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陆制海,用好传统纵深

字数:2694

根据前面的数据,铁路运输的成本大概是海运的3倍左右,在所有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是运营成本最接近海运的模式。所以解决方案多半得在铁路上动脑筋。

从成本的角度说,既然中国是因为贸易量大才采取海运模式的,那么中国能否降低货运总量?如果货运量下降到原来的1/3,那么承受3倍的成本也勉强可以接受了。这乍听起来相当荒谬——如何能在货运量下降的情况下发展经济?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进出口总吨位从1949年的1000万吨发展到1978年的几亿吨再发展到近年的几十亿吨,基本上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这对应的是中国从一个农业国发展为进口资源、出口商品,为半个世界生产工业品的世界第一工业国的历程。这个模式不放弃的话,降低港口吞吐量近乎不可能。

几十亿吨的吞吐量,我们可以根据用途划分出三个主要部分。

首先是中国绝对意义上的资源缺口。即要维持十几亿人的工业社会,为本国人造房子、造商品,中国本土的资源已经不太够用了,必须从国外进口。为了进口这部分资源,中国还得制造一部分商品,运到资源出口国去交换,这一进一出就是十几亿吨。这部分是绝对省不得的。或者说,这就是我们考虑对美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如何保证在美国截断海运的情况下依然能进口到这部分资源。

其次是中国运到欧美日的商品,但基本上是只出不进,许多船从美国、日本返回中国的时候主要负载是空集装箱,更多空集装箱干脆扔在了美国没人收拾,船空跑回来。欧美现在在不少技术上还领先于中国,我们一直都乐意用商品交换一些高技术商品,但美国人就是不愿意卖。跟着空跑的船回来的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也就是外汇,或者说是我们给金融帝国交的保护费,这种经济模式现在已经造成了国内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房价飞涨、投机盛行、贫富分化,因而这部分运量也是我们希望砍掉的部分。

最后一部分有进有出。中国从第三世界运进资源,运出商品挤垮当地的工业。就是实际上把第三世界当殖民地的那部分外贸。出口商品,是因为我们要填满世界一半的工业品市场,垄断市场。进口资源,我们好建造更多的工厂,把剩下的一半市场也占掉。如果中国坚持现在的发展路线,这部分外贸肯定省不掉。

但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遭到了越来越大的反弹,所以我们会提出“输出工业化”这种新模式。在这个新思路下,中国不应该进一步去追求垄断低层次工业,而是应该支援第三世界国家,把各地的基本消费品留给本地制造,中国只需要进口自用和工业升级的资源即可。所以,这第三部分贸易货运量,实际上是可以大幅度减少的。

综合来说,只要输出工业化的道路贯彻到底,中国需要输入的资源会大大缩减,输出的很大一部分商品将变为重量少得多、价值高得多的工业母机、关键零部件、高技术原材料、技术专家,同时中国经济增长不受损害。这样算下来,在必要的时候,海运改陆运真正需要保证的只是第一部分的运输量,大概占原运输量的35%~40%。因此增加的运输成本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前面提到了,铁路运输成本还包括建设成本,要考虑修路问题。在中国和西亚、南亚、非洲之间新建铁路网,这当然是一笔巨额投资。但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积攒了1.3万亿的美国国债,三四万亿的美元纸币。这些钱大部分是过去十几年用实体商品换的,都是美国永远无法兑现的欠账。既然美国人没东西兑现自己货币的购买力,我们还不如趁着这些钱没贬成废纸赶紧花掉,这里没啥投资效益问题,不花掉,过个十几年,甚至几年这些钱也变废纸了。如果能用这些投资打通大陆交通线,让美国的海上霸权相对失效,这买卖就算赚翻了。

贯穿欧亚大陆的铁路线,从朝鲜半岛到南非的里程大概要2万多公里,再加上三四条大致平行的干线,和之间的连接线,不过是十几万公里干线铁路。也就是我们很快就会拥有的铁路里程总量。既然美国在1870年到1910年之间修了近40万公里铁路,这样的工程量,对于如今生产能力百倍于当时美国的中国来说,其实是毛毛雨。

