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

字数:2481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西部,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周原指关中平原西部,岐山之南、渭河以北的狭长区域,包括今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之大部和宝鸡、眉县、乾县的一小部分,东西绵延70余公里,南北宽20余公里[38]。岐山、扶风两县的北部是中心地区,也就是狭义的周原,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5公里,总面积30余平方公里。

这里古称岐邑,系周人早期活动的根据地。据《诗经》《史记·周本纪》等文献记载,周人于古公亶父时(约公元前12世纪末或前11世纪初)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宫室,作为都邑。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于丰京后,这里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初年曾为周公和召公的采邑。终西周王朝,这里一直是周人祖庙之所在,也是王朝诸多贵族的重要聚居地[39]。至西周末年,由于戎人的入侵而废弃。关于其性质,则有周城、非姬姓贵族聚居地和都城(也即金文中的“周”)等不同的看法[40]。

大周原的位置与遗迹分布(《中国渭河流域における西周時代遺跡の調査研究》)

1942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石璋如在周原进行过踏查[41]。1960~1970年代,曾多次进行调查和小规模发掘,发现若干墓葬和铜器窖藏等。1976~1978年,陕西省文物管理部门与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合组陕西周原考古队,对周原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成果丰硕。其中包括岐山凤雏村西周甲组建筑基址、扶风召陈村西周建筑群、扶风云塘村西周制骨作坊和墓葬、扶风庄白村西周铜器窖藏、岐山贺家村西周墓葬的发掘等。1982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199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又利用遥感、物探技术,对周原遗址进行了大范围的地下埋藏情况调查[42]。

周原重要遗存分布(《大宗维翰:周原青铜器特展》)

1999年始,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组周原考古队,再次对周原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发掘主要集中在扶风齐家、云塘和岐山县的王家咀、贺家等地点,在解决考古学年代、分期,了解遗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云塘、齐镇一带西周大型建筑群的揭露和道路的发现,为深入探索周原遗址的布局和聚落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对若干铸铜和玉石器作坊遗址也进行了发掘,并对若干小流域做了区域系统调查[43]。2013~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又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采取踏查、勘探、航拍和寻访等方式,对周原遗址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的一次调查,获得了丰富的商周时期聚落布局资料[44]。

在最新的调查中,确认周原遗址存在西周时期墓地56处,在7处墓地中发现了9座带墓道的大墓。发现并记录手工业作坊50多处,包括制作铜器、骨角器、玉石器、蚌器、漆木器和陶器的作坊。其中齐家沟东岸分布着上述6类的6个作坊,形成一个面积约1.1平方公里的手工业区,年代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

周原西周晚期聚落功能区分布态势(《大宗维翰:周原青铜器特展》)

在以往发现数十处大型夯土建筑遗存的基础上,确认130多处单体夯土建筑,分布于43个功能区之中。其中集中分布的有3处:一是召陈至云塘一带,面积近80万平方米;二是云塘、齐镇一带,面积近30万平方米,区内发现有南北贯穿的石铺道路;三是凤雏建筑基址区。确认出土青铜器等遗物的窖藏32座,基本上都位于大型夯土建筑区内或单体建筑旁。通过航拍资料分析与勘查判断,在凤雏建筑基址区一带发现一座西周晚期城址,东西长约1510米,南北宽约640米,面积近90万平方米。城内已发现10处大型夯土建筑院落。早年发掘的岐山凤雏的甲组建筑基址正位于该城的中心。

凤雏甲组基址复原(《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凤雏甲组基址坐落在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的夯土台基上,总面积1400多平方米。以门道、前堂和过廊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各8间,并有回廊相连接,形成一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院落。在该基址西厢房的一个窖穴中出土了17000多片西周早期甲骨,绝大多数为卜甲,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辞。从出土陶瓷器、建筑用瓦的形制风格上看,该基址最终废毁于西周晚期,始建年代尚不清楚。周围还有若干建筑基址,形成较大的建筑群[45]。

北距凤雏甲组基址约40米的凤雏三号基址,主体形状呈“回”字形,建筑由北面的主体台基、东西两侧台基、南面门塾台基组成,中间为长方形的庭院,南北残长46~48米,东西宽56~58.5米,总面积2810平方米。这是迄今所知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该基址的建造时间在西周早期,废弃于西周晚期。最令人瞩目的是庭院中有立石和铺石的遗迹,立石通高1.89米,地面以上现存的部分高0.41米,原本应更高。发掘者推测,立石和铺石遗迹应分别为文献记载中的社主和社坛,而凤雏三号基址应属社宫,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国家形态社祀最明确的实物证据[46]。

最新的调查还发现了若干池渠壕沟,其中大面积水池4处,沟渠遗存40余条,多为引水渠,干渠与水池相连,由此构成了以水池为中心的四大水系,形成聚落的给排水系统。有些沟渠则可能是聚落或居址区的环壕。此外,新发现13条道路[47]。

据分析,周原遗址群中的黄堆、贺家墓地规格较高,应为周人墓地;而云塘、齐家、庄白、刘家、李家等墓地,特征多类于晚商时期的商人墓,其主人应是广义的殷遗民[48]。墓葬与居址往往混杂一处,尤其是工匠或参与手工业生产人员这一特定的人群,其聚族生活之地与聚族埋葬之地应皆处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内[49]。

在扶风召陈建筑基址群内现已发掘了15处夯土基址,其中3座基址规模较大,保存较好。最大的3号夯土台基长24米,宽15米,其上有成排成行的柱础及两道隔墙,将台基分隔为三部分。与凤雏建筑基址相比,该建筑群的建筑布局不按中轴对称,也没有自成院落,因此各个建筑基址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但其总体规模和建筑技术之复杂程度都超过了凤雏建筑基址。从地层关系和出土陶器判断,该建筑基址群的大部分建筑兴建于西周中期,废弃于西周晚期。

在凤雏和召陈之间的云塘和齐镇一带,也发现了两组平面呈“品”字形、东西并列的大型建筑,二者相距约50米,已发掘9座。其中云塘基址群F1平面整体呈“凹”字形,属台式建筑,台基东西总长23米余。建筑的柱网结构、台阶、散水和石子路等遗迹都保存较好。建筑的使用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其“品”字形对称结构、围墙、U字形石子路等布局结构特征不同于凤雏和召陈大型建筑,为西周时期的建筑样式增添了新的材料。

关于这些大型建筑基址的性质,目前尚存在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岐山凤雏甲组建筑基址应为宗庙,或属大型王宫遗址,也有人认为属贵族宅院或生活居住之所。至于云塘、齐镇的大型建筑,发掘者认为应属宫庙遗存,也有学者认为证据不足,以存疑为妥[50]。

周原遗址在数十年的考古工作中也一直没有发现外郭城城垣的迹象。从文献上看,《诗经·大雅》只说古公亶父率周人在周原建筑“室家”,建筑宗庙与宫门宫墙,并未言及建筑城郭,可能是一旁证。有学者认为这是不同于夯土围城的另一种城的类型,即“因自然山水地形地貌加以堑修(挖掘)而成的河沟台地堑城”。它的北边是岐山山麓,东边是贺家沟、齐家沟,西边是祁家沟,南边是三沟汇聚的三岔河。一面背水三面环水,这正是“作堑”的绝佳地形。而长安丰镐和洛阳洛邑遗址,也应类同[51]。

丰镐遗址西周遗存分布范围(《丰镐考古八十年》)


西周:“守在四夷”的自信丰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