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决胜靠工业人口
苏联是建立在沙俄废墟上的一个新兴国家,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太多沙俄的惯性。15世纪,俄罗斯人从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下获得独立之后就开始了扩张,最终把国境线推到了蒙古人的家门口,实际上从蒙古独立到苏联解体,苏军一直驻扎在蒙古。
对于自己在扩张中遇到的宿敌瑞典、土耳其,俄罗斯人也一直不忘时时敲打。当德国人打到莫斯科城下的时候,苏联照例举行国庆阅兵,荷枪实弹的苏军唱着古老的军歌走过红场开赴前线,歌词第一句就是“瑞典人和土耳其人记得我们”。而斯大林则在演说中坚定地表示“战争将在柏林结束”。
苏军之所以在战争之初被打得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苏联人对十月革命之后波兰趁火打劫侵占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片领土耿耿于怀,伙同希特勒报仇,瓜分了波兰,但是苏军主力为了进占波兰领土,离开了原有的边境防线和后勤支持,把自己暴露在了德军的空地打击面前。
苏联这个国家从建立之初就带上了太多帝国色彩,只许自己抢地盘不许别人惹自己。在主观上,苏联很难平等地对待一个朋友。结果是苏联的工业体系控制的国家和人口始终不如美国体系多。
在前面,笔者虽然不断强调工业化是机器造机器,但是设计建造机器的,操作机器的最终还是人。如果不以三五年、十年、二十年为单位去看历史,而是以一个更大的尺度去看待整个工业化时代,决定一个工业化社会未来的最终还是人,主要是工业化人口。不管是在美苏,还是德日,或者任何的工业社会里,工业人口数量不仅直接决定了工业经济的规模,也和工业体系的复杂程度,或者说先进程度密切相关。
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产品越来越复杂,基本配件越来越多。要保证工业的正常运转,把工艺锁在图书馆里,指望用到的时候再去查是不行的。就算查到了还有个熟能生巧的问题,更不可能有进步——没有人能基于不懂的知识进行二次开发。
因此,在工业的核心部分里,平均每个基本配件要至少对应一个专职人员来储备并改进生产工艺,这个人还要带一个徒弟,花上十几年时间口传心授把工艺诀窍传承下去。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核心产业所占用的工业人口和工业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基本配件数量在同比例增长。
核心产业并不能自己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还需要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行政、军事、社会保障等第三产业,以及采矿、农业等初级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来配合。这些人配齐了,整个工业体系才能顺畅地运转,同时每个社会成员才能拥有相对轻松而丰富的生活。再加上这些劳动力抚养的子女和老人,我们大致可以估算出一个独立工业体系所需的人口大约是基本配件数量的10倍,最少也不能少于5倍。
19世纪中后期,工业体系只有蒸汽机这一种动力,当时最复杂的工业品无非是铁甲舰,一条铁甲舰有几十万种零部件,所以当时的一个工业国需要近百万人来满足核心产业,最小的工业国比利时也有400万人口。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增加了电气和化工两个大门类,工业体系的基本零部件种类也随之翻了几倍,已经要近千万核心产业劳动力才能维持工业体系完整了。此时列强中已经不再包括比利时之流,人口最少的法国是4000万人,而且法国的工业体系也不完备,被6000多万人的德国打上门来就必须在英美的支持下打第一次世界大战。
到“二战”期间,基本部件增加到几百万种,对应的是6500万人的德国可以发动战争,法国则在开战后一个月出局。但德国也必须放弃研制生产诸如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和原子弹这样的超级武器,人口规模差不多的日本能造航母却造不出像样的坦克,日本造的机枪和手枪连伪军和土八路都鄙视。海上地面两边都行的只有人口上亿的美国一家。苏联在海军技术上缺乏储备,不过造坦克、大炮、火箭炮总能压德国一头。
等到世界进入核时代,一套完整工业体系需要由上千万种工业基本配件构成,这决定了只有人口上亿的工业国——也就是美苏才有资格成为世界一级,其他工业国只能做附庸。这段时间尽管英法同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战略核武器,但也只能面对江河日下的命运。
