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的心理困扰源于心理抚养的匮乏

字数:2656

试想,人在最初接触人世时,他身边缺乏来自人的情感陪伴,相伴他的只有寂静和一堆无生命的玩具,他怎么能发展出人性?

很多人到成年后发现,自己经常被某种心理问题困扰,甚至会影响生活或工作。例如有人问我,为什么自己不喜欢接触人?为什么明明能做这事,可安排给自己时却总在推脱?为什么自己不能与人很好地相处,遇到人与人的矛盾总不知该怎么办?还有的人告诉我,不知为何自己总在焦虑或担心一些事情。

在我来看,这些心理上的困扰往往与他们过去、甚至早年的经历有关。有些经历我们似乎没有记忆,但我们的身体会有记忆。例如,有人私下告诉我:“尽管我每天与各种人正常地交往,但我内心里,没有一个人可以走近我,我也不想与任何人亲近。有时我内心讨厌每一个接近我的人。”

后来,我与一个人聊起这样的话题:人早年的经历会变成潜意识,可能自己不明白,但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理活动。于是,他说起母亲讲述有关他早年的一些事情。他出生不到两个月就被送到了幼儿园的托幼班,因为父母经常加班,他在托幼班有时要待上十个多小时。由于托幼班里的孩子太多,都是初生的婴儿,老师们根本顾不过来抱,孩子们被包在棉被中,长时间不能变换体位,于是,孩子们哭喊成一片。他母亲每次赶来喂奶时,刚走到幼儿园大门口就能听到孩子们的哭喊声。

许多孩子因为哭时眼泪流到耳朵里而患上中耳炎,他母亲担心他的眼泪也会流到耳朵里,就在他耳朵里塞进棉花球……听他讲这段经历,我立即明白了他对人愤恨的根源。虽然这段经历发生在似乎没有记忆的一岁以内,但事实上他内心深处有这段记忆,他讨厌所有人是因为在他在最幼小、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走近的人并没有让他感受到温暖、舒服和快乐,相反,他们过来是短暂的,走后却留下束缚甚至是远去的声音,所以他内心深处对人的拒绝与厌恶情感是有根源的。

我研究犯罪领域时发现,许多犯罪人出现心理异常,也有这类心理抚养匮乏的背景。尤其是变态犯罪人,即心理异常的人,他们大多有早年抚养中缺乏情感、缺乏温暖和依恋的背景。

一般情况下,犯罪人之所以犯罪,其动机大多是要通过犯罪行为让自己从中受益。如得到钱财,得到性方面的满足,或者去报复有仇的人等。可是有的犯罪人却没有这类常见的动机,他的犯罪行为对他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你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干,他自己也回答不上来。有的曾回答我说:“我睡不着觉就想出去干这事。”有的说:“我心里烦就想出去干这事。”这是动机异常的犯罪。

还有行为异常的犯罪。曾有一名记者打电话问我:“一个杀人的现场,被害女性的上身被刀划了一百多下,这犯罪人与被害人并不认识,这种行为是出于什么心理?”还有一名28岁的犯罪人告诉我:“没事时脑海里就想着如何碎尸……”听着就令人毛骨悚然。

但是,我出于研究需要必须弄明白这种变态动机和变态行为是怎么发生的。心理现象虽然变化多端,但如前所述,皆有迹可循。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一篇英文论文,其中谈到变态杀人狂往往把被害人看成“猎物”,当他们控制住被害人进行加害时,只会把他们看成是一个“物件”。在他的控制下,“人”就是一个可以随意拆卸摆弄的“物件”。

结合所经历的案件,我明白了,人在最初接触这个世界时,如果身边缺乏来自人的情感相伴,相伴他的只有一堆玩具,而且是可以拆解的玩具,那他的内心里,能满足快乐的就是没有感情的物件。当他们面对被害人时,也不会感受到与被害人有关的情感,如被害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痛苦等,只会冷酷地摧残他们。

