准,或表已然,或表未然。如例(21)(22)。另一种方式是以事件为基准(即参考点),或表同时(与参考事件同时),或表异时(在参考时间之前或之后)。当然,这两种表时方式有时会组合在一起,即作为参考时间的小句可以有表达已然或未然的内容。
汉语里的时间表达,有两种方式,一是以说话人的时间为基准,或表已然,或表未然。
另一种方式是以事件为基准(即参考点),或表同时(与参考事件同时),或表异时(在参考时间之前或之后)。
形容词性谓语句要求有“量”的表达,包括主观量、客观量和比较量。
形容词性谓语句要求有“量”的表达,包括主观量、客观量和比较量。表主观量的如:
(25)这碗汤的味儿浓浓的。
(26)茶太浓了。
重叠的形容词大都表示主观感受,作谓语时通常加“的”。又如:
(27)这院子干干净净的。
(28)这种鞋底硬硬的。
(29)他的声音细细的。
(25)(27)(28)(29)分别表示味觉、视觉、触觉和听觉。“太”表示主观量,用在不同的形容词前面,有细微的差别。用在含褒义的形容词前,带有赞叹意味,如“太好了”、“太棒了”。用在中性形容词前面,带有惋惜意味,如“太浓了”、“太甜了”。用在含贬义的形容词前边,带有申斥意味,如“太脏了”、“太坏了”。
表客观量的如:
(30)这里的水很深。 (31)他的主意真多。
所谓客观量是说话人的一种理性判断,至于客观事实是不是与判断一致,那是另一回事。换句话说,这里的客观量是与主观量相对而言。主观量是从感觉方面说的,客观量是从理性判断方面说的。说“井水很深”,这是一种判断,不能说成“井水深深的”,因为你无法感受。有部电影叫《庭院深深》,不宜改成《庭院很深》。从传达信息的角度说,客观量传达的也是主观的想法。
表比较量的句子如:
(32)他比我高。 (33)这道菜咸。
两事物相比,被比的一方可以在句子中出现,如(32)中的“我”;也可以隐含在对话双方的头脑中,如(33)。如果双方没有共识,句子就站不住。
以上谈了动词谓语句和形容词谓语句对信息量的一些基本要求,还须补充说明几点。
第一,上边谈的是一般情况。特殊的句式在表达方面还有特殊的要求。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除了要有时间信息之外,还须有结果信息。
第二,信息量的问题是从交际的角度分析语句,重点在使对方理解。通俗一点说,就是听得懂听不懂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复杂,可以划分若干层次。首先要区分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等,我们要讨论的是语言因素。语言因素又有不同层次。最表层的是语音问题,发音不准确,当然影响信息的传达。里层是句子意义问题。句子的意义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包括词义、语义、句法关系,结构层次,等等。这些都对信息的传达有影响。再里层是内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所指对象上边。同一个语句用于不同的所指对象,往往由语境决定。从寻求规律的角度讨论,重点可以放在不同句型或句式对传达信息的不同要求上边。我们所谓信息量的问题指的是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区分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等等。
语言因素又有不同层次。最表层的是语音问题,发音不准确,当然影响信息的传达。里层是句子意义问题。句子的意义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包括词义、语义、句法关系,结构层次,等等。这些都对信息的传达有影响。再里层是内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所指对象上边。
第三,信息噪声与信息量的问题密切相关,但属于不同性质的问题。信息噪声不但表现在语音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语句结构方面,那就是歧义问题。某种句型或句式须有哪些信息,这是信息量的问题。句子中出现多余的信息,干扰信息的传达,通常认为属于信息噪声的问题。
参考文献
涂纪亮,1988,《语言哲学名著选辑》,北京:三联书店。
李铁根,1999,《现代汉语时制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张国宪,1995,《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