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邑

字数:1133

西周初年,周王朝就着手在洛阳营建东都洛邑,以此作为经营东方、巩固政权的重要基地。西周时期的洛邑究竟是一城,还是分为王城和成周两个城邑,其具体位置何在,长期以来莫衷一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成周即洛邑,而西周时期并无“王城”[60]。

据《尚书·洛诰》记载,周公营建洛邑前召公曾来洛相宅,“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即所卜地望在涧水以东至瀍水之东、西两岸而近于洛水者皆吉。鉴于此,洛邑应建于瀍、涧二水之间至瀍水两岸一带。

如前所述,1950年代初,郭宝钧等依据文献提供的线索,在涧河东岸的涧、洛二水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发现了东周王城遗址和汉河南县城遗址。但长期以来的田野考古工作中,却未能在这一带找到西周的城址,同期的其他遗存也较为少见。而在其东的瀍河两岸一带,60多年来却不断有西周时期的遗存被发现[61]。

从考古发现上看,西周文化遗存集中分布在今瀍河两岸一带,这一区域东起瀍河以东1公里的焦枝铁路一带,西至瀍、涧二水之间的史家沟,北到陇海线以北的北窑村,南达洛水北岸的洛阳老城南关一带。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总面积达6平方公里左右。贵族墓地、车马坑、祭祀坑、大型铸铜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址、平民墓地、窑址、大型道路等充斥其间,瀍河以东的塔湾村一带则分布有殷人墓区[62]。鉴于上述情况,学者提出了西周洛邑一城说的观点,认为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自西周以来瀍水并无改道的历史,因而,瀍河两岸这一西周遗存的集中分布区与《尚书》等文献所载洛邑的位置是相吻合的[63]。总体上看,上述文化遗存兴盛于西周早、中期,到西周晚期已衰落,这里应即金文和传世文献中的成周(洛邑)[64]。

《河南通志图考》中的成周与王城

但在瀍河两岸一带迄今并未发现夯土城垣。所以有学者认为《逸周书·作雒》中所谓“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的“郛”应并非指城郭,而是周围的自然山川[65]。

与瀍河两岸的衰落形成对比,其西的涧河两岸的遗存,从西周晚期才开始丰富起来。其东汉魏洛阳城下发现的西周时期的韩旗城址,面积逾4平方公里,略呈横长方形。发掘者推断其具体年代“不晚于西周中晚期”,不排除系西周初年周公所筑成周城[66]。上述推断的依据是,东垣解剖探沟中最早的夯土(夯1)及其下的灰坑H1中都出土有西周中、晚期的遗物。但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既然H1出土有西周中、晚期的器物,依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则H1与夯1的时代当不早于西周中、晚期,而非发掘者所言不晚于西周中、晚期”[67]。另有学者对报告公布的H1出土器物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H1的包含物均属西周晚期[68],则H1与夯1的时代当不早于西周晚期。因此多位学者认为其时代属西周晚期,因而不可能是周初兴建的成周[69]。

至于西周晚期在成周旧地以东地势更为宽阔的汉魏洛阳城一带筑城,或认为应是出于“淮夷入寇”形势下的军事原因,因而瀍河两岸的西周成周,与汉魏洛阳城内的西周城应具有承继关系[70]。更有学者认为汉魏洛阳城下夯土城垣建造的上限应在两周之际或春秋早期,其始建年代与涧滨的东周王城同时,或与平王东迁有关[71]。

洛阳附近西周遗存分布与洛邑遗址的推定(据《华夏考古》1991年第2期叶万松等文、《考古学研究(五)》饭岛武次文改绘)


丰镐曲阜与临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