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人民就是拒绝胜利
大国崛起不是请客吃饭,说到底是一个工业体系和另一个工业体系之间的生死战。假如我们买了一个1/2英寸的螺钉,自然不可能再买一个13毫米的螺帽配上去。任何人,任何企业,任何国家,只要选择一个工业体系就必须放弃另一个。
选择谁,最终取决于谁的东西造得更多更好更便宜。苏联的崩溃,说到底是美国靠人口优势完成了自己的产业升级。之所以是美国而不是苏联率先发起这次产业升级,除了前面说的各国内部因素外,地理—历史因素也相当重要,甚至可以说起了决定性作用。
随便找个地球仪,咱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苏联是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陆地大国,用地缘战略学家的话说,是处于世界岛的中心;美国则被两个大洋包围,在西半球没有任何强大的陆地邻国。
地理环境的区别决定了苏联必须是一个陆军大国,美国则必然是海军大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完全是一场陆地强权和海洋强权之间的战争。冷战40多年,美国从来没有能力在大陆上保持一支能和苏联对抗的陆军,苏联也从来没有打造出一支能和美国海军正面冲突的舰队。
从军事对峙的角度来说,美苏双方的海陆对峙算是平手。但是,从经济和贸易的角度来说,掌握海洋的一方占有天生的优势。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海运成本是所有运输方式中最廉价的。数倍的物流成本差异决定了大部分工业物资交流都是通过海运来进行。美国掌握了海洋,所以可以同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进行工业交流。苏联只掌握陆地,从战略安全的角度来看,苏联不太可能通过美国掌握的海洋来扩大自己的工业体系,只能在自己的邻国中寻求更多的工业人口。其实,苏联在这方面一度做得不错。
苏联的邻国中,人口最多的显然是中国。冷战开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内战之中的农业国。等到共产党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七舰队跑到台湾海峡,中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全面倒向苏联,苏联也立刻对中国进行了援助,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工业社会。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技术转移。中国获得了一套20世纪中期的工业体系,工业水平一步跃进了100年。
当然,苏联人给的只能算是工业的骨架,中国人还得用一代人时间丰满其肉身和肌理,真正消化掉这次技术转移,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至于实现工业升级能力,尚是遥远的目标。
但是,中国具备的工业能力迅速改变了亚洲的战略平衡,中国人很快就能对周边施加强大的影响。本来东南亚是英法殖民地,当肥羊转交给了美国,可工业化的中国一插手,立刻就成了冷战的前线。1953年法国人还没走,中国的工业建设刚刚开始,越南人在中国军事顾问和武器的支援下就能打出奠边府战役这种歼灭战。等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工业建设初见成效,美国就得亲自参战来保证东南亚不彻底崩盘了。
1966年的时候,美国在越南驻军42万,从航母到战略轰炸机全部上场,还是镇不住越南人。甚至美国自己的兵力不够用,还得逼着韩国、日本、中国台湾、西德等十几个傀儡派出数万部队去越南送死,顺便屠杀了上万越南平民。这期间虽然中苏不再结盟,但在反对美国霸权的立场上,中苏完全一致。所以,中苏一面互相指责,一面合力支援越南。
在越南战争中,苏联只需要出战斗机、防空导弹这些高端货色,而卡车、大炮、轻武器这些一般的兵器自有中国负责。中苏双方也都很高兴一个小小的越南就能拖住美国几十万大军。十年打下来,美国在越南花了2500亿美元(相当于现在5万亿美元不止),死了5万人,另有30万人受伤。
长期奉行小型陆军政策,依靠募兵制来维持军事力量的美国被迫搞起了义务兵役制。为此在国内激起了持续数年的剧烈政治动荡。最后美国灰溜溜撤军回国,发现中国和苏联的势力已经深入了非洲和西亚。美国被迫承认现实,向苏联低头,乖乖战略收缩,同时向中国示好,要求改善关系。
越南战争是一场靠工业物资支撑的现代化战争。这场战争把苏联推上了世界霸权的顶点。但战争的背后是中国和苏联的数亿工业人口默契分工,高低端产业链结合,再配上越南、老挝、柬埔寨几千万人口出士兵,打败了亲自上阵的美帝。
一起被打败的,还有美国背后整个西方的工业体系,包括生产直升机、车辆配件和枪炮弹药的日本、欧洲,为美军制造军需被服的拉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苏联对中国的工业援助终于在20年后得到了回报。
