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闹腾源于性腺的发育
刘少华:前几年媒体不断报道幼儿园里砍杀孩子的事情,我觉得这个对犯罪是有一定传染作用的。刚才李老师说的有一点我特别认可,就是这个社会问题应该全社会去关注。我前两天读了一本书叫作《教养的迷思》,讲的是父母通常认为孩子是在我们家长大的,这个孩子可能像我,是我培养出来的,但作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孩子是社会培养出来的,如果这个孩子有社会问题,最后也是要社会来承载的。所以,前一段时间我听到楼上邻居家打孩子,那孩子哭得我都听不下去了,最后我不得不报了警。
窦文涛:这要是在外国是犯法的,你就真报警了?
刘少华:我真报警了,因为我觉得这孩子以后就是社会的孩子,他以后就要生活在我周围。
窦文涛:警察后来来了?
刘少华:来了。李老师,刚才您说的这个社会问题,我觉得特别贴切。我有一次在某地旅游的时候,地铁车厢里有一个精神病人,他就自己在那儿吼,而周围所有人都安之若素,我就问一个当地朋友为什么会这样。他妈妈是做特护的,他跟我说因为这些精神病人平时是可以上街的,街上有足够便利的条件供残障人士、精神不正常的人士上街,所以当地人慢慢就习惯了跟他们共处,实际上他们大部分是不会伤害人的。我就反过来想,我们在大街上是很少能见到精神病患者或者残障人士的。为什么呢?一个是因为我们的设施非常不利于他们出行,比如说盲道忽然就断了,盲人戳不到盲道就没法走了。还有一个是因为精神病患者出来以后,首先要面对一个对他和他的家庭污名化的问题。所以,家里如果有一个精神病人,你哪怕用链子把他锁在家里也不愿让他出来。
窦文涛:有这种报道,就是有的人把家里患精神病的孩子一直拿个铁链子锁着,弄得屎尿一地。
刘少华:我们的社会问题,我们就倾向于让它压在这儿,因为我们有一个整体的社会道德在这儿。
窦文涛:对。但是,李老师,您觉得许某某是可以用精神病来解释吗?他自制爆炸装置,我觉得这是有预谋、有计划、有理智的一个行为啊。
李玫瑾:刚才格子说的那个特别对,就是我们从犯罪心理的资料来看,严重的精神病人或者真正的精神病人,其犯罪的人数所占比例并不高,比较高的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我们把“精神”和“心理”相对区别开来,需要药物治疗的多为精神类的病,而心理上的病,我们一般称之为功能性的、神经症类的,药物是没法干预的。比如,人格障碍者所到之处都会让周围人很痛苦,但是这种心理上的问题无法用药物干预,他不会一吃药人格就改变了。像偏执型、边缘型、爆发型、反社会型人格,都不是药物所能干预的。因此,这一类虽然属于精神类的疾病,但其真正的问题实际上是心理问题。而且,危险的恰恰是这部分人。很麻烦的是边缘型人格者,他们有一点点精神异常,但仍然能正常生活。这种人是最危险的,而许多真正的精神病人反而不危险。
刘少华:就是所谓“沉默的羔羊”。
李玫瑾:对,就是你刚才说在某地地铁上看到的那种,他们一般倒没有什么太大的危险性,真正危险的是这种心理上有问题的人。它是一种功能性的障碍,这很麻烦。因人格问题引起的犯罪非常多。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的、爆发型的、被动攻击型的,最最危险的就是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者的特点是什么呢?智商非常高,但是他对人毫无情感,即使是对他身边的人,哪怕是养育他的人,也没有情感。这种人麻烦在哪儿呢?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制约他,你拿不住他,所以是属于非常危险的一类人。
窦文涛:比如像许某某早不干晚不干,以往似乎也没有做出这种行为的迹象,为什么突然之间自制爆炸装置去制造这么一个爆炸案,把自己也炸死呢?
李玫瑾:这个案子的发生很偶然,但它的时间点是对的。我曾经跟记者讲过,人精神上的问题一般显现的时间是在青春期后期,也就是20多岁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有一个重要的转变,也就是青春期开始性发育,性腺的发育会打乱整个内分泌系统并重新调整,而且性腺本身就是人生命的动力,所以它往往给人制造一种动力。
窦文涛:能量。
李玫瑾:对,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心里扑腾。我们都说年轻人闹腾,他们为什么闹腾呢?
