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与心理往往是相互影响的
窦文涛:格子了解到什么情况?
刘少华:我倒是不太了解,但我看了许某某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报道后心生感慨。因为过去一般发生这种事之后我们都会分析说,出这个事要么是个体制性的问题,要么就是这个人烦闷,要发泄不满,等等。我觉得事件是发生了,但是怎么解释又是另一回事。我们以前的解释恐怕更多的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但是我现在看到这种问题,很多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神经问题或者脑科学的问题。这个社会中有大量的精神障碍,我们权当它是被阳光照下来之后的那个阴影部分,我们不看它,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它一旦发生就很麻烦。
窦文涛:但现在的问题是,您觉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他作案的原因有关系吗?
李玫瑾:有啊,这个等于是他心理上的一个征兆,而这个征兆是我们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植物神经系统,我们也叫它“自主神经系统”,它是管内脏的。我们怎么吃、怎么消化,然后哪些物质留下、哪些东西排出,这些怎么样运作都是由自主神经系统在控制的。它一般由我们中脑的下丘脑这个部分来控制,所以它很多时候是不经过大脑思考的,你想让自己怎么样去调整有的时候也使不上劲。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一般是内脏的一种感受,比如说烦躁,或者心里火烧火燎,或者老是肚子疼或者哪儿疼,但是到医院去又查不出问题。
窦文涛:但是,他失去对事情、对社会的正常判断力了吗?
李玫瑾:判断力,我认为他没有完全失去。凡是有精神类问题的人,从他身体上是能看出一些特征来的。
窦文涛:怎么看呢?
李玫瑾:你有时候在街上看到一个神经质的人,他一般会怎么样呢?他眼神是飘忽的。我们正常人的眼神是很坚定的,比如说我要看你,我的眼神能定住。但是,有些人的眼神是跳的,它一般不和人正面接触。再一个就是,有的人显得极瘦,也有的人特别胖,所以在外观上你能看到一些征象,就是这个人生活不是很规律,一看就不是一个跟人交往很自然的人。比如说,我们正常跟人打交道的时候都是抬着头的,而他们一般都低着头,回避与人的目光接触。原来有一个案件是某地一个人干的,他曾经在家里用“木马床”杀害了十多个青少年。你看他所有的照片,他的眼神都是飘忽的,它不跟人的目光正面接触。
窦文涛:这跟神经功能紊乱有关系吗?
李玫瑾:我认为这跟他的心理有关系。所以我在分析人的时候,实际上就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跟生理有关,还有一个是跟心理发育有关,而人的心理有时候也跟生理有关。有些人很早就显现出一些性格特点,你熟悉他家人以后会发现这些在他的家人身上都有,所以这就涉及遗传和生理的问题了。比如,父亲就是一个闷葫芦,他的兄弟姐妹都不爱说话,然后他生的孩子也闷,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就会感到困扰:这是生理上决定了这个孩子闷,还是他从小的成长环境即家里头没声音导致他闷呢?
研究人格的由来就是研究人的心理风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心理学在研究复杂的心理现象时,自始至终伴随着一对范畴——遗传与环境。研究人格问题也是如此。曾有心理学家将生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喻为心理学大树的两大根基,所以探讨人格的由来也离不开这对范畴。人格形成的基本背景,概括表达可归于这样两个方面:其一,取决于遗传和生理背景的先天要素;其二,取决于抚养与环境背景的后天要素。任何一个人的心理风格都是在这两大背景下形成的,危险人格也是如此。
在人格中,心理动力有需要、兴趣、欲望等,心理特征有智力、气质及性格等,这些人格要素多与人的先天禀赋(即遗传)有着更密切的联系。还有一些客观的生理条件,如年龄、性别、体型、相貌等,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心理风格。许多人格障碍的出现就与这种遗传或生理因素有关。例如,个性奇异、行为怪异或夸张的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者,还有与之相反,性情一贯冷淡、几乎对所有事情都无动于衷的精神分裂样人格障碍者,以及心境反复无常、情绪变化极快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者等,这些人格障碍者受后天的影响成分较低。
人格内容中还有决定个人行为方向或职业选择的兴趣、观念等,有决定行为方式的性格和决定行为效率的技能等,这些则与人后天成长背景尤其是家庭的抚养方式、生活的自然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密切相关。其中,人的言语、性格等都完全取决于后天早年的生活地区和抚养方式。如果言语或性格在形成的关键期内(尤其在6岁前)出现严重缺陷,就可能造成人终身难以弥补的心理障碍。
后天环境还决定每个人所要经历的特殊事件或人物,即每个人自己特有的人生故事。有时尽管几个人在遗传背景上相同,如同一父母所生,或者生长在基本相同的环境背景下,如在同一个家庭内长大或在同一个学校上学,但他们之间仍存在个性差异。这种人格上的差异往往源于他们经历的人或事件具有差异,如遇到不同的老师、同学,在校内外遇到的事件不同等。这些差异会融入人格内容之中,成为影响人格的特定要素。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对人格障碍的认识往往就是要找出这种特殊经历事件。所以,后天环境还要包括那些特殊经历,正是它们使得每个人形成千差万别的个性。
还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人格形成背景中的遗传与环境看似内容不同、角度不同,但是二者在人格形成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交融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现的方式也极为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考察哪一种成分所占比例更多些,或哪一种成分居主。
——摘编自李玫瑾专著《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