当然,大家都知道,20世纪60年代初期起,中苏就分道扬镳。即便越战胜利也没有让苏联把中国这个未来的第一工业国变成自己的盟友。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中国的潜力太大。
苏联如果和中国结合成一个经济体系,平等地进行工业经济互补发展,从长期来看,主导这个体系的必然是中国而不是苏联。20世纪80年代即便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依然落后,中国的工业人口依然超过了两亿,几乎和苏联总人口相当。如果苏联持续地对中国进行援助,恐怕越战胜利之时,莫斯科就要看北京的脸色行事了。正所谓:武大郎开店,用不得“高人”。
此外,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已经逐渐习惯于从西方获得先进技术,所以潜意识里又恢复了自己是一个欧洲国家,属于优秀的白种人这样的自我认知,忘了欧美曾经无数次处心积虑要搞垮自己,忘了资本吃人从来不挑肤色。稍有机会,就要和西方谈和解,谈缓和,搞“和平竞赛”。换句话说,苏联为了眼前利益放弃了千百万等待工业化的第三世界人民。
苏联屡次三番地对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龇牙,把有限的人力砸进全球争霸的大赌局,又总忍不住对西方示好,所以中国也不愿意陪着苏联打一场多半要输的冷战——不能总假设对手是笨蛋。事实证明,中国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既然用不上也不能用中国的工业人口,苏联就只能向其他国家寻找出路。一圈算下来,苏联在邻国之中竟然找不到另外一个能拿出一亿工业人口的地区。
苏联无法通过陆路和大量工业人口建立联系的原因也很简单——从地理上看,苏联是一个北方国家。而世界上大部分农业地区在南方,除了中国和西欧,一个因为大西洋暖流,一个因为太平洋季风,而有温带有大片的农业地区和密集的人口。不过西欧是美国的附庸,中国和苏联关系紧张。苏联南面的土耳其、伊朗都和俄罗斯人有几个世纪的世仇。苏联自然就没办法在陆地邻国中寻求大量工业化人口了。
不过苏联还有一个方向可以选——打通阿富汗,饮马印度洋,和南方亚热带的人口密集区建立陆路联系。当时的印度已经有六七亿人口,而且人口膨胀速度远高于中国。从印度的历史来看,印度一方面可以在外来援助下建成一定的工业,一方面又从没表现出能实现全面工业化的气魄,是一个可以放心的盟友。所以20世纪70年代之后,苏联把主要战略方向放在阿富汗一线,先是扶持了亲苏政权,1979年又直接出兵占领。
当时的苏联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是个斯大林格勒战场下来的老兵,战略意识非常清晰。他明确地建议,必须在占领阿富汗后立刻乘胜进攻,灭掉巴基斯坦,打通苏联到新德里的战略通道。否则光占一个阿富汗,是累赘不是财富。
不过勃列日涅夫顾及眼前的西方技术转移,让苏军停在阿富汗缓一缓,先占领一段时间。这一缓,巴基斯坦成了西方反苏的桥头堡,源源不断的武器和人力通过巴基斯坦运进了阿富汗。本·拉登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出名的。苏联很快发现,全部占领的阿富汗不是一个稳固的出发阵地,而是四处起火的游击战天堂,入侵巴基斯坦的事情也就只能搁置。
阿富汗战争一打就是10年,苏联还没和印度搭上线,就已经耗尽了国民等待工业升级的忍耐力,最终成了苏联解体的诱因。一直到解体,苏联也没打通到印度的通道,没能在自己的体系内掌握足以压倒欧美的人口,更别说把这些遥不可及的人口工业化。
反观美国,虽然别别扭扭,但输出工业技术,输出工业投资却一直没停过,同时也一直在吸收全世界技术劳动力,也引进低端非法外劳,到苏联解体前后,美国体系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苏联。世界上大部分工业化国家都在空心美元的大旗下纳入了美国阵营。冷战的胜负不言而喻。
苏联69年历史,贯穿了中国近代到现代的历史。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上的渊源,完全可以说苏联是对中国工业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中国从苏联得到了完整的工业转移,也得到了建设完整工业体系的意识。
这个垮台的苏联,留给后人的经验教训有三条:
一是工业体系必须完整,同时要注意,体系再完整的工业国,如果没有自力更生搞工业升级的能力,也就丧失了在工业时代的战略主动权,没法长久地保证大国的地位;
第二是再强大的国家,再完美的发展战略,也必须保有调整战略方向的能力和意愿,否则遇到国际局势变动,光荣的历史会立刻从资产变成沉重的包袱,甚至会压垮整个国家;
第三是在战略对抗中,要掌握比对手更多的工业化人口,要向盟友输出工业化社会,要用输出工业化社会的方式制造盟友,否则早晚有一天会遇到工业升级的人口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