而苏联人口始终保持在美国的125%左右,所以尽管底子薄,也能逐步地和美国达到战略平衡。不管美国造出什么样的先进武器,苏联也会在几年后迅速赶上,而且数量上往往还要压倒美国。
到了冷战中后期,工业配件数量进一步增加到3000万种以上,美苏各2亿左右的人口被各种工业部门完全占满,很难再往更复杂的工业社会发展了。同期的世界上,日本的工业人口1亿出头,尽管在“二战”期间日本的工业实力完全不能和德国相比,但到了“二战”后却超过德国,成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可见对于工业化而言,工业人口规模比技术、产业基础更重要。欧洲最终走向一体化进程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当时的中国虽然还在奋力补此前工业化的欠账,不过勒紧裤腰带攒起来2亿多工业人口,让中国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了“二战”前的苏联。
不过此时美国和苏联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化国家。如果这两个国家的工业人口都不足以应付下一次产业升级,那么整个世界的基础工业技术发展势必将进入停滞。但在冷战军事争霸的背景下,美苏双方都绝不甘心维持这种两极世界的局面,都希望继续扩大工业力量,研制更多的新式武器,拉长产业链,继续提高自己的工业复杂程度,在技术上压倒对方,即把更多的工业人口纳入自己的冷战对抗体系。人口多的一方多半能取得胜利。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把民用产业向国外转移,同时用金融手段继续占有这些工厂的产品,养活本土人口,集中力量和苏联搞军备竞赛。这相当于在不引进移民、不增加农业和社会福利压力的前提下,增加了本国工业人口。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德国还有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都为美国贡献了冷战所需的工业劳动力,增加了美国一方的工业复杂度,促进了美国的高技术升级。
而苏联一方的人口只有自己的两亿多加上东欧几千万,要和美国控制下的全球体系竞争,只能延续“二战”前那种更适合于进行战备的科技产业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在应用技术方面获得高效率,从而使自己的工业体系丧失了自我升级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口缺乏也使苏联不得不把有数的人口都集中到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上,到苏联解体,美国的工业雇用了3000万人,是其历史最高点。而苏联则有7000万产业工人,而这时候苏联的总人口只有2.8亿,平均4个苏联人就有1个产业工人,其中绝大多数都在军重工部门服务。
这样一来,还有谁去生产消费品,还有谁从事服务业呢?20世纪70年代以后,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升,努力工作之后得不到回报,任谁也会失去耐心的吧。
当然苏联人的耐性还算好,俄罗斯大婶以擅长排队闻名于世。笔者的一位朋友在俄罗斯求学期间有一次排队,站在寒风里几个小时,冻得全身冰凉了,前面的大婶们穿着裙子仍然谈笑风生。一位大婶回过头来笑着对他说:“小伙,你鼻涕过河了。”伸手一抹,可不是吗,鼻涕都流到下巴了,脸已经没知觉了。
但是缺乏消费品和服务业导致无休止的排队,每个家庭主妇每天花上几个小时排队买面包买菜,同样浪费了大量人力。沙俄最后几年,因为战争消耗,也是造成了严重短缺,主妇们经常花上几个小时排队却一无所获,只好换一家店继续排队。终于有一天莫斯科的面包店全部售罄,全城的主妇两手空空,只有跑到沙皇家门口排队,讨要面包。沙皇的警察试图驱散人群,反倒被身强力壮的俄罗斯大婶全体放倒,于是沙皇政府派出了近卫骑兵队用马刀砍翻了几百人。前线的官兵听说自己老妈被沙皇的近卫军砍了,顿时全线崩溃,沙皇俄罗斯也随之土崩瓦解。
苏联人当然记得沙皇是怎么完蛋的,当苏联主妇再次大排长龙的时候,苏联政府就再也坐不住了,于是急病乱投医,先是商量出个从东德撤军的办法,东德的苏军一撤,东欧也都不愿意为苏联分摊工业品生产任务,纷纷要求苏联撤军撤顾问。苏军撤下来,家里却没有那么多建筑工人给他们盖房子住,也没有民用工业为他们生产必需品。就算这些撤下来的军人稍加训练就可以是第一流的劳动力,但是苏联的民用工业长期萎缩,各种配套体系一时也建立不起来,暂时无法为这些人提供工作。方寸大乱的戈尔巴乔夫政府也拿不出铁腕来压服各加盟共和国分摊这些负担,各加盟共和国反倒以独立相威胁。从经济条件最好的波罗的海三国开始,要求独立引发的社会动荡席卷整个苏联,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