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官”不如现管:多层级视频会成负担

字数:2584

对上一级来说,它必须启动工作推动体系,才能让下级动起来。对下一级来说,它只对上一级负责。上一级的态度决定下一级的重视程度。某一级要对上一级布置的工作负责,就要通过开会动员下一级,多层级视频会也就必然会演变为逐层级的多层级视频会,从而增加下级的会议负担。

会议为什么会越减越多

会议负担是政府领导干部的沉重负担。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后,各地大力精简会议活动,改进会风,包括合会、套会、短会、减会、电视电话会等,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在县乡调研时发现,县乡主要领导、部门负责人仍然抱怨会议太多。乡镇党委书记一天要到县里开两三个会,会议的主办方都认为自己的会议重要,要求党委书记参加,不参加就认为其不重视。会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上而下安排的事情、任务多了,这些事务都要到县乡村来落实,就要开会布置安排,要有人去认领任务。

同时,乡镇和各部门都反映:电视电话会议成了基层普遍的新负担。主要表现为:中央部委开了会,原本各级人员已经了解了会议精神,但下面每个层级、每个领域还要开会传达。这类多级视频会,基层领导干部一提就头痛。从中央部委下来的视频会,乡村两级干部要重复开五六次同样的会。

那么,中央部委开过的视频会,为什么下面各层级还要将同样内容的会分别开一次?

为什么要召开多层级视频会

也可以倒过来追问,既然每个层级都会重复开视频会,中央或省市的会为什么不只开到下一级,而是所有层级及相关者都被要求参加?

中央或省市召开的多层级视频会有以下三个目的:

一是减少会议负担。上级希望通过一次会议让所有相关者知晓会议精神,减少各层级的层层传达,直接减少会议的次数,省时省力。除此,还可以减少会议组织、参会交通、会议资料、会议食宿等成本。中央部委召开视频会后,并不要求下面各层级召开会议,而是希望一线直接执行任务,各层级给予督促检查。

二是烘托规模效应。现场会议如果人少,可以选在较小的会议室,气氛照样起得来。但是,电视电话会议,如果视频中人员稀少,既不好看,也没有会议氛围。将所有层级的相关人员都纳入进来,首先在场面上具有了规模效应;其次,在会议主办方的总结汇报上,参会人员有层次、有规模,既体现了组织者的组织力,也表明会议有成效。

三是确保意图直达。从中央部委到乡村,中间有三四个层级,层层传达会议精神,不免会有信息模糊、截留、失真、走样的可能,中央意志到一线会大打折扣。而若召开多层级视频会,最基层的执行层也能与其他高层级一样同时领会中央精神,在执行中就会不折不扣。多层级视频会使得中央部委直接对接基层,减少中央与基层的信息不对称,避免信息的多层级加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

下级为什么要召开同样的视频会

中央、省、市召开多层级视频会,既传达了精神、布置了任务,又减轻了会议负担、解放了干部。但是,以下层级并未实质性减少会议,反而增加了会议次数。就县乡干部来说,按过去现场会惯例,只需要开两次会即可,一次是上级召开的会议,一次是组织传达精神的会议,乡镇干部可能只听一次会就行,再直接落实会议精神。而召开多层级视频会后,县级领导要参加中央、省、市组织的会三次,还有自己组织的一次,共四次,乡村干部则要参加五六次会。

中央召开多层级视频会后,省里再召开同样的视频会,其中也包含中央开会的三个目的,下面市、县、乡也会这么思考。省、市、县、乡召开多层级视频会,还有三个目的:一是向上一级发送自己重视该问题、做了相关工作的业绩信号;二是根据中央视频会的精神,提出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抓好落实工作的要求;三是督促下级重视、落实,起到思想动员、布置督促工作的作用。

体制内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层层开会,层层陪会,而不是抓成效,常被诟病,也确实需要批评。但是也需要理解的是,上一级不下文或不开会,或者重要领导不陪会,给下级的直接印象是上一级政府、部门及其领导不重视某个事情,那么,下一级也不会重视这个事情,在执行中就会打折扣、应付了事。上一级文件级别、会议规格、陪会领导职级等越高,说明所涉事情越重要,下一级就越要重视;反之,则不重要、不重视。中央召开的多层级视频会,只起到了对省级的动员、督促作用,对其他层级只有信息传递功能。

中央召开了视频会,阐述了重要精神,要求下面给予重视,各级都明白了中央的态度。但是,如果省里不召开同样的会议,市里就不会秉持与中央同样的态度开展工作;市里不召开会议,县里也重视不起来,就可能当作没这个事;县里不开会,乡镇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受中央视频会的影响。或者说,中央、省、市、其他县开会了,本县没开会,乡镇干部会认为这个事情在中央、省、市及其他县很重要,在他们县就不重要,因而不会认真对待。

于是乎,为了让每一层级乃至每个领域、单位都重视,那么,每一层级就得再开会。

“县官不如现管”的逻辑

之所以多层级视频会会变成逐层多层级视频会,与“下管一级”“对上一级负责”的体制运转逻辑有关,也就是“县官不如现管”的逻辑。表现如下:

一方面,上一级领导掌握了下一级领导的人事权、财权或者评价权,上一级领导重视、安排的事情,下一级也要予以重视。在“下管一级”的体制下,下一级做的所有工作都是做给上一级看的。从评价角度看,工作做得好不好,由上一级认定、奖惩。从担责角度来说,下级对上一级负责,而不对上上级负责,出了问题也是上一级给予追责,而非上上级。所以,下级重不重视某项工作,主要与上一级对该项工作所持态度有关系。

另一方面,工作的推动需要启动工作推动体系,包括诸如联席会议(指挥部)、一线办公室、信息报告、督查督导、评估评价等。就乡镇党委书记与县委书记的关系来说,县委书记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项制度、一个体系。县委书记对某个事情重视之后,县委县政府这个体系就会运转起来,包括政府、纪委、组织部、督查办、考核办、巡察办等及其他相关单位都会跟进,根据自己的职责参与推动该项工作。这是一套推动工作的体系,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工作越是重要,这套体系就越显得完整。

县委书记召开工作动员会,不仅仅是乡镇党委书记参加,党委政府这套体系也在里面,会后它们就会动起来。通过开会可以达到宣传动员、制定细则、部署实施的目的。而县委书记不召开会议,这套体系就不会为该项工作运转。上一级部门负责人也是一套体系。这套体系动了,下一级才会动起来。最简单的就是,县委书记直接给乡镇党委书记打个电话交办事情。打电话与开会、下文一样,是启动工作推动体系的方式。上一级工作推动体系运转起来了,下级部门还没有动,相关部门就会开启督查、问责,逼着它动起来。假若中央开了会,县里没开会,意味着县里工作推动体系没有启动,乡镇也就没有动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基层干部会有这样的意识——“有些工作不开会,好像就不知怎么开展;领导不讲话,好像就不重视”。

总之,对上一级来说,它必须启动工作推动体系,才能让下级动起来。对下一级来说,它只对上一级负责。上一级的态度决定下一级的重视程度。某一级要对上一级布置的工作负责,就要通过开会动员下一级,多层级视频会也就必然会演变为逐层级的多层级视频会,从而增加下级的会议负担。

2021年5月24日


乡镇人事权的限度与突破:以普通干部选聘岗位为例第四篇 基层干部的激励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