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令

字数:991

三字令(1)

春欲尽,日迟迟[1]。牡丹时。罗幌卷[2],翠帘垂(2)。彩笺书(3),红粉泪,两心知。  人不在,燕空归。负佳期[3]。香烬落,枕函欹。月分明,花澹薄,惹相思[4]。

【校记】

(1)此首又见鲍廷博本、朱孝臧本《张子野词》卷二,作宋张先词。按:此首《花间集》作欧阳炯词。张先有《安陆集》亡佚不传,《张子野词》不知何人所辑。所收舛乱,不足据信。吴本《张子野词》未收此首。当从《花间集》作欧阳炯词。

(2)翠:王辑本作“绣”。

(3)彩笺二句:《花草粹编》无此二句。

【笺注】

[1]日迟迟:《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朱熹《传》曰:“迟迟,日长而暄也。”形容春日天长和暖。后以“迟日”指春日。唐皇甫冉《送钱唐骆少府赴制举》:“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2]罗幌:丝罗帷幔。南朝宋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珠帘无隔露,罗幌不胜风。”

[3]人不在三句:言燕归人未归,有负佳期也。

[4]月分明三句:言女子夜深不寐,见花月撩起无限情思。

【集评】

钟本评语:全首佳甚,起末六句更有无限情味。

汤显祖评《花间集》卷三:逐句三字转而不窘,不坌,不崛头,亦是老手。

许昂霄《词综偶评》:“罗幌卷”五句,由外而内。“香烬落”五句,由内而外。“花淡薄”,春光欲尽,故曰“淡薄”。

陈廷焯《云韶集》卷一:“两心知”三字温厚,较“忆君君不知”更深。好在“分明”、“淡薄”四字。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十六句皆三字,短兵相接,一句一意,如以线贯珠,粒粒分明,仍一丝萦曳,录之以备赋此调者取则。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每句三字,笔随意转,一气呵成。大抵上片白昼之情景,由外及内。下片午夜之情景,由内及外。起句,总点春尽之时。次两句,点帘外日映牡丹之景。“罗幌”两句,记人在帘内之无绪。“彩笺”两句,记人在帘内之感伤。人去不归,徒有彩笺,见笺思人,故不禁泪下难制。“两心知”一句,因己及人,弥见两情之深厚。换头三句,说明燕归人不归,空负佳期。“香烬”两句,写夜来室内之惨澹景象。结句,又从室内窥见外面之花月,引起无限相思。

萧继宗《评点校注花间集》:此调全文皆三字句,前后叠结构全同。舍人此作,如僚弄丸,运转灵活,可谓善于用调。试为分析,即可了然。前起“春欲尽”及后起“人不在”各三句,自成一小段。因两韵紧接,故第三句,必须自第一、二句引出,方非赘附。如“时”字自“春”、“日”引出,“负”字自“不”、“空”引出。其次如“罗幌”及“香烟”各二句,又自成一小段,宜作对偶平列,稍稍铺叙。至于两结则各三句,止各用一韵,则宜两句平列,末句双锁前文。如“书”、“泪”二事,以“两心知”之“知”字锁之,“月”、“花”二事,则以“惹相思”之“惹”字锁之。解此方足以语用调,若只知逐句以三字填入,虽音节无讹,文气必阻矣。

卷六 五十一首

欧阳舍人炯 十三首

南乡子 八首

献衷心 一首

贺明朝 二首

江城子 一首

江城子 一首(1)

凤楼春 一首

和学士凝 二十首

小重山 二首

临江仙 二首

菩萨蛮 一首

山花子 二首

河满子 二首

薄命女 一首

望梅花 一首

天仙子 二首

春光好 二首

采桑子 一首

柳枝 三首

渔父 一首

顾太尉夐 十八首

虞美人 六首

河传 三首

甘州子 五首

玉楼春 四首

【校记】

(1)晁本作“江城子”,缺“一首”二字。

欧阳炯


浣溪沙南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