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还会影响人的认知方式

字数:1240

如果说认知能力取决于智力,那认知方式则主要取决于后天与人互动形成的亲社会行为反应方式。

情感、言语、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会深刻影响孩子的认知方式。如前所说,在多成员大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乐于与人接触和交流。相反,家庭成员少、抚养人单一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安静,不爱声张。这些看似是性格问题,其实与他的家庭抚养背景密切相关。重要的是,抚养背景还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方式。

如果说认知能力取决于智力,那么认知方式则取决于后天与人互动形成的反应方式。例如,在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爱说话的孩子与沉默安静的孩子各有优长,后者适合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而前者喜欢与人打交道、口齿伶俐,往往会成为管理者、主持人、经纪人,活跃于媒体、娱乐等领域。

有中小学老师跟我聊过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好说爱动,学习成绩并不如那些不爱吭声、闷头学习的孩子,但他们工作以后都混得不错,他希望知道原因何在。一位家长也问我:“我这个孩子,大家都说他挺聪明的,我很奇怪他的学习成绩怎么就上不去呢?”我以开玩笑的方式回答他:“你不用着急,这个孩子长大后适合当领导。”

为什么?当领导的人要善于观察人、了解人、使用人,孩子如果言语和亲社会行为发展得好,善于跟人打交道,当然适合当管理者。那种学习很好的安静孩子,长大后一般是技术型人才,业务能力较强,他当领导会对谁都看不上,什么事让别人干都觉得不如自己干得好,最后把自己累得够呛,还闹得人缘不好。

我记得有一次给部队干部讲课,有个学员课后跟我说:“李老师,你说得特别对,我身边就有一个实际的事例。”

他们系统有一家通信技术研究所,是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以前考虑这个部门专业性强,所以挑选领导时大都是懂业务的知识分子。结果这个所矛盾重重,总有人告状,谁也不服谁。后来,他们换了一个非本专业且学历不高的人来当领导,这个人上任后在大会上讲:“专业上我不懂,你们放开了去研究、创造、发明,如果成功了,我为你们争取奖励。我呢,一定为大家服务好,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他还亲自抓食堂、抓研究人员的住房改造等。

这位学员感慨:“别看这位领导不懂专业,但他懂人心。他来到这个研究所后,再也没那么多是非了。”

这让我想到中国历史故事里的刘邦。刘邦打下天下后举办庆功宴,酒过三巡后,他兴致很高地问众人,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能得天下吗?这时手下争相回答:大王英明,能征善战,足智多谋……刘邦听后大笑说,论计谋我不如张良,论打仗我不如韩信,论治国我不如萧何,我之所以能够为王,是因为我会用人。

会用人的前提是识人,识人的前提是愿意与人接触,对各种人都感兴趣,愿意与人打交道。不过,世上还有许多人对当公务员、搞管理没有兴趣,如绘画者专注于画布上的线条、轮廓与色彩,计算机专家关心的是程序编程和硬件,数据分析专家关注的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分析模型……擅长做事与擅长识人是不同的方向选择和事业追求,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

人才是多样的,我们的教育仅仅用分数去衡量一个人的智慧是很片面的。很多学习一般的孩子,往往也很有出息,因为他们情商高,擅长解读人的心意,适合搞管理。了解每个人的特点,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各尽其才,这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是不考核的,但它在工作中非常有用。因此,我和很多家长讲,学习成绩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抚养,家长的抚养方式决定了孩子今后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冷漠无情、自私自利的社会谁都不会幸福为何有人智商很高却被称为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