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早上五点钟,阿弘驾着摩托车驶上位于山顶的溢口。俄勒冈州的谢尔曼港赫然展现在他面前:宽阔的马蹄形山谷环抱着一片闪亮的标志牌的海洋。很久以前,在一场划时代的地质学舔阴狂欢中,巨大的冰舌在岩石中舔出了这道山谷。围绕着整个山谷的边缘处,一圈金色的光晕渐渐淡入雨林之中,而在接近港口的地方,金色的灯光变得越来越浓,越来越亮。就在那里,俄勒冈州笔直的海岸线上出现了一道又长又窄的峡湾状沟槽,延伸到大洋里,变成极深的海沟,盛满冰冷的黑色海水,一直通向日本。
阿弘又回到了太平洋海岸。经过一夜的疾行,现在这种感觉真好。昨天晚上居然有那么多乡巴佬、那么多骑警在追他。
即便是从十英里之外,站在一英里高的地方望去,眼前的景致也算不上出色。在距离中心港区稍远一些的地方,他能看到几个红色的斑点。当然,红色要比黄色更顺眼一点。他希望自己能看到某些绿色、蓝色或紫色的东西,但似乎没有哪个街区装点着这些令人食欲大增的颜色。
但他的任务同样不会令人食欲大增。
他离开公路,开了半英里,然后把车停在一片空地中,找了块平坦的石头坐下。这样多少可以预防伏击暗算。随即,他戴上目镜,登入超元域。
「图书管理员?」
「是,先生?」
「咱们上次说到了伊南娜。」
「她是苏美尔神话中的人物。后来的文化中将她称作『伊师塔』或是『以斯帖』。」
「她是善神还是恶神?」
「善神。备受民众爱戴。」
「她和恩奇或是阿舍拉有什么关系吗?」
「主要同恩奇有关。她和恩奇的关系在不同时期或好或坏。伊南娜被视为神后,掌管着所有伟大的『谟』。」
「我还以为是恩奇掌管『谟』呢。」
「以前确实如此。但后来伊南娜到了阿布祖,那里是埃利都的水上要塞,也是恩奇保存『谟』的地方。伊南娜前往阿布祖之后,哄骗恩奇把所有的『谟』都给了她。就这样,『谟』被释放到了文明之中。」
「水上要塞,嗯?」
「是的,先生。」
「恩奇对伊南娜的所作所为有何感想?」
「他是自愿把『谟』给她的。当时他喝得酩酊大醉,沉迷于伊南娜的肉体魅力。当他清醒过来之后,本想追上她将『谟』讨还,但伊南娜的机智比他更胜一筹。」
「咱们用符号学来分析一下吧。」阿弘喃喃道,「方舟是L·鲍勃·莱夫的水上要塞,他把自己所有的家当都存在那里,那就是他所有的『谟』。胡安妮塔去了阿斯托里亚,那里是几天前距离方舟最近的地方。我认为,她想扮演伊南娜的角色。」
「在另一个广为人知的苏美尔神话里,」图书管理员说,「伊南娜下到了阴间。」
「请继续讲。」阿弘说。
「她将自己所有的『谟』收集在一起,然后进入了那个有去无回的国度。」
「了不起。」
「她穿越冥界,抵达了死亡女神艾莱什姬卡尔治下的神庙。尽管伊南娜巧妙伪装,但还是被无所不见的艾莱什姬卡尔轻易看穿,而艾莱什姬卡尔仍然允许她进入神庙。伊南娜进去之后,她的长袍、珠宝和『谟』全都被夺走,而她本人则赤裸着身体被带到艾莱什姬卡尔和七位地府判官的面前。克雷默的著作中描绘道,七判官『用他们的死亡之眼死死盯住她,用他们拷问灵魂的言辞把伊南娜变成了一具尸体,一块腐烂的肉,挂到了墙壁的钩子上』。」
「太妙了。可她到底为什么要做那样的事?」
「黛安·沃克斯坦曾对此做过解释:『伊南娜放弃了……她一生中得到的一切,最后一丝不挂,一无所有,只剩下获得重生的意志……正因为这次冥界之旅,她才掌握了死亡与重生的力量和秘诀。』」
「原来如此。那么我猜,故事肯定还有下文?」
「伊南娜的使者等了三天,始终未见主人从阴间回来,于是向众神求助。但除了恩奇之外,其他神祇都不愿帮忙。」
「所以我们的好哥们儿,恩奇,黑客之神,得去把她救出地狱。」
「恩奇造了两个人,派他们到冥界救伊南娜回来。全靠他们的魔法,伊南娜才能起死回生。她从冥界回到凡间,身后跟着一大群死人。」
「胡安妮塔三天前去了方舟。」阿弘说,「所以现在该轮到黑客上场了。」
「地球」还是他离开时的样子,仍在跟踪显示方舟的放大图像。经过昨晚与查克·莱特森的一番谈话,现在阿弘不难发现,自从几星期前企业号经过基科临时共和国之后,方舟阵形中已有一大片被东正教徒所占据。其中有两艘绑在一起的原苏联大型货轮,四周簇拥着一群小船。方舟队列里的大部分船只都用木头制成,放眼望去一片死气沉沉的棕色,但这些小船全是白色的玻璃纤维船身:基科临时共和国有不少生活安逸的退休者,这些漂亮的小玩意儿都是从他们手里抢来的。
