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航母放进冰箱,未必就能保鲜

字数:1634

对苏联解体的解释,常见的说法是戈尔巴乔夫被美国人忽悠了。也有人说苏联官僚想私分国有产业。不过,文化上的失败也好,小集团的密谋也罢,恐怕都不能左右历史大势。大国的兴衰,一般来说只取决于两点:经济和军事。苏联在军事上没出问题,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苏联的经济有致命缺陷。

苏联经济的核心是重工业。从重工业的使命来说,首先是给整个工业体系(包括重工业自身)提供机械供应,保证工业能够迅速扩张。这一点苏联的重工业非常称职,冷战后期在规模上世界第一,在门类上齐全程度仅次于美国。这是苏联国有经济模式的结果,也是苏联霸权的原因。

不过,重工业还有另外一个职能——技术升级。工业时代和农业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技术不断进步。一个国家如果只是能保证现有水平的工业设备更新,那么至多几十年,就会在军事和经济上被对手的新技术全面压倒。所以重工业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制造出更精密、效率更高的新型机器,带动全面的工业升级。苏联在这一方面就要差得多。

技术升级,开发新一代机械设备,是向未知领域前进,需要大量地试错,投入庞大的资金和人力用于开发,只有在足够多的可能技术路线上砸了钱,摔了跤,才可能得到少量的可行技术路线。

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比其他国家早了近百年,在资源、人口、经验教训和技术储备上占绝对优势,所以总是在技术升级中领跑。虽然因为一波波的经济危机限制了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才使得其他国家能够追赶欧美的工业优势,但毋庸置疑,200年来,西方世界始终领先世界。

整个地球的科学技术原理都是一样的。对于走苏联道路的国家来说,工业升级可以直接学习先进国家的发展道路。如果能从发达国家得到技术转让,那就更方便了。因为苏联模式最适合踢开市场限制,把少量新设备和新技术迅速复制,让整个工业体系的绝对水平跟进到这些新技术“种子”的水平上。

从意识形态来说,欧美国家是苏联的对手,应该尽量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免得苏联变成世界霸主。但实际上,由于欧美国家奉行私有制工业化路线,总是爆发经济危机,每隔上十几年二十几年欧美为了救市,就会让苏联得到一次廉价的技术转让。

苏联总共不到70年的历史,至少得到了4次这样的发展机会。所以苏联不用进行耗资巨大的技术开发,就能跟上最前沿的技术进步。再加上苏联的计划经济采用指令调拨,不必担心购买力对工业发展的限制,可以挖掘出这些先进技术最大的应用潜力,苏联获得比西方国家更快的发展速度是理所当然的结果。这也正是苏联模式的成功之处。

但反过来说,苏联模式要想发挥出最高效率,又离不开西方的配合,必须有西方不断地向苏联出售最新的科技成果。从20世纪的历史看,这个前提在大部分时间里都能成立,所以苏联蒸蒸日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末,以美国领导的西方忽然出现了一个政策转折。1979年,美国搞了一个《出口管理与控制法》,宣布今后不仅美国公司的技术贸易要归美国管,其他用了美国技术的公司也必须听美国的话。由于此前美国的工业技术领先了世界几十年,又通过世界大战还把欧洲、日本的技术也搜刮了个底朝天,这个法案基本上等于宣布全世界的高科技出口都要归美国管。

紧接着,美国借着苏联入侵阿富汗,开始用这个法案禁止向苏联出口高技术。原来的巴黎统筹条约只是限制向苏联出售军事技术,现在的管制范围扩大到计算机、电子部件、光纤、半导体和冶金工艺等民用技术,限制西欧盟国在苏联集团国家投资建厂。随着廉价技术流入的减少,苏联的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平均只有70年代的1/3。

苏联进入衰退,经济增长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6%下降到80年代前期的3%,再下降到80年代后期的1%。60年来,苏联第一次出现了增长率低于西方的情况。197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相当于美国的67%,1988年则下降为64%。为了维持生活水平不变,苏联几十年攒下的2000吨国库黄金被抛出去救命,还被美国联合南非黄金财团阻挠。苏联人因此失去了自信,开始怀疑自己的制度是否合理,甚至打起了破罐破摔的主意,开始寄希望于推倒重来。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官僚们分家单过的小心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冒头的。

这一点说起来很奇怪。苏联当时已经是一个门类完整、技术人员充足的工业国,资源无所不有。这样的国家能得到廉价技术转让算是天上掉馅饼,得不到也应该不是致命的问题,完全可以像其他工业国一样自行开发升级。就算升级要付出一定的开发成本,也不至于导致80年代的全面衰退和90年代的彻底崩盘。为何苏联仅仅十几年就从发展顶峰走进解体的深渊呢?


莫斯科必须相信眼泪既不能靠休假式治疗,也不能靠休克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