窦文涛:躁动。
李玫瑾:对。闹腾,实际上就是因为性腺的发育会导致人体内其他一些东西的分泌。像许某某是植物神经系统紊乱,而植物神经系统管控着胸腺、性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体,在这之中如果出现一些混乱,就会导致精神类疾病的发生。我们看那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一些严重的精神病人,基本上都是在性发育后发作的,也就是20岁到28岁之间。
窦文涛:我对植物神经也很熟悉,甚至有医生说我可能也有点植物神经紊乱。你有时候心跳不规律啊,或者严重失眠啊,医生也会怀疑你是不是植物神经紊乱了。我听说过周围很多人因为工作压力非常大,都有过植物神经紊乱,为什么偏偏许某某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就去搞爆炸呢?
李玫瑾:他们植物神经紊乱的程度不一样呀。就像同样是感冒,有的人就只是感冒而已,有的人可能都到肺炎了,还有的人可能就导致更严重的心肌问题了。最最重要的是,除了他所处的这个阶段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他生活的发展路径。所有的心理疾病,其背景就两个问题,一个是遗传和生理,还有一个就是环境和经历。环境和经历也很重要,比如国外曾经有这样的做法,就是把双胞胎小孩的染色体取样,然后做一图谱,发现两个差不多,过了二三十年再取他们的染色体来做检测,就发现两个的差别很大了。那意味着什么呢?生理的东西可以用环境来改变。比如,你老吃不健康的东西,你生活不规律,也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当然,也有一部分植物神经紊乱是因为遗传。
窦文涛:甚至现在有一个观点是文化都会影响遗传,它慢慢也在你的基因里写下某种印记。
李玫瑾:书香门第传万代,为什么呢?你看书香门第的后代一代比一代好,历史上有句话叫“武将后代多暴虐,文将后代多福寿”。
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了解心理发生的客观基础,任何人的心理活动都必先受制于自身的生理基础。
与人的心理现象直接相关的生理内容是人体的神经系统活动。神经系统从结构而言包括两大系统,即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脊髓与脑,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躯体神经系统与植物神经系统。这些系统都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具有对刺激信息进行整合、传递的功能。正是有了神经细胞的工作,人体才能通过周围神经系统将外部刺激信息传入中枢,中枢相关部位再作出指令并传出给效应器官(即肌肉和腺体),从而保证人体能对刺激做出各种反应。也正是心理的生理机制在运作,才保证了各种心理活动的发生,让人能够完成复杂的认识、意识、情绪和各种行为反应活动。
在犯罪心理研究和应用领域,经常使用一种技术——心理测试技术(俗称测谎)。这一技术手段就是使用生理检测仪,通过对呼吸、脉搏、皮电等生理指标的测试,并配合心理提问(问——听),以此来判断嫌疑人是否知道犯罪情节,是否有过相关的行为和内在心理活动,如是否到过现场、是否实施过某种动作行为等。由于能够从生理指标检测出心理活动痕迹,这说明了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当然,心理与生理的关系远不止于谎言测试中。
心理的生理指标除神经系统活动之外,还有遗传问题,如人的长相。人的脾气、智商、某些心理疾病等,都与遗传有关。在危险人格中,以先天禀赋为主的反社会人格类型就属于这类问题。国外有人在研究染色体与犯罪的关系时指出,一些暴力犯罪与染色体异常有关。人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是性别染色体,当这对染色体出现XYY情况时,就与人的暴力行为有关。此外,染色体异常还与人的智力障碍有关。某些人格异常还与母亲怀孕期的情绪问题、分娩时接生不畅导致的颅脑受损等问题有关。
遗传问题可显现于父母与孩子的外部征象或心理行为活动中,如人种肤色、运动类型、个人脾气、兴趣特长等都可由外部观察到,所以这些生理指标也可用来对人进行观察和分析。除神经系统、遗传项目外,人的出生时间、年龄、体型、身高等客观生命指标也可用于犯罪心理的观察与分析。生理指标是从事犯罪心理研究的第一类指标。
要强调一点的是,许多生理指标与犯罪类型有关,但它们并不影响甚至不决定人是否会犯罪。除个别类型外,绝大多数犯罪人的犯罪原因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影响因素。所以,在犯罪心理学中,对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只是将其作为对不同类型犯罪人的认识基础,而不能作为犯罪原因的基础。换言之,只有一个人已经意图犯罪,他的生理背景才可能影响或决定他将犯哪一种类型的罪行。
——摘编自李玫瑾专著《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