青藏铁路的每公里造价大概是4000万人民币,号称最难修的宜万铁路,每公里投资也只要7000万人民币,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最难啃的山区段投资还不到1亿人民币。这样算下来,打通中国到非洲的铁路干线,2~3万亿美元绰绰有余。用这笔钱就算给美帝国主义的葬礼随个份子吧。

何况奥巴马说要让美国重新工业化,拿到这笔钱的发展中国家可以拿其中不少去美国购物,最起码买点粮食、药品和军火,这也算帮了美国工人、农民、技术人员,就算将来美国的寡头不领这份情,美国老百姓还能帮咱们说句话。

投资问题能解决的话,下一个问题就是技术问题。笔者出过很多次国,最大的感触就是中国太大了。每次上飞机先睡觉,一觉睡醒过去六七个小时,这时候笔者不是看到新疆的隔壁,就是青藏高原的雪山。等飞机过了喜马拉雅山或者昆仑山,出了国境线,再飞到亚洲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看一个电影的工夫了,飞到欧洲顶多再看一部电影。

修铁路也一样,欧亚铁路最大的工程技术难关就是中国西部的高原、冻土、山脉和戈壁。只要修通了这段,境外的部分不是走平原,就是丘陵,最困难不过是小块沙漠和几道山梁子,其实没有什么技术难度。

修通对外连接线对几十年前的中国来说,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1958年,中国第一次修青藏铁路,还没翻唐古拉山,就在海拔3600米,地质复杂的关角隧道上卡住了工程进度,1961年被迫停工。然后1974年复工重修,一直到1978年才通车,又发现隧道壁开裂、路基拱起等地质灾害。在1983年修理整顿后,1984年青藏铁路才算竣工。到了1990年,又再次整顿病害。1991年后关角隧道终于稳定地投入使用。4000米的隧道,前后花了33年才搞定。所以青藏铁路几十年只修了814公里,停在格尔木这个柴达木盆地的边缘,没有真正跃上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

类似的还有京九线,交通节点九江长江大桥1973年就开工,1979年因资金和技术问题下马,只在长江上留了一排桥墩。到了1987年重新复工,又花了8年才修好,1995年大桥通车,1996年京九线才算建成,在京广、京沪之外,几十年就增加了这么一条南北贯通的铁路干线。

1958年开工的成昆铁路,修到1962年只修了60公里,无论如何进不了山。1964年开始,集全国人力物力来打通这条三线建设的核心工程,35万人进山施工,牺牲2000余人,终于在1970年通车。

1958年开工的南疆铁路,1961年下马,1971年重开工,1979年才修到库尔勒。

这样的施工能力显然没法翻越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所以多年以来,中国向西的交通线只增加了一条中巴友谊公路(喀喇昆仑公路),每年最多有十几万吨的运输量。

不过,就在这种折腾中,中国锤炼了世界第一的工程能力。关角隧道让铁道兵彻底弄明白了高原隧道该怎么打,膨胀地基怎么对付。南疆铁路带来了戈壁沙漠的施工经验。成昆铁路,中国第一次开始大规模使用架桥机、掘进机,山区施工从手工化走向机械化。1974年,成昆铁路被雕在象牙上,送给联合国当礼物。1985年第一次颁发国家科技进步奖,成昆铁路和两弹一星,一起并列特等奖。

此后的铁路越修越快。1996年到1999年,3年时间中国就修完了南疆铁路二期,通车到喀什。青藏铁路二期2001年开工,2006年通车,5年时间在世界屋脊上修了1100多公里铁路。当年的关角隧道4公里修了33年,2007年旁边开工了一条新关角隧道,直接就是双线各开一条隧道,每条长32公里,是老关角隧道的8倍。成昆铁路复线施工,截弯取直,独立于原成昆线,穿山而过,2010年开工,预计2014年即完成。不管是青藏高原,还是横断山区,或是大漠戈壁,地球上最艰险的地段在中国人面前都不再是障碍。这为打通中国向西的陆路交通干线具备了技术条件。中国已经把世界一半的高铁路线修在了中国,不用介意再为世界增加十几万公里的货运干线。作为人口最多的大陆国家,陆地才是中国最可靠的战略方向。


唯一的软肋在大洋技术制造的内线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