其实,任何成年时期显现的变态心理,都不是在成年时期才形成的。

后来,我通过查阅大量的材料,包括访谈犯罪人、调查犯罪行为与成长背景的关系时发现,呈现变态犯罪的人在被抚养时期往往有孤独成长的经历。

试想,一个婴幼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在他如此陌生又如此无能无助的时候,在他最需要温暖的怀抱、依偎的肩膀、轻柔的抚慰、令人心安的哼唱时,却醒来身边无人。更可怕的是,无论如何哭喊,空旷中除了自己的声音外,只有死一般的寂静。他就像一个感觉被剥夺的人,身边缺乏人的身影、声音,他的视觉、听觉,甚至嗅觉、味觉都是匮乏的,剩下的就是可以自主移动的手,手里抓到任何一个物件都可以形成触觉。他的手感就成为他唯一快乐的源泉,手里绝不能再空无,他抓住任何“物件”都不会轻易放手,他要慢慢地消磨它。这大概是一些变态犯罪人将被害人控制后的心理及表现的出处。

我曾见过一个17岁的男孩,他把一个16岁的女孩分尸了一百多块然后抛尸,我见他就是想了解他的早年经历。果然不出所料,从身材看他已经接近成年,但从他的心理表现看,你又感到他完全不成熟,像一个知道惹了大祸却不知所措的孩子。他一直深深地低着头,恨不得把脑袋低到桌边下,坐在那里一直抽泣着。

我见他这状态就没有像审讯犯人那样坐他对面,而是挨着他旁边坐下,我想让他感受一下家里大人对孩子说话的样子。我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低着头嘟囔了一句,我没有听清他说什么。我又说:“你把头抬起来说话,要不我听不清。”这时他稍许抬了一下头,我接着问:“给我讲讲你小时候的经历好吗?你小时候谁带的你?谁陪你的时间最多呀?”他嘟囔了一句。我听不清说的是“叔叔”还是“姑姑”,旁边的警察说了句:“他说的是姑姑。”

我问:“姑姑是亲的吗?”他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我又问:“姑姑带你多长时间?”他又摇了摇头,当地警察告诉我,他是一生下来就被送人了。父母是谁不知道,别人领养后又几经转手,凡是带过他的女性当时他都叫姑姑。后来,通过当地警察的介绍,我又了解到那时可能家家都不富裕,自家有几个孩子的都不想多养一个,最后他被送到一家饭店,大概是饭店总有一口剩饭喂他。不过饭店也不能让他白吃,因年龄太小,很多活干不了,就给他派了个剥兔子的工作。他从小就在饭店里负责剥兔子。

从他不爱、不敢说话来看,他在饭店长大的日子里也很可怜。他显然不会花言巧语招人喜欢,做错事挨骂肯定也不吭声,不会道歉。不吭声有时更让主人生气,于是,他刚16岁就离开了饭店,开始自谋生路,找到一家卖铝合金门窗的店里做小工。

到了17岁这个年龄,他的身体已经完成发育,似乎开始知道男女之间的事了。这天他一人在店门口看店,有个16岁的女生来找她的同学。这附近的房子是临时板房搭起的三层高的简易楼房,大概有六排,每排有两三个门。因为没有门牌号码,那女孩不知该先敲哪个门,就向他询问。他没吭声,指了指自己这个门,女孩于是就往里走,然后上楼。这个门进去一共三层,都是这家店铺的房屋:一层是店,二层是老板夫妇住房,三层是老板的儿子和他的住房。这男孩知道楼上没人,于是悄悄拿了一根棍子尾随其后,到了第三层后就把女孩堵住,最后一棍把她打得昏死过去,拖到了自己房内,一宿时间具体做了些什么,他也不说。警察找到所抛的尸袋后发现有一百多块碎尸。刑警告诉我,这碎尸的方式就是剥兔子呀。

我们后来分析,他对这女孩最初的想法就是好奇,想接触或看看女孩是什么样子。但是,他的成长经历缺乏人性的抚养,缺乏爱的滋养,甚至在幼小时没有太多接触女性身体的记忆。他的好奇或喜欢无法用正常方式去表达,最后他就用了简单暴力的手段做出了极为变态的行为。

其实,类似的残忍犯罪我还见过多起,也见过作案的人。从这些大家极少知道的犯罪心理的调查结果出发,我想告诉所有人,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