既然方舟正停泊在谢尔曼港外,阿弘估计,阿舍拉女神的那些大祭司肯定都待在这座城市里。几天后,他们将到达尤里卡,接着前往旧金山,然后是洛杉矶。这是一条陆地纽带。东正教徒正尝试着通过这条纽带,把他们在方舟上的活动发展到大陆上最接近方舟的那些地方。
他的目光从方舟上转开,掠过海面,移到谢尔曼港。他要在行动之前,事先对那里勘察一番。
水边的码头区,一家家廉价汽车旅馆的标志牌闪耀着黄色光芒,形成了一弯形状优美的新月。阿弘在各个旅馆中细细搜寻,看看房客里有没有俄国人的名字。
真是轻而易举。在码头区中央有一家「光谱两千」连锁旅馆的分店。正像它的名字暗示的那样,每家「光谱两千」的分店都拥有各种档次的客房,从大厅里的投币式单人休息柜到顶层的豪华套房,应有尽有,一应俱全。这家旅馆中,所有住客的名字都是「某某某夫」、「某某某夫斯基」,或者其他死板的斯拉夫人姓氏。大兵们直挺挺地睡在大厅中狭小的投币式单人休息柜里,身边躺着他们心爱的AK-47冲锋枪。神甫和将军则住进了楼上更体面些的客房。阿弘暗自纳闷,不知圣灵降临教派的俄国东正教神甫躺到一张「魔力手指」按摩床上会是什么样子。
旅馆的顶层套房租给了一位名叫古洛夫的绅士。这便是那位克格勃先生本人了。他显然是个软弱的脓包,绝对不敢住在方舟那种鬼地方。
既然如此,他在海上是怎么过来的?如何来到谢尔曼港?如果他乘坐自己的船横渡北太平洋行驶了几百海里,那艘船一定小不了。
谢尔曼港有六座可供小船停靠的码头,其中大部分码头已经满是小小的棕色船只。那情景很像台风过后的场面:数百平方英里的洋面上看不到一只小舢板的影子,原来它们都挤在了离自己最近的安全地点。这里的小船只比躲避台风的舢板稍微整齐那么一丁点儿。
方舟上的难民已经开始上岸。如果他们脑筋灵活,积极主动,或许应该知道,从这里出发,就算是步行也能走到加州。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码头都塞满了破破烂烂的小船。只有一个码头看上去像个私人船坞,那里有十几艘干干净净的白船,整齐地排成一列,停靠在泊位上。它们绝对不是方舟中那些乌合之众的船。画面的分辨率非常高,阿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码头四周放置着一只只小炸面圈——大概是摆成一圈一圈的沙袋。有方舟在近海徘徊,船坞的主人只能靠这种办法让自己的私人泊位不受侵犯。
但数字、旗帜以及其他有助于辨认这座船坞的标志全都很难看清楚。卫星为了获取这段图像已经费尽了力气。
阿弘想查一查,看看中情公司是否在谢尔曼港有特约记者。他们肯定有眼线,因为方舟就在这里,而中情公司正盼着能做一笔大生意,把方舟情报卖个好价钱——从北美的史凯威到南美的火地岛,所有的码头业主都在心急火燎地等待消息。
不出所料。住在这座城市里的几个人上传了谢尔曼港的最新情报。其中之一只是个船夫,整天拿着摄像机四处乱转,把他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拍了下来。
阿弘用快进模式把这段资料看了一遍,其中很多画面都是那个特约记者隔着旅馆的窗子拍到的:几个小时连着几个小时,破破烂烂的棕色小船像潮水一样漫过海面,奋力冲进海湾,与先前到达的船只绑在一起,在谢尔曼港前方组成了一片小型的方舟集群。
眼前看似混乱的场面似乎也有些条理,因为有几个家伙正驾着一艘快艇来回奔忙,显然是自封的水警,用枪口指着小船上的难民,举着扩音器大喊大叫。正因为如此,不管港口里的情况有多么混乱,峡湾正中总是有一条畅通的航道一直通向大海。这条航道的尽头是一座停泊着大船的漂亮码头。
那里有两艘大船。其中之一是身形庞大的渔船,招展的船旗上带有东正教的标志,图案是十字架和火焰。很明显,它是掠自基科临时共和国的战利品,因为船艉上标有「科迪亚克皇后号」的名字,那些东正教徒并未费神再作更改。另一艘大船是小型游轮,原本用来供有钱人舒舒服服地坐在上面,前往那些景色宜人的好地方。它悬挂着一面绿旗,显然与李先生的大香港有关。
阿弘又对谢尔曼港的街道浏览了一番,发现这里有一片李先生大香港的特许领地,规模颇为可观。这片领地具有典型的香港风格,四处散布着一座座小楼和平房;但这些建筑的布局非常密集,以至于李先生居然为这里配备了数名全职雇员,其中还包括一位地方总督。阿弘将此人的照片放大,特意看了看,以便能在以后认出他来。这是个五十来岁的华裔男子,神情粗鲁而又强硬。所以,这里绝不同于你平常在美国本土四十八个州里见到的那些完全自动化、没有人员配备